父子宰相家训

相关资料

[

,

,

  中纪委网站撰文提到张英张廷玉家训
  让人三尺又何妨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六尺巷虽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内涵却远非四五分钟距离所能承载的。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的精神净化。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
  治国辅政,清廉为官。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为官者德才兼备。清朝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旧传》中这样描绘张英: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治国辅政,才学出众,被世人称誉。作为封建官吏能将权力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确实难能可贵。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现今社会一些官员公然违规违法、以权谋私,置社会的道德法律于不顾,可谓相形见绌。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才能无愧于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张英的谦逊宽容也在教化后人秉礼处世,清廉为官。据《桐城县志》记载,张英次子张廷玉为康熙朝进士,居官五十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张廷玉长子和次子亦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家学渊源,善益子孙。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思想、家国情怀,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方腾)

,

  好家风才有好子孙
  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孩子的未来甚至一生,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拿张若瀛来说吧,他就是清代历史上一个被好家风炼成的官吏。
  昭槤在《啸亭杂录》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说乾隆皇帝视察滦阳时,有一个太监仗势扰民,欺压百姓,时任热河巡检张若瀛好言相劝,他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嚣张,张若瀛忍无可忍,命人把他绑起来,打了几十大板。也许大家说,这个太监罪有应得,可是你要知道,太监是谁呀!那可是皇帝身边的人。正因为如此,直隶总督方观成知道自己的老乡张若瀛打了太监时,吓得大惊道:“张某疯矣!”于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上疏,弹劾巡检张若瀛,说他擅自杖责内监,目无皇上,定当严惩。
  乾隆览疏,不但未准奏,反而责方观成不识大体。结果没几天,张若瀛被连升七级,因祸得福了。而那个扰民的太监,则被乾隆下令责罚,发配边关去了。这是乾隆处理不公吗?当然不是,因为乾隆知道,张若瀛家风严正,累世谨慎,如果不是那个太监做得太过分了,张若瀛怎会犯忌惩罚他。
  这个张若瀛有何来历,他家的家风为何连乾隆都知道呢?原来他就是康熙朝著名大臣张英的孙子,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侄子。他家祖籍安徽桐城,至今在桐城流传的“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一类的歌谣,传播的就是他们家族的家风故事。这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中,也都有张廷玉的身影。
  至于他爷爷张英,我说一个故事,大家就想起来他是谁了。据《桐城县志》记载,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个招呼,“摆平”吴家。张英看信后,便给老家人回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了信,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三尺。邻居吴氏知道后,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如今桐城的“六尺巷”,早已闻名全国,游人如织。
  好家风才有好子孙。看了以上故事和介绍,再回头看看乾隆皇帝的处理决定,就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刘绍义)

]

本书特色

[

本书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

]

内容简介

[

  中国历史上*具成效的家训经典
  张英张廷玉的家训句句良言,发自肺腑,切实可用。张家后人受益无穷,张家相继为官者数十百人,十二人位列翰林。“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
  曾国藩至少五次推荐,叹曰“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张文端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尔宜常常省览。鸿儿体亦单弱,亦宜常看此书。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之《聪训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

作者简介

[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七年,卒,谥文端。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目录

聪训斋语卷一卷二澄怀园语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恒产琐言张英小传张廷玉小传

封面

父子宰相家训

书名:父子宰相家训

作者:张英

页数:249

定价:¥30.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3317429

PDF电子书大小:9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父子宰相家训》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