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全3册)
本书特色
[
从地图定位、无线电定位到GPS定位,人类定位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从诉诸早期人工智能的生成艺术、基于人机交互的网络艺术到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移动互联艺术,新兴数码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由国家、国际组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形态转变。新媒体从业人员成为创意阶层的重要生力军,位置叙事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上述实践领域的变化和叙事学在理论上的空间化趋势是相互印证的。
本书所说的“艺术”是广义的(含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主要内容包括:(1)将“位置”理解为动词,依据作者所提出的传播理论,对叙事学的基本要素加以定位;(2)将位置理解为名词,阐述着眼于位置的叙事所具备的特征及其构成;(3)探讨叙事学中与位置相关的特殊范畴,如主位、客位、本位、谱位、数位、跨位、换位、场位、地位等。
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
(1)以创意再现维度、创意表现维度和创意创新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作为传统叙事学和新兴的位置叙事学的接口;
(2)着眼移动互联网络的社会应用,从定位性角度率先阐述增强现实、大数据、网络地域文学等新兴事物的叙事潜能与应用;
(3)率先提出由三层面(社会层面、产品层面、运营层面)、九要素(主体、对象、中介,手段、内容、本体,方式、环境、机制)构成的位置叙事学理论框架。
]
内容简介
[
黄鸣奋先生的“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不仅是一个紧凑、缜密而合理发散的理论体系,更是力图建立的一种世界观——作者基于对人类语言与科技变迁的深广把握——堪称伟大。它特地提到叙事学的当代转向,由历时性向共时性地,也提到了诸如地理信息系统在各领域的渗透,等等。更可贵的是,它把这些都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了,激流勇进而海纳百川。“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在移动互联时代,它格外具有魅力,为各种艺术创意提供了条件。如果你想预测并认知了未来的艺术与人文形态,请读这本书吧!
]
作者简介
[
黄鸣奋(1952-),福建南安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文论、文艺心理学和数码艺术理论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含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2项,出版个人专著24部、教材1种,发表论文300多篇,合计1000多万字;独立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2项,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1项。代表作为《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六卷本,2011)、《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四卷本,2014)。著有长篇小说《当即宙•鹭岛放飞梦想(厦大科幻社传说)》(2015〉、学术散文《美丽厦门百景千联•滨海文化旅游札记》(2016)等。
]
目录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一)技术、艺术与社会的变革
(二)新媒体创意阶层的兴起
(三)叙事学的转向
二、研究基础
(一)位置的概念
(二)位置与需要
(三)位置与叙事
三、研究价值
(一)阐明艺术相对于位置叙事的含义
(二)开拓位置相对于叙事创意的潜能
(三)揭示位置叙事相对于媒体的关联
**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主体
**节 维度:叙事主体的定位
一、创意的再现维度:从现实之人到所叙之人
(一)现实之人:工具与产品
(二)叙事之人:语言与意识
(三)所叙之人:规制与身体
二、创意的表现维度:从人格特征到自我意识
(一)人格特征在叙事中的表现
(二)社会身份在叙事中的表现
(三)自我意识在叙事中的表现
三、创意的创新维度:从真实作者到隐含作者
(一)作为创作者的叙事主体
1.在与接受者的交互中创新
