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总量论
相关资料
[
“改革红利”分给谁?本书首次从货币角度深入探讨了怎样增投生产要素,才能释放改革红利
——财政科学研究所 经济学家 贾 康 教授
新中国成立以来采用“货币总量”最深剖析中国经济之作。
——著名作家、学者 张 平
这是新原理、新道路、新指针的中国特色货币理论。
——民盟中央经济委 主任 何茂春 教授
]
本书特色
[
我国汽油涨价,总有提前一天的预告。但我们手中货币未来的价值是否被货币超发所稀释,却无法有提前一天的通知——这是由我国被动的货币发行体制所客观决定的。所以,只有掌握我国货币总量运动的规律,才得以知悉我国货币是否超发、币值是否稀释。本书所论“货币总量”是指1971年美元脱钩黄金、全球渐次地进入纸币时代后,一国真实的信用货币总量;我们每一持币者手中的货币量,不过是一国货币总量中的百分比。此前的货币理论是世界金本位“锚定”或挂钩下的“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在黄金数量既定情形下,人们可以略微地忽视其所持纸币的货币总量运动。但当今世界的信用货币已经失去了黄金数量既定的约束与“锚定”,我们经济中的货币价值就再也脱离不了货币总量的占比。
]
内容简介
[
“改革红利”分给谁?《中国货币总量论》首次从货币角度深入探讨了怎样增投生产要素,才能释放改革红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采用“货币总量”*深剖析中国经济之作,是新原理、新道路、新指针的中国特色货币理论。
作者提出的“少发多贷”、“货币总量”等相关文章被人民、新华、光明、求是、新浪、网易、凤凰、21世纪等网站在9小时5万次转发,《中国民商》《中国经济周刊》等重要期刊刊发了作者《中国货币总量论》相关文章。
]
作者简介
[
赵宏瑞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法学士、国际经济法硕士)与中国社科院(国民经济学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明尼苏达大学交流学者。作者自1993年起参与我国股份制改造,在朱镕基改革时期我国基础产业国企改制中主持和参与了法律合同设计,亲身经历过我国金融产业的主要变革、改制。
作者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盛顿大学、中国国际金融学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亚洲、欧洲、美洲的一些机构发表过学术演讲,并担任客座、荣誉研究员。
]
目录
作者的话前言preface**章 货币超发导论 **节 货币超发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存贷成差,隐藏复杂的货币超发机制 二、货币超发,危害金融运行与实体经济 第二节 货币超发与存差研究综述 一、存贷差的分析方法过时,“应当淡出”说 二、存贷差等于初始存款,源于“外汇占款”说 三、巨额存差反映经济运行矛盾,及“货币失业”说 四、国外关于存差研究的相关情况 第三节 本书研究思路与安排 一、实证研究,才能排除忽左忽右的理论干扰 二、穷尽货币,才能发现货币总量的运动规律 第四节 本书的学术要点 一、补足我国m2统计缺失,实证我国货币总量 二、扬弃货币供应学派,彻底廓清货币超发 三、揭示我国经济“第三类非均衡”主要矛盾 四、倡导少发多贷、创新财政金融布局 五、构建中国货币总量论的理论体系第二章 货币总量运动 **节 存款账户约束下货币总量的运动 一、账户存款与货币总量的界定 二、轧平我国货币总量的恒等式 三、“整体存差”等同于“非派生货币” 四、“货币总量运动”不同于“货币收支运动” 第二节 整体存差是货币总量的运动结果 一、破除“存多贷少”误区 二、解析“外汇占款”误区 三、“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历史演进 四、整体存差,源于货币增发与存贷成差 第三节 货币总量论,是对货币数量论的扬弃 一、数量与总量在货币理论中的概念差异 二、传统“交易方程式”的不足之处 三、“货币总量恒等式”的完善之处第三章 货币发行辨析 **节 货币发行,开启货币总量运动 一、一国经济领土上的货币总量运动 二、货币总量运动源于货币发行、析出整体存差 三、货币总量运动中的“存贷成差”三大过程 四、“货币发行”与“基础货币”概念无关 第二节 整体存差,恒等于货币发行量 一、我国货币当局的“货币发行”历史数据,无法显示货币发行量 二、重估整体存差,能够准确析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发行量 