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

本书特色

[

  《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作者王凤仙、米晓琳受美国物理哲学家凯伦·巴拉德(karenbarad)能动实在论(agentialrealism)思想的影响,上编以全新思维分析一个民间组织个案,阐述一种民间组织化理论,下编呈现这一理论产生的方法和过程。全书试图揭示本研究成果的能动存在价值,表达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

作者简介

[

王凤仙,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接触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此后十余年热心民间组织活动。研究关注社会性别问题。米晓琳(CeciliaMilwertz),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育背景为中国研究与文化,由此获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在宏观政策中生活或力图改变政策等社会微观层面,对性别政治有浓厚兴趣,多年以来持续研究中国大陆那些神奇、有力、持久而艰苦卓绝地关注社会性别问题的非政府发起组织。

]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新思维中的分析与发现      三  写作方式及其意义上编  个案与研究发现  **章  组织的种子    **节  复合的意愿能量      一  相遇      二  相识      三  相融    第二节  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  种子播种在妇联里      二  与研究所一起萌芽生长  第二章  组织的枝干    **节  沟通      一  与资助者沟通      二  与政府沟通    第二节  在里边    第三节  一起做事:以一个项目为例      一  意愿互融      二  一起做事      三  成果    第四节  意愿能量的流变      一  孕育萌发新芽      二  长出新枝  第三章  组织的生成    **节  民间意愿互融      一  民间意愿      二  沟通互融    第二节  民间组织化      一  非政府发起组织      二  互融的组织化下编  方法与成果价值  第四章  互融分析:2004一2006年访谈分析    **节  改革前的困惑      一  如何凝聚人      二  怎样体现多学科相结合      三  如何理解研究所与研究会混在一起      四组织为什么过分地依赖一个人    第二节  改革后的思考      一  研究会符合ngo的标准吗      二  “能力建设”是否澄清了研究所和研究会的关系      三  项目与小组的区分有什么意义      四研究会的未来会怎样  第五章  持续互融:2013年回访分析    **节  交互融合的动态关联      一  研究会的生成如哪一棵大树图      二  研究发现对民间行动者有什么用    第二节  我们是谁      一  潜意识中的提醒      二  一起做事的意义      三  湿地诱发的感悟      四生态理念的治理    第三节  富有启迪作用的研究      一  研究促发的行动和变化      二  研究引发的思考和展望    第四节  读后随想  第六章  方法与成果的能动存在    **节  访谈分析与解读分析的交互融合    第二节  研究者与研究的交互融合    第三节  方法与成果的交互融合后记  

封面

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

书名: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

作者:王凤仙

页数:175

定价:¥45.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6150603

PDF电子书大小:8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