2.在与其他创作者的交互中创新
3.在与叙述者的交互中创新
(二)作为叙述者的叙事主体
1.在与受叙者的交互中创新
2.在与其他叙述者的交互中创新
3.与所叙者的交互中创新
(三)作为隐含作者的叙事主体
1.在与隐含读者的交互中创新
2.在与其他隐含作者的交互中创新
3.在与人物的交互中创新
第二节 位况:位置叙事的主体
一、创意的再现维度:叙事主体的位置构成
(一)社会层面:主动叙事、被动叙事与交互叙事
(二)产品层面:时间叙事、空间叙事与媒体叙事
(三)运作层面:内部叙事、外部叙事与目标叙事
二、创意的表现维度:叙事主体的位置意识
(一)叙事主体的自然位置意识
(二)叙事主体的心理位置意识
(三)叙事主体的社会位置意识
三、创意的创新维度:叙事主体的位置策略
(一)结合位置以叙事
(二)将位置放在前景
(三)虚构特殊的位置
第三节 主位:作为叙事主体的位置
一、创意的再现维度:主位叙事的观念
(一)从现实之人看主位叙事
(二)从叙事之人看主位叙事
(三)从所叙之人看主位叙事
二、创意的表现维度:在主位展示人格
(一)基质人格与艺术叙事
(二)成型人格与艺术叙事
(三)异常人格与艺术叙事
三、创意的创新维度:叙事主位的观念
(一)叙事主位的由来
(二)叙事主位的特点
(三)叙事主位的物化
第二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对象
**节 客体:叙事对象的定位
一、创意旨归:奉献对象的定位
(一)明他:从再现维度考察奉献对象
(二)达己:从表现维度考察奉献对象
(三)喻人:从创新维度考察奉献对象
二、创意取向:描写对象的定位
(一)原型:从再现维度考察描写对象
(二)人格:从表现维度考察描写对象
(三)生命:从创新维度考察描写对象
三、创意传承:师法对象的定位
(一)母题:从再现维度考察师法对象
(二)魅力:从表现维度考察师法对象
(三)超越:从创新维度考察师法对象
第二节 位量:位置叙事的对象(大数据为例)
一、创意的量化支持:大数据技术与位置叙事的渗透
(一)位置与数据
(二)叙事与数据
(三)数据与大数据
二、创意的量化依据:大数据资源与叙事对象的定位
(一)大数据与奉献对象的定位
(二)大数据与描写对象的定位
(三)大数据与师法对象的定位
三、创意的量化前景:大数据观念与位置叙事的发展
(一)大数据是按需叙事的新条件
(二)大数据是信息博弈的新舞台
(三)大数据是科技神话的新形态
第三节 客位:作为叙事对象的位置
一、创意感知:叙事客位的含义
(一)相对于主位的客位
(二)相对于原位的客位
(三)相对于本位的客位
二、创意构想:匹配客位的角色
(一)角色由来
(二)角色承担
(三)角色转换
三、创意展示:客位叙事的分化
(一)奉献对象:对于客位的叙事
(二)描写对象:关于客位的叙事
(三)师法对象:基于客位的叙事
第三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中介
**节 沟通:叙事中介的定位
一、创意延展:续叙者与叙事
(一)复述者与叙事
(二)改编者与叙事
(三)表演者与叙事
二、创意阐释:解析者与叙事
(一)翻译者与叙事
(二)评论者与叙事
(三)研究者与叙事
三、创意诱掖:指导者与叙事
(一)教师与叙事
(二)导演与叙事
(三)主持人与叙事
第二节 位联:位置叙事的中介
一、创意认同:共享者与叙事
(一)组织与叙事
(二)国家与叙事
(三)民族与叙事
二、创意托付:代言者与叙事
(一)公众代言者
(二)机构代言者
(三)个人代言者
三、创意反馈:交互者与叙事
(一)人际交互
(二)人机交互
(三)异类交互
第三节 本位:作为叙事中介的位置
一、创意原点:叙事本位的由来
(一)依“叙”定义的叙事本位
(二)依“事”定义的叙事本位
(三)依“需要”定义的叙事本位
二、创意基调:匹配本位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
(二)自我意识与叙事
(三)自我意识与位置
三、创意立场:本位叙事与需要
(一)基于个人需要的叙事
(二)基于群体需要的叙事
(三)基于社会需要的叙事
第四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手段
**节 形式:叙事手段的定位
一、创意目的:作为手段的叙事
(一)服务于主体定位的叙事
(二)服务于对象定位的叙事
(三)服务于中介定位的叙事
二、创意文本:叙事本身的手段
(一)体裁:叙事的外部定位
(二)结构:叙事的内部定位
(三)手法:叙事的语境定位
三、创意本领:手段以叙事显示
(一)叙事能力
(二)叙事才能
(三)叙事技巧
第二节 位辞:位置叙事的手段
一、创意表达:语言在叙事系统中的定位
(一)语言作为叙事手段服务于叙事内容
(二)语言可由叙事手段向叙事内容转变
(三)元语言体现叙事手段和叙事内容的统一
二、创意材料:词汇与位置概念
(一)物的位置标示用语
(二)人的位置标示用语
(三)人—物关系定位用语
三、创意表述:修辞与位置叙事
(一)修辞的六个层次
(二)从位置叙事看修辞
(三)辞格的分类
第三节 数位:作为叙事手段的位置
一、创意组织:作为编码的数位
(一)基数叙事
(二)序数叙事
(三)方位叙事
二、创意工具:作为技术的数位
