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昆曲

节选

[

  《话昆曲》:  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千呼万唤,终于在新千年初春时节举办了。这标志着昆剧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作为一名从艺四十多年的昆剧工作者,应该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出于钟爱和责任感,我想对昆剧的现状和前途,谈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昆剧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全中国仅存半个昆剧团体——国风苏昆剧团支撑着局面,好在还有一批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他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为后来昆剧的复苏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1956年演出的昆剧《十五贯》,使古老的昆剧艺术得以新生,全国由半个昆剧团迅速发展成七个昆剧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猛增至一千余人。在“传”字辈及各地昆剧老艺术家们的培养下,年轻一代迅速成长。可惜“十年浩劫”,导致昆剧又一次濒临绝境,全国所有昆剧团全部解散。粉碎“四人帮”,文艺得解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昆剧十分重视,并且从多方面予以扶植,昆剧又一次复苏。  为了振兴昆剧,成立了“全国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从中央到地方,举办全国性、地域性的大型昆剧活动,如:“江浙沪二省一市会演”“纪念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演出”“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会演”等,通过观摩、交流,丰富了演出剧目,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人才。有师资力量的昆剧团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昆剧学员班,培养出一批挑大梁的青年演员,其中有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尖子……这一切,使得昆剧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一度兴盛。然而,一方面由于昆剧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文革”的负面效应积重难返,在90年代戏曲“不景气”的大气候中,昆剧仍然面临严峻的处境,昆剧的状况令人担忧。  在我看来,目前阻碍昆剧再度发展的有“四大症结”,现概述如下:  其一,创作力量薄弱。全国所有昆剧团,几乎没有专职编剧,音乐创作人员也少得可怜。不仅难以创作如《十五贯》《西园记》这样传世的优秀剧目,而且影响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  其二,剧目贫乏萎缩。“传”字辈老师在舞台上能演出四五百出戏。到了我们这一代(50年代学演昆剧),因为“文革”少学了十年戏,能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多是二三百出。而在“文革”后培养的青年演员,所学和所演的昆剧传统戏,在观众中有影响的只有四五十出!周传瑛老师曾说过,昆剧“继承在舞台上,保存在群众中”。倘若昆剧演员一代不如一代,昆剧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其三,在剧目选择和演出安排中存在误区。不少昆剧团只注重生行戏、旦行戏,忽略了其他行当,以致演出面越来越窄。而生、旦的戏也有限,这样下去,昆剧多姿多彩的特色将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按传瑛老师所说的各个行当和家门所必须会演的戏,如生行的“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三醉、三访”,旦行的“衣西翡蝴,一门九娘”以及“三刺三杀”,净行的“七红八黑三和尚”,末行的“三法场、三扁担、三赋”,还有丑行的“五毒戏”等等,(注)如今尚在舞台上演出的昆剧演员,能把应工行当的看家戏演全的,恐怕一个都没有!  ……

]

内容简介

[

本书作者在书中以“论理”“谈艺”“说事”“谢天地”几部分, 将共65年来在台前幕后的所见所闻所虑作了坦诚的论述和详细的记录。

]

作者简介

[

  张世铮,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1953年进浙江省昆剧团,是昆曲现代史上重要的一代“传”字辈老师的嫡传弟子。他65年来,不但长期坚持于舞台演出,而且也涉猎于剧本创作和谱曲研究,近年来则参与海内外的传承和讲学。张世铮先生是昆曲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行尊。

]

目录

序言论理论昆剧《十五贯》的成功与启示论昆曲的继承与发展昆剧向何处去昆曲如何奋斗才有出路?师资是昆剧抢救、继承的关键昆曲必须姓“昆”昆曲唱念咬字亟待规范统一成功演出带来的思索谈艺谈昆曲各行当的表演特点谈谈对“四功五法”的新认识昆曲末行在“三脚撑”戏中的作用三个同类人物的不同塑造谈昆曲服装“宁穿破,不穿错”的重要性谈“介白”这门学问谈谈拍曲和读文选好道具用好扇整理、编导台版《狮吼记》的思考传统昆曲与其他传统艺术的完美交融说戏:《卖书纳姻》说戏:《十五贯·判斩》说戏:《十五贯·见都》说戏:《十五贯·疑鼠》说事说说昆曲的故事平凡的起点拉大幕是学艺的好课堂舞台就是床不睡床上睡床下不睡卧铺睡椅下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澡堂会议决定了剧团的命运家庭戏班与“世”字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国风苏昆剧团在剧团过**个春节进团后学员的零用钱

封面

话昆曲

书名:话昆曲

作者:张世铮撰著

页数:298页

定价:¥98.0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4918632

PDF电子书大小:9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话昆曲》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