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特色实用技术
本书特色
[
刘文岭、王经荣、胡水清、王大星等编*《高含 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特色实用技术》介绍了我国高含 水油田开发现状、面临的挑战、储层地质特点及其复 杂性和剩余油分 布基本特征等内容。围绕重构老区地下认识体系的生 产需求,系统论述了曲流河储层精细地 质表征、开发地震关键解释技术、地震约束储层地质 建模技术、水流优势通道识别与预测技术 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关键技术。以在大庆油田和大港 油田的应用研究为例,介绍了井震联合 精细储层描述实例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预测实 例。
本书可供石油生产单位、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及 相关专业学者参阅和作为培训用书,也可 以作为石油、地质院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的参考用书 。
]
作者简介
[
1966年7月出生,博士学位,博士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1989年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导师为*名沉积地质学家王德发教授。自1989年大学毕业以来,先后在大庆油田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期从事开发地震、储层地质建模和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研究。1989年至2002年在大庆油田从事科研和人事管理工作期间,参与大庆外围宋芳屯、模范屯油田开发方案设计,被评为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届岗位成才青年,1993年”利用地震一地质方法指导窄条带砂岩储层的开发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8年“石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政研会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2002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自此十余年来,跟随导师*名油气田开发专家韩大匡院士一起,致力于倡导和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高含水油田的规模化应用。作为负责人或课题长,主持国家重大专项课题、973项目专题、中石油科技项目、大庆和大港等油田横向项目研究,2011年和韩大匡院士共同主持完成的”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包括本书在内的专*2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正在申请当中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政研类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目录
**章 概述 **节 高含水油田开发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陆相碎屑岩储层地质特点及其复杂性 第三节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基本特征 第四节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总体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第二章 曲流河储层精细地质表征 **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第二节 密井网条件下沉积微相研究 第三节 单河道识别与划分 第四节 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 参考文献第三章 开发地震关键解释技术 **节 开发地震技术概论 第二节 井中断点引导的断层解释方法 第三节 地震约束插值构造成图方法 第四节 地质小层约束地震随机反演方法 参考文献第四章 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节 储层地质建模技术概论 第二节 储层地质建模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的理念 第四节 地震约束构造格架模型建模方法 第五节 地震约束储层骨架模型建模方法 第六节 地震约束储层参数模型建模方法 参考文献第五章 水流优势通道识别与预测技术 **节 水流优势通道的概念、分类与形成机理 第二节 水流优势通道的响应特征 第三节 水流优势通道油田现场常用识别技术 第四节 基于cm模型的水流优势通道预测技术 第五节 多信息融合水流优势通道预测技术 参考文献第六章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关键技术 **节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数值模拟需求 第二节 多层砂岩储层吸水剖面预测技术 第三节 精细历史拟合方法 第四节 多尺度数值模拟和开窗技术 第五节 快速历史拟合辅助软件 参考文献第七章 应用实例 **节 井震联合精细储层描述实例 第二节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预测实例 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特色实用技术
作者:刘文岭
页数:244
定价:¥98.0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8300600
PDF电子书大小:13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