(一)遥感技术(RS)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三、创意平台:作为媒体的数位(位置媒体)
(一)位置媒体的由来
(二)位置媒体的应用
(三)位置媒体的评价
第五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内容
**节 意蕴:叙事内容的定位
一、创意再现维度:从所叙之事定位叙事内容(属事、
行事、事件)
(一)属事分类
(二)行事分类
(三)事件分类
二、创意表现维度:从叙述行为定位叙事内容
(一)真实性:原叙事、反叙事、反反叙事
(二)规范性:规劝叙事、怂恿叙事与反讽叙事
(三)艺术性:严肃叙事、荒诞叙事与滑稽叙事
三、创意创新维度:从叙事手段定位叙事内容
(一)题材:叙事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
(二)情节:叙事本身的手段
(三)主题:手段以叙事显示
第二节 位拓:位置叙事的内容(创业为例)
一、创意社会化:风云际会与创业演变
(一)政治:从王朝创业到革命创业
(二)经济:从部落创业到大众创业
(三)文化:从媒体创业到新媒体创业
二、创意舆论化:虚实交融与创业叙事
(一)创业叙事的文学化
(二)新媒体创业者进入历史叙事
(三)新媒体成为创业叙事手段
三、创意学术化:继往开来与创业叙事研究
(一)国外的创业叙事研究
(二)国内的创业叙事研究
(三)创业叙事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谱位:作为叙事内容的位置
一、创意缘由:需要意义上的谱位
(一)需要的生成原理
(二)需要的价值原理
(三)需要的形式原理
二、创意格局:空间意义上的谱位
(一)基于单向关系的定位
(二)基于双向关系的定位
(三)基于多向关系的定位
三、创意心绪:时间意义上的谱位
(一)需要的周期原理
(二)需要的态势原理
(三)需要的激励原理
第六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本体
**节 产品:叙事本体的定位
一、创意成果:叙事风格的分类
(一)描绘现实:创意再现维度优先的叙事风格
(二)传达观念:创意表现维度优先的叙事风格
(三)反叛传统:创意创新维度优先的叙事风格
二、创意呈现:叙事形态的构成
(一)叙事的技术形态:信息和载体的统一
(二)叙事的文化形态:意蕴和语言的统一
(三)叙事的审美形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三、创意效益:叙事权利的矛盾
(一)叙事赋权
(二)叙事侵权
(三)叙事维权
第二节 位能:位置叙事的本体(阿普艺术为例)
一、创意软件:阿普艺术的定位
(一)阿普艺术的诞生
(二)阿普艺术的特性
(三)阿普艺术的发展
二、创意服务:阿普艺术的功能
(一)移动捕获信息的艺术加工
(二)移动终端功能的艺术开发
(三)移动虚拟社区的艺术建构
三、创意推手:阿普艺术的价值
(一)推动软件艺术的拓展
(二)促进媒体潜能的开掘
(三)反映数字化生存的诉求
第三节 跨位:作为叙事本体的位置
一、创意集成:作为信息处理技术的跨媒体叙事
(一)信息革命与跨媒体叙事
(二)数码科技与跨媒体叙事
(三)传播应用与跨媒体叙事
二、创意活动:作为艺术创造行为的跨媒体叙事
(一)艺术样态与跨媒体叙事
(二)艺术产品与跨媒体叙事
(三)艺术素养与跨媒体叙事
三、创意运营:作为文化产业环节的跨媒体叙事
(一)产业目标与跨—媒体叙事
(二)文化生态与跨媒体—叙事
(三)产业机遇与跨—媒体—叙事
第七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方式
**节 造境:叙事方式的定位
一、创意排序:从现实时间向故事时间的转变
(一)现实时间
(二)叙述时间
(三)故事时间
二、创意布局:从现实空间向故事空间的转变
(一)现实空间
(二)叙述空间
(三)故事空间
三、创意组合:从现实时空向故事时空的转变
(一)按照时序组合不同空间中发生的事件
(二)按照地点组合不同时间中发生的事件
(三)按照链接组合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件
第二节 位宜:位置叙事的方式
一、创意角度:因事制宜的方式
(一)依据叙事主体相互关系定位
(二)依据所述之事相互关系定位
(三)依据叙述者和事件关系定位
二、创意归属:因人制宜的方式
(一)叙事方式的族类定位
(二)叙事方式的群体定位
(三)叙事方式的个体定位
三、创意分化:因境制宜的方式
(一)叙事方式的领域定位
(二)叙事方式的媒体定位
(三)叙事方式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 换位:作为叙事方式的位置
一、创意过程:现实之人与换位
(一)观察过程中的换位
(二)构思过程中的换位
(三)传达过程中的换位
二、创意规制:叙事之人与换位
(一)规范性叙事
(二)越轨性叙事
(三)策略性叙事
三、创意变换:所叙之人与换位
(一)身体与自然位置的变换
(二)自我与心理位置的变换
(三)身份与社会位置的变换
第八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环境
