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方志区域发展报告-中国地方志一体两翼工程
节选
[
《中国方志区域发展报告(2017)》: 二、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地方志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区县和部门的修志进度已经接近出版阶段,有的才刚刚启动,正在收集资料。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比较薄弱。人员配置少、不稳定。各承修单位大都没有专职机构,内部人员交流多,专兼职修志人员变动频繁,修志人员很难深入熟悉业务,影响志书质量。组织推动志书编修十分困难。地方志工作是软任务,有的承修单位因主体业务工作忙,对修志工作不够重视。市方志办自身建设,特别是在干部后备培养和专业人才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截至2016年底,第二轮天津市志61部分志中,尚有29部没有完成。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够健全,归属不统一,有的区人员编制被长期占用,导致实际从事修志工作人员过少,任务难以完成。16个区中,蓟州区尚未创办综合年鉴,15部创刊年鉴中只有4部公开出版,距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地方志法治建设上,实施依法治志步伐有待加快,监督、检查职责落实有待加强。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开发应用严重滞后,特别是市、区两级均无一座专用方志馆,这与国家对方志馆建设的要求,与天津大都市的地位作用,与市委市政府明确的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极不相称。读志用志为现实服务的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资政、育人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地方志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比较低,方志文化独特的作用优势有待彰显。从市方志办自身看,思想政治和_[作作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天津市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强化体制、机制的落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突破。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 必须坚持依法治志,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大力推进地方志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地方志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地方志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和力量积极参与的地方志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承修单位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稳定、经费到位,修志工作才会顺利推进,任务才能按期完成,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存真求实,与时俱进,在天津发展大势中书写历史,才能真正凝聚成文化软实力。 三、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趋势及展望 虽然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但天津仍然有充分的信心做好地方志工作。也相信,通过天津方志人的不懈努力,天津市地方志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好的,前景是光明的。 围绕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努力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推进依法治志。严格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尽快制定出台天津市地方志T作规章。推动建立政府依法履行领导责任、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实施和管理职责、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提供支持的法治化1二作格局。在完成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地方志工作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查处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积极推动建立修志工作绩效考评及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检查通报T作落实情况,保障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完成第二轮市级志书编修任务。目前距离第二轮编修完成时限不到五年时间,但《天津市志》工作进度刚刚过半,个别志书尚未启动,有的单位编修工作陷于停顿状态。市方志办将加大指导、监督、检查力度,有针对性地、逐个单位地进行业务指导,限定完成时间,协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承修单位要充分认清形势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志书编修规划进度,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工作保障,明确任务、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在2020年全面完成。 ……
]
内容简介
[
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瑰宝,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方志”的名称早见于《周官》,迄今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若是从汉代图经算起,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即使从其基本定型的宋代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隋代官修以来,代有编纂,虽中经战乱,但仍经久不绝,流传千年。到了明清两朝,编修地方志逐步走向制度化,朝廷不仅反复颁布修志诏谕,而且以地方志为基础,多次组织力量编修国家一统志。在民国时期,方志编纂更被列为国家重要事项,曾由中央政府下令各地设立方志馆、方志局,编修省、市志书,并颁布了修志条例与规定。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民国,保存至今的历代旧方志就有8600多种,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华夏先贤们创造出的异彩纷呈、叹为观止的优秀方志成果,其所蕴涵的丰富营养,已汇聚成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地方志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至1960年6月,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530多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尝试新方志编纂。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开展新方志编修工作,无论是修志的规模,还是成书数量都盛况空前。经过三十多年首轮和第二轮新方志的编修实践,我国地方志编修逐步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志事业格局,即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确立了“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原则,即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两轮新方志编修,取得了丰硕的志书成果。地方志书作为地情书、国情书,既全面、客观、准确记载了我国各行政区域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又在其编修实践中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方志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保证了方志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地方志事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一业为主,九业并举”,即以志(三级志书)为主,库(数据库)、馆(方志馆)、鉴(年鉴)、用(服务开发)、刊(方志期刊)、网(地情网站)、会(地方志学会)、研(理论研究)全面发展,硕果累累,方志机构成为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并且逐步形成初具规模、较为系统的地情研究中心,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丰富的修志实践,不断促进和繁荣方志文化建设,也不断推动人们思想认识的飞跃,引发人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方志事业繁荣发展的现状是什么?现实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这些无疑是方志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首次以编纂《中国方志发展报告》的方式,组织方志界和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方志事业发展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向社会发布,这一系列性可持续研究成果填补了方志史上的一项空白。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没有囿于对一时一事的简单叙述,而是将地方志事业置于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坐标系中,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我国新方志事业发展的状况,研究分析了新方志事业在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新成绩,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如何应对,重点反映2014年我国新方志事业发展现状、志书编修实践与创新、修志组织管理、成果开发利用、方志文化传播以及方志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年度情况,堪称一部年度性重要文献。
]
目录
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河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山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辽宁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吉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黑龙江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江苏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浙江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安徽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福建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江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山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河南省地方史志事业发展报告湖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湖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海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重庆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四川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贵州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云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西藏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陕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甘肃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青海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编后记
封面
书名:2017-中国方志区域发展报告-中国地方志一体两翼工程
作者:冀祥德
页数:343
定价:¥78.0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4425611
PDF电子书大小:14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2017-中国方志区域发展报告-中国地方志一体两翼工程》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