三、重估、推导我国过去63年的货币发行量数据 四、依据整体存差,重设m系列货币总量指标第四章 我国货币增发的历史回顾 **节 “实物发行”时代(1948—1978年)的财政发行 一、重估我国1952年财政信贷的货币总量数据 二、“实物发行”时代的实物调控与现金回笼 三、1978年底我国货币增发与货币总量图景 第二节 “贷差发行”时代(1979—1994年)的金融转轨 一、我国金融转轨与货币增发 二、增投生产要素与货币增发 三、“拨改贷”与“贷差发行” 第三节 “结汇发行”时代(1995—2012年)的被动超发 一、我国央行定位及货币增发解析 二、我国的货币总量年均增长19% 三、我国货币发行量年均增长21% 第四节 我国货币增发与货币超发的“分水岭” 一、社会再生产决定各时代货币超发界限 二、从“1∶40”到“1∶8”,再到接近“1∶5” 三、“净存差淤积”是当前货币超发的“分水岭”第五章 我国货币超发的现实困境 **节 21世纪我国金融体系的“超发困境” 一、金融本质的反思与超发困境 二、我国货币超发的体制必然性 三、我国央行1999年底资产负债表纠错 四、当前我国央行三大货币增发渠道辨析 第二节 我国净存差淤积的“易增难减”危害性 一、我国历史上的货币发行量缩减分析 二、我国净存差的“易增难减”危害性 第三节 “入世”以来我国净存差淤积的持续加剧 一、“何物”填补我国24万亿的结汇超发 二、净存差淤积,根子不在“4万亿”第六章 货币超发加深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第三类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节 我国央行必须坚持“存准锁定”机制 一、须防止净存差的过早“出笼” 二、监控我国整体存差的“流动性” 三、监测商行“可贷项目”的短缺程度 四、坚持央行“存准锁定”机制的刚性约束 第二节 我国商行必须应对“存差损害倍增”效应 一、实证招商银行的“存差损害倍增”效应 二、存差淤积并非源于银行“惜贷”的推论 第三节 我国财政金融深化改革,必须聚焦“第三类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一、“**、二类非均衡”与企业改制、价格闯关 二、金融要素救助,曾帮助实现经济“软着陆” 三、“软着陆”总离不开基建投资和土地财政 四、我国金融淤积不能总依靠财政转移支付 五、统筹管控我国当前货币总量“五个钱袋子” 六、我国财政金融相结合具有国别比较优势第七章 “少发多贷”,化解经济失衡 **节 金融政策局限性与内需培育急迫性 一、央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二、财政转移支付的局限性 三、产业扩容与内需培育的急迫性 四、资金可得性、银行可贷性、新城镇化图景 第二节 概括可贷机理,增量培育“可贷项目” 一、经济增长与“可贷机理” 二、我国“可贷项目”持续短缺 三、应用“可贷机理”、培育“可贷项目” 四、单纯扩大消费,不如增量培育“可贷项目” 第三节 化解货币超发,必须追求“增配效率” 一、从萨缪尔森“配置效率”到“增配效率” 二、抓住“人、本、盈、需”,追求“增配效率” 三、尊重“人、本”、调顺“盈、需”,按要素分配 第四节 少发多贷,化解经济失衡 一、管控货币超发,锁定淤积的净存差 二、增配“人、本”要素,盘活18万亿 三、量化要素增投,宽松市场“盈、需” 四、少发多贷、授人以渔,重塑财政金融搭配优势第八章 货币总量论的理论体系 **节 货币总量论的理论体系 一、信用货币总量论 二、货币当局增发论 三、被动结汇超发论 四、商业银行衍生论 五、信用货币总量运动的理论总结 第二节 货币总量论的实践运用 一、我国信用货币总量运动的调控方针 二、深化扩大信贷投放,严控流动性泛滥 三、信用货币易增难减,必须提高增配效率 四、财政金融深度结合,才能提高增配效率 五、重塑财政金融搭配的中间道路及批判思考 附录 附录一:笔者重新整编的我国人民币发行简史 附录二:重估我国历年货币总量、超发量数据 附录三:我国货币总量、超发量的历史趋势图 附录四: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增发科目解析 附录五:中国当前的货币总量恒等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封面
书名:中国货币总量论
作者:赵宏瑞
页数:310
定价:¥39.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13625814
PDF电子书大小:5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货币总量论》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