**节 嵌套:叙事环境的定位
一、创意舒展:内成性叙事环境
(一)依据叙述的定位
(二)依据事件的定位
(三)依据过程的定位
二、创意分布:外容性叙事环境
(一)依据时间性的定位
(二)依据空间性的定位
(三)依据事体性的定位
三、创意交融:渗透性叙事环境
(一)叙事在环境中的存在
(二)环境在叙事中的存在
(三)环境与叙事共同存在
第二节 位透:位置叙事的环境(增强现实为例)
一、创意属地化:技术与自然环境的穿透
(一)增强现实技术的由来与特点
(二)增强现实技术与位置叙事
(三)增强现实技术研究
二、创意可感化:幻术与心理环境的穿透
(一)增强现实幻术的由来
(二)增强现实幻术与位置叙事
(三)增强现实幻术与电子游戏
三、创意批判化:艺术与社会环境的穿透
(一)增强现实艺术的由来
(二)增强现实艺术与位置叙事
(三)增强现实艺术宣言
第三节 场位:作为叙事环境的位置
一、创意媒体场:信息革命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一)信息革命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二)文学传统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三)文坛生态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二、创意人气场:世界格局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一)民族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二)国别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三)世界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三、创意情境场:传播要素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一)传播的社会层面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二)传播的产品层面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三)传播的运营层面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第九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机制
**节 运行:叙事机制的定位
一、创意需要:叙事的动力机制
(一)叙事与个人需要
(二)叙事与社会需要
(三)叙事与群体需要
二、创意系统:叙事的外部机制
(一)叙事生态
(二)叙事控制
(三)叙事工程
三、创意逻辑:叙事的内部机制
(一)叙事的逻辑化
(二)逻辑的叙事化
(三)叙事逻辑研究
第二节 位形:位置叙事的机制(地图为例)
一、创意导航:地图的定位
(一)历史定位:地图的定义、由来和演变
(二)逻辑定位:地图的分类、特性与功能
(三)过程定位:地图的绘制、使用与评价
二、创意表征:地图与位置叙事
(一)位置视觉化
(二)叙述空间化
(三)事件定位化
三、创意指南:数字地图与位置叙事
(一)数字地图的由来
(二)数码媒体与叙事地图
(三)数码地图与位置叙事
第三节 地位:作为叙事机制的位置
一、创意成就:叙事地位的由来
(一)含义:叙事地位的分化
(二)尺度:确立叙事地位的根据
(三)荣誉:改变叙事地位的原因
二、创意衡量:叙事评论的范畴
(一)社会层面的叙事评论范畴
(二)产品层面的叙事评论范畴
(三)运营层面与叙事评论范畴
三、创意研究:叙事理论与中国话语
(一)话语层系与我国叙事理论的定位
(二)话语重组与我国叙事理论的转型
(三)话语愿景与我国叙事理论的目标
余论:叙事与艺术新观念
一、当代西方数码叙事学的发展
(一)数码叙事学的兴起
(二)数码叙事学的核心范畴
(三)数码叙事学的前景
二、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思潮
(一)数码启蒙主义
(二)数码浪漫主义
(三)数码象征主义
三、移动互联时代艺术研究新视野
(一)视野层系的变化
(二)媒体变革的引领
(三)艺术研究的趋势
译名对照表
后 记
(一)后浪潮:新媒体与移动互联
(二)廿年:新媒体艺术理论探索
(三)定位:新媒体与叙事学变革
(四)似确定性:让我们拥抱未来
封面
书名: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全3册)
作者:黄鸣奋
页数:1048000
定价:¥198.0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9027407
PDF电子书大小:12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全3册)》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