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
[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其中优秀者,往往既要史料翔实,又要文字优美,又或编写方法有独特创新。本套《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
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
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
而蒋廷黻先生则是近代史研究奠基人,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比如在写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时,就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中国通史》自问世以来,梁启超、钱穆、熊十力、严耕望、顾颉刚、谭其骧、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马勇、杨天石、雷颐、易中天等著名史学家无不推崇备至。
本次出版采用世界视野,中西对照版式,集合成套,相信能够给予读者深刻而愉快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
本书内容包括: 文明之初 ; 历史的黎明 ; 周代的封建社会 ; 霸国与霸王 ; 孔子及其时世 ;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 战国时期思潮 ; 秦帝国统一天下 ; 秦汉交替之际等。
]
作者简介
[
张荫麟:(1905~1942)
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生于官宦之家,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1935年,应教育部之请,编写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
梁启超、钱穆、熊十力等史学名家均给予过张荫麟极高评价,认定其为新史学的领军人物。为其时公认的史学天才。
张荫麟:(1905~1942)
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生于官宦之家,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1935年,应教育部之请,编写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
梁启超、钱穆、熊十力等史学名家均给予过张荫麟极高评价,认定其为新史学的领军人物。为其时公认的史学天才。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著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先秦学术概率》等。
严耕望、顾颉刚、谭其骧等史学名家倍为推崇吕思勉,公认其为史学大家。
蒋廷黻:(1895~1965)
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邵阳(今邵东)人,中国著名史学家、民国外交家,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一起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年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著作有《中国近代史》。
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马勇、杨天石、雷颐等著名史学家对蒋廷黻赞赏有致,称其“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信息
]
目录
(上)**章 文明之初 001**节 民族的形成 003第二节 疆域的沿革 006第三节 民族的起源 009第四节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12第五节 唐虞的政治 015第二章 历史的黎明 021**节 夏的简写 023第二节 夏的政治与宗教 029第三节 商的兴起与传承 033第四节 商代文化速写 036第五节 周的兴起 046第六节 周朝及外族 052(上)
**章 文明之初 001
**节 民族的形成 003
第二节 疆域的沿革 006
第三节 民族的起源 009
第四节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12
第五节 唐虞的政治 015
第二章 历史的黎明 021
**节 夏的简写 023
第二节 夏的政治与宗教 029
第三节 商的兴起与传承 033
第四节 商代文化速写 036
第五节 周的兴起 046
第六节 周朝及外族 052
第三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059
**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061
第二节 奴隶与庶民 065
第三节 都邑与商业 072
第四节 家庭与婚姻 075
第五节 周代的士人 078
第六节 宗教 083
第七节 周代的卿大夫 089
第八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093
第四章 霸国与霸王 097
**节 楚的兴起 099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102
第三节 晋楚霸业的交替 106
第四节 吴、越之争 112
第五节 郑子产 116
第五章 孔子及其时世 121
**节 鲁国特色及孔子人格 123
第二节 乱世下的孔子 128
第三节 孔子的政治实践 132
第四节 孔子与教育及其晚年 138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47
**节 三晋、田齐 149
第二节 变革的火苗 152
第三节 秦国变法兴起 156
第四节 经济进步与战争变质 161
第五节 国与国局势的变迁 166
第七章 战国时期思潮 173
**节 新知识阶级 175
第二节 墨子及墨家 179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186
第四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和老子 193
第五节 阴阳家和法家 197
第八章 秦帝国统一天下 205
**节 吕不韦与嬴政 207
第二节 六国混一 210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 214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220
第九章 秦汉交替之际 227
**节 陈胜举旗 229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234
第三节 刘邦起事与入关中 238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242
第五节 楚汉之战 247
(中)
第十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001
**节 郡县的重建 003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008
第三节 武帝开拓期 013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022
第十一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025
**节 道家学说的兴盛及其影响 027
第二节 儒家确立正统地位 034
第三节 儒家思想对武帝朝的影响 039
第十二章 改制与“革命” 043
**节 外戚王氏专权 045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048
第三节 王莽再起及称帝 051
第四节 王莽改革 055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新朝 060
第十三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065
**节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067
第二节 腐败混乱的东汉朝政 072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 075
第四节 秦汉的武功 079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 083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 087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 091
第十四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095
**节 三国的鼎立 097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 102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高峰 105
第四节 南北朝的对峙 109
第五节 魏晋制度与贵族门阀 114
第十五章 盛世隋唐 121
**节 隋的统一及唐的盛世 123
第二节 隋唐的对外武功 129
第三节 隋唐时塞外的形势 133
第四节 隋唐的制度 137
第五节 隋唐的文化学术 141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社会 144
第七节 唐朝的中衰 148
第八节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153
第十六章 五代十国与两宋 159
**节 五代之乱 161
第二节 十国情势与宋初政治 165
第三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169
第四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 173
第五节 北宋的积弱和契丹的侵入 178
第六节 南宋恢复的无成 185
第十七章 蒙古帝国的兴衰 193
**节 蒙古的勃兴 195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流 200
第三节 元的制度 204
第四节 元的衰亡 208
第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 213
**节 明初的政局 215
第二节 明和北族的关系 219
第三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223
第四节 明末的政局 228
第五节 明的制度 232
第六节 元明的学术和文艺 236
第七节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39
(下)
第十九章 清朝的作为 001
**节 明清之际 003
第二节 清初内政 008
第三节 清初的外交 012
第四节 清代的武功 017
第五节 清中叶的内乱 023
第廿章 清代的政治与社会 027
**节 清代的制度 029
第二节 清代的学术 034
第三节 清代的社会生活 039
第四节 清代时西方宗教和科学的传入 043
第廿一章 近代开端 049
**节 中西初期交涉 051
第二节 英人寻求平等邦交失败 055
第三节 鸦片贸易 060
第四节 东西对立 064
第五节 民族错失发展良机 069
第六节 不平等条约开端 072
第七节 剿夷派势力兴起 075
第八节 剿夷派覆灭 079
第廿二章 太平天国的起灭 085
**节 旧时代的治乱循环 087
第二节 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起义 091
第三节 曾国藩改良之举 095
第四节 起义失败 099
第廿三章 救国与自强 103
**节 合作求自强 105
第二节 前进遇阻 111
第三节 跟不上时代的士大夫阶层 117
第四节 中日初战 125
第廿四章 维新和进一步衰弱 135
**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137
第二节 戊戌变法及义和团 142
第三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149
第四节 远东国际新形势 154
第五节 日俄战争 158
第六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 163
第廿五章 现代的开启 167
**节 孙中山的革命方案(并) 169
第二节 共和立国 177
第三节 二次革命 184
第四节 城下之盟的外交 189
第廿六章 复辟与混乱的情势 195
**节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197
第二节 “二十一条”的交涉 200
第三节 权力的频繁变换 204
第四节 参加一战和山东问题 209
第五节 弱国的外交 213
第廿七章 军阀割据及国民革命 217
**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219
第二节 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225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民族运动 229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经过 232
第廿八章 国民革命后的中国 235
**节 五三惨案和对日交涉 237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交涉 240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经过 244
第四节 俄国的野心 248
第五节 日本侵入东北 251
第六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 256
第七节 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 260信息
封面
书名:中国通史
作者: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著
页数:792
定价:¥108.0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6810828
PDF电子书大小:11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