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研究
节选
[
《明代接受研究》: 刘勰汲取前人的理论,以“宗经”为核心对文之枢纽部分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构建,对此黄侃的概括颇为精准:“宗经者,则古昔称先王,而折衷于孔子也。夫六艺所载,政教学艺耳,文章之用,隆之至于能载政教学艺而止。挹其流者,必探其原;揽其末者,必循其柢。此文之宜宗经一矣。经体广大,无所不包,其论政治典章,则后世史籍之所从出也;其论学术名理,则后世九流之所从出也;其言技艺度数,则后世术数方技之所从出也。不睹六艺,则无以见古人之全,而识其离合之理。此文之宗经二矣。杂文之类,名称繁穰,循名责实,则皆可得之于古。彦和此篇所列,无过举其大端。若夫九能之见于《毛诗》,六辞之见于《周礼》,尤其渊源明白者也。此文之宜宗经三矣。文以字成,则训故要;文以义立,则体例居先,此二者又莫备于经,莫精于经。欲得师资,舍经何适?此文之宗经四矣。”① 《文心雕龙》宗经观的建构 六经之名,始于三代。较早将为文与宗经联系在一起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从其《正论》篇、《儒效》篇观审,荀子将“经”置于相当的高度。西汉司马迁以“用”为核心突出经书的地位②,扬雄继承前人,提出“济乎道”“折诸圣”“辩于经”,显示出了“明道、征圣、宗经”的雏形③。扬雄从“文体”的角度来强调儒家五经的典范性,他说:“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舍斯辩亦小矣。”④并在《法言·问神》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⑤这对《文心雕龙》宗经观影响甚大,诚如徐复观所言:“扬雄与文学生活有关的断片,彦和心目中皆为文坛的掌故,扬雄的各种作品,《文心雕龙》中无不论到。” (一) 刘勰在汲取前人理论基础上,以“为文之道”为目的对“宗经”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构建。《文心雕龙》枢纽论前三篇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为纲确立了道、圣、文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文”体现“道”,“经”为圣人“象天五常之道”所作,其神圣性来自“天”,“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道、圣、文*终归于宗经。枢纽论五篇以经为核心,在经统摄下“为文”。五篇义脉,环环相扣、相互贯通,一言以蔽之,宗经也。“枢纽”之意为“关键”,刘勰将五篇称作“文之枢纽”,是在强调宗经不仅是论文之根本,也是论文之关键。面对齐梁文风“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秀辇帨,离本弥盛,将遂讹滥”的状况,“正末归本”成为纠正时弊的主要策略。在刘勰看来,“经典是文章的本源,离开了这个‘本’,就越来越走向讹滥,所以要以经本来论文,这就是刘勰自己要以经典枢纽来论文的具体解释”②。欲正末归本,必须还宗经诰。枢纽论后两篇是对前三篇的补充。经书虽能极文章之骨髓,但却缺乏“辞富膏腴”的审美特性,纬书正能凭此以补其不足。“正纬”是在“宗经”统摄之下的“正纬”,诚如牟世金先生所言:“无论是正纬书之伪或论其‘有助文章’,都是为了‘宗弪’。” ……
]
内容简介
[
《明代接受研究》结合明代各时期的文学风尚、哲学思潮、地域文化、藏书印刷以及接受主体自身的经历、交游等因素,以在历史上起过较大影响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人、学派或专著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深入阐释明代不同时期对《文心雕龙》的接受状况,分析“龙学”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显学”的清晰脉络和深层原因,及其对明代诗学发展的影响和价值。以传统文论参与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将两者加以有机结合,实现对这部经典名著的再认识。
]
作者简介
[
杨倩,1979年生,女,山东泰安人。201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获文艺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深造。现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自2010年以来,先后在《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档案学通讯》《民俗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1项,主持厅级课题2项。
]
目录
序谭好哲绪论**章 明代《文心雕龙》的传播途径与接受方式**节 《文心雕龙》的传播途径一 人际传播二 商业传播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接受方式之序跋一 对《文心雕龙》性质的认识二 对《文心雕龙》结构的划分三 对“赞”的关注四 序跋中的宣传意识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接受方式之评点一 评点的形式二 对“以艺论之”的强调三 其他特点第二章 明代之前的《文心雕龙》接受**节 接受概况一 齐梁《文心雕龙》接受二 唐代《文心雕龙》接受三 宋元《文心雕龙》接受第二节 接受价值一 对明代接受的意义二 对传播的影响第三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枢纽论的接受**节 枢纽论中的宗经观一 《文心雕龙》宗经观的建构二 刘勰宗经观的深层思维第二节 明前期对宗经思想的接受——以宋濂为代表一 对“道”的践行二 对“经”本体论意义的认同三 对“文”的接受四 出入释家以儒为本第三节 明代中晚期对宗经观的接受一 文论中的宗经观二 典籍中的宗经观第四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接受**节 对《文心雕龙》性质的界定一 刘勰著书的初衷二 接受重心第二节 对《文心雕龙》“术”的探求一 意象的形成二 对“情”的关注三 意象的表达第三节 《文心雕龙》对明代公文创作的影响一 《文心雕龙》中的公文写作理论二 明人关注《文心雕龙》的原因第四节 创作论对明代文论的影响——以李维桢为例第五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接受**节 《文心雕龙》与辨体一 明代重视辨体的原因二 总集对文体论的接受三 文笔说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通俗文体一 《文心雕龙》对“俗”的态度二 小说对《文心雕龙》的借鉴三 戏曲对《文心雕龙》的借鉴第三节 《文心雕龙》与骈散兼宗一 骈散兼宗与“自然”二 明人对骈散兼宗的接受第六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知音论的接受**节 对知音论接受的前提一 知音论的内容二 知音论的特点第二节 对知音论接受的重心一 对接受主体的重视二 对“情”的重视第三节 对知音论的运用一 诗文批评二 小说评点第七章 明代《文心雕龙》接受中的其他问题**节 明代《文心雕龙》接受中的涉佛问题一 对刘勰僧侣身份的关注二 《文心雕龙》与佛学的关系第二节 明代科举与《文心雕龙》一 接受主体的身份特征二 接受者的科举背景第三节 明人对《文心雕龙》涉梦问题的研究一 对梦境真实性和神秘性的建构二 梦与创作动机的关系余论附表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研究
作者:杨倩
页数:226
定价:¥56.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6187845
PDF电子书大小:15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