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技术进步-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
本书特色
[
本书在综合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创新效应的作用机理。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逆向技术外溢效应、中国技术创新现状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实证检验。从东道国和母国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相关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作了具体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
内容简介
[
长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新的趋势。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走出去”,向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资本流动的动因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进步效应是密不可分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了他们获取发达东道国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速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全球视角配置资源,逐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如何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讨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整体不高。虽然一直推行的外资吸引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外溢,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单靠吸引外资来获取技术外溢已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并保持优势,就必须在多渠道获取技术外溢的基础上,对其消化、吸收从而再创新。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流向之一,无疑应该成为一国吸引外资的重要补充。中国作为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际投资的技术溢出应该成为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进步效应,对提高本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界定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相关概念,提出了一个技术外溢、技术创新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做了简要回顾。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创新的机理、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因素等方面做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理论分析之后,本文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形式、行业、主体、区域等方面考察了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并同g-7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仍显滞后,技术寻求型odi不多,投资区域过于集中,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偏少。根据建立的理论模型,本文运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并对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外溢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正的技术外溢效应,我国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本文考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给母国带来技术创新效应。从r&d经费支出、专利申请与授权等方面,对我国与g-7国家的研发投入与产出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r&d经费尽管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研发投入强度不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投入比重偏低,发明专利授权量过少。同时,从研发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综合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创新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了正的影响,且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创新活动产出(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略大于其对创新活动投入(研发资本存量)的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专利授权总量的影响程度。这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给母国带来技术创新效应,是我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程度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把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类于东道国和母国,不仅分析了母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实际有效汇率和金融发展水平,还考察了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我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逐年下降的实际有效汇率与不断发展的金融水平对odi的技术进步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国较低的研发活动投入、财政教育投入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影响了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没有有效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进步效应;东道国的研发资本存量是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首要因素。*后,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提出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层次与水平,丰富“走出去”战略内涵;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加快国外技术引进步伐;积极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壮大国内科技发展实力;加大教育与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水平。
]
作者简介
[
吴建军,男,1975年生,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里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国际投资与技术进步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省自科基金等课题8项。在《中国软科学》、《当代经济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仇怡,女,1978年生,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学者、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与技术进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4项,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1部,获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12项。
]
目录
1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选题背景1.1.2研究意义1.1.3有关概念的说明1.2文献综述1.2.1对外直接投资(odi)与技术进步效应1.2.2odi的技术外溢效果与母国技术吸收能力1.2.3简要述评1.3研究思路与内容1.3.1研究思路1.3.2研究内容1.3.3特色与创新之处2技术外溢、技术创新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2.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简要回顾2.1.1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2.1.2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2.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2.2.1技术外溢的理论研究2.2.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模型构建2.3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创新的机理研究2.3.1技术创新的量化指标2.3.2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2.4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因素分析2.4.1东道国影响技术溢出的相关因素2.4.2投资国影响技术吸收的相关因素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及其逆向技术外溢效应3.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研究3.1.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3.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形式3.1.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3.1.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3.1.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3.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外溢的实证分析3.2.1基于odi的逆向技术外溢模型3.2.2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3.3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对主要经济体投资的国际比较3.3.1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的现状3.3.2实证分析与结论3.4本章小结4中国技术创新现状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4.1中国技术创新活动投入产出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4.1.1中国r&d投入现状与国际比较4.1.2中国r&d产出现状与国际比较4.2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中国技术创新的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4.2.1模型分析与指标选取4.2.2数据说明与实证检验4.3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经验分析4.3.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分布4.3.2odi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4.4本章小结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5.1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东道国的视角5.1.1基于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5.1.2基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5.1.3基于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5.1.4实证检验与结果说明5.2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母国的视角5.2.1基于母国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5.2.2基于母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5.2.3基于母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5.2.4计量分析与检验结果5.3本章小结6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分析与评价6.1o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6.1.1研究维度确定与评价指标选取6.1.2o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评价模型6.2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区域吸收能力评价6.2.1吸收能力评价结果与区域比较6.2.2省际面板数据检验6.3区域吸收能力对o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测度6.3.1模型设定与数据选择6.3.2测算结果与分析6.4本章小结7政策建议7.1提升对外直接投资层次与水平,丰富“走出去”战略内涵7.1.1深入推进“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宏观政策支持7.1.2鼓励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加快国外技术引进步伐7.2积极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壮大国内科技发展实力7.2.1增强研发督促和激励机制,切实保障研发人员利益7.2.2加强核心与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创新拉动经济增长7.3加大教育与研发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7.3.1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效用,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7.3.2加大财政教育研发投入,提高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8结论与展望8.1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8.2未来的研究展望参考文献索引后记表目录表3.1中国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047表3.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行业分布(2003—2012年)048表3.3中国非金融类odi存量中境内投资者类型分布(2007—2012年)051表3.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2003—2012年)053表3.52006—2012年各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十位的国家(地区)055表3.6中国的y、l、k和全要素生产率(1985=100)058表3.7中国1985—2010年各年的r&d支出与存量060表3.8部分经济体国内研发资本存量(1985=100)061表3.9lntfp、lnsd、ln(rd/gdp)、lnsf-odi和lnsf-fdi063表3.10各变量的adf检验结果065表3.11残差的adf协整检验066表3.12中国对主要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所占比重067表3.13中国tfp与各国(地区)的相关数据069表3.14中国到主要经济体的odi所获取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070表3.15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071表3.16lm统计量检验结果072表3.17残差的adf检验结果072表4.1中国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1990—2012年)078表4.2中国与g-7国家从事r&d活动人员比较082表4.3中国与g-7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比较087表4.4中国与g-7国家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位次比较(2011年)089表4.5中国高技术产业及技术贸易发展情况(2000—2012年)090表4.6中国与g-7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092表4.7中国r&d、专利授权量等实证分析所需数据095表4.8各变量的回归结果096表4.9实证检验结果102表5.1东道国(地区)在中国的专利授权量107表5.2东道国(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9表5.3东道国(地区)的外贸依存度110表5.4东道国(地区)的外资依存度111表5.5东道国(地区)各变量的回归结果113表5.6分析母国影响因素的样本数据116表5.7母国各变量的回归结果119表6.1基于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123表6.2区域吸收能力评价体系128表6.3各指标变量权重值排名131表6.4中国省际吸收能力指数与排名132表6.5hausman随机效应检验133表6.6样本检验结果134表6.7各省通过odi引致的研发溢出136表6.8吸收能力对o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测度137图目录图3.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发展趋势(1985—2012年)044图3.22012年全球odi流量前十位的国家(地区)045图3.32012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odi存量对比046图3.42012年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情况050图3.5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比重051图3.62012年年末境内投资者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类情况052图3.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各地区所占份额(2003—2012年)054图4.1中国r&d经费支出及其占gdp比重(1990—2012年)076图4.2中国与主要国家r&d经费支出及其占gdp比重077图4.3中国与主要国家r&d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079图4.4中国与主要国家r&d经费支出执行部门比较080图4.5中国从事r&d活动人员情况082图4.6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及其占gdp比重(1978—2012年)083图4.7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比重(1978—2012年)084图4.8中国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情况(1990—2012年)085图4.9中国三种专利授权情况(1990—2012年)086图4.10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及其所占比重(1990—2012年)088图4.11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1990—2012年)091图4.12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十位的地区099图4.13201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区域比较100图4.142012年中国专利授权区域比较101图6.1中国区域吸收能力趋势图133
封面
书名: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技术进步-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
作者:吴建军
页数:170
定价:¥32.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3633321
PDF电子书大小:10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技术进步-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