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49-通向彼岸的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生存探寻
本书特色
[
刘纪新所*的《通向彼岸的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生存探寻(1917-1949)》首次提出中国现代诗歌中生存探寻这一创作现象,既借鉴又转化了西方存在主义理论,从而突破了僵化、教条的研究模式,拓宽了视野,从文学史事实出发,使这种丰富多彩的创作现象得以完整地呈现。同时,将以往零星散落在作家作品研究中的、各自孤立的现象上升到史的高度,使其以独立形态呈现,从而能够把握其整体特征、总体走向。在此基础上,革新了对一批诗人的认识,例如推翻了冰心诗歌研究中的既成定论,揭示了冯至诗歌的复杂内涵,加深了对穆旦、宗白华、废名、林徽因等人诗歌的认识。同时,挖掘了新的诗人、诗作,例如以往很少被提及的路易士的诗歌(纪弦大陆时期的诗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意识,而且与生存探寻相融合,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另外,在研究方法上,遵循“‘生存’优先于‘哲学’”的原则,冲破“‘现成’的‘学说’”的束缚,走出了以往相关研究所陷入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误区。
]
目录
绪论 一 生存探寻:一种创作现象 二 生存探寻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思”的“道路”**章 穿越“精神之梦” **节 彼岸的神与此岸的爱:以基督教为文化资源的生存探寻 第二节 在“空”与“色”之间徘徊:以佛教为文化资源的生存探寻第二章 自然的震撼与生命的“领受” **节 生命的战栗:在自然中体验虚无 第二节 “自然底大梦”:在自然中沉醉 第三节 “领受”:在自然中寻求超越第三章 “用身体思想” **节 以身体追问存在 第二节 身体中的“家园”第四章 “去蔽”与追问 **节 生活在虚无中的人们 第二节 荒诞的社会 第三节 寻找意义的人:挣扎在社会中的生存探寻者第五章 生存探寻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意义 **节 生存探寻建设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审美超越性 第二节 生存探寻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 第三节 生存探寻成就了一批优秀诗人结语附录一 冯至与《鼠曲草》附录二 论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1917-1949-通向彼岸的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生存探寻
作者:刘纪新
页数:237
定价:¥56.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6175545
PDF电子书大小:6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1917-1949-通向彼岸的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生存探寻》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