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变迁研究
本书特色
[
有价值的学术争鸣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大争鸣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十一个议题展开,绝大多数与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转型直接相关,而且学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内部的分歧,因此研究这些争鸣是外界观察中国外交政策和政学关系的一个窗口。本书将中国的研究界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称为“政主学从”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
内容简介
[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水平落后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有价值的学术争鸣必不可少,因为争鸣是启发思维、矫正错误的必要过程。
学术争鸣还可以成为沟通学术研究和政策制订的桥梁。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争鸣多数与外交政策制订有关,研究这些争鸣是外界观察中国外交政策和政学关系的一个窗口。由于中国没有美国式的“旋转门”制度,中国学者接参与政策制订和外交运作的机会比美国学者要少得多。从逻辑上来说中国学者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力较低。但具体情况到底如何还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本书两位作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11次重大争鸣,绝大多数与中国的重大外交政策转型直接相关,而且学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内部的分歧。
]
作者简介
[
徐进,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东亚安全合作。在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科学》等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李巍,男,1981年生于湖北当阳。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和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担任《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和《国际展望》期刊编委。主要研究兴趣: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外交、美国国际经济政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康奈尔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
目录
引 论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争鸣 一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三十年学术争鸣 二 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外交政策制定**章 关于时代主题的争鸣 一 **次争鸣 二 格局转换期的思考与定调 三 第二次争鸣 四 总结与评论第二章 关于国际格局的争鸣 一 冷战*后阶段的国际格局之争 二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之争 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国际格局之争 四 总结与评论第三章 关于国际主要矛盾的争鸣 一 “西西矛盾”论 二 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矛盾 三 “南北矛盾”论 四 “无主要矛盾”论 五 其他观点 六 总结与评论第四章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争鸣 一 国家利益:有阶级性还是无阶级性 二 国家利益研究中的其他一些问题和争论 三 总结与评论第五章 关于中国实力与身份的争鸣 一 综合国力衡量方法之争 二 软实力要素之争 三 关于中国国际身份的争鸣 四 总结与评论第六章 关于中国外交目标的争鸣 一 中国能否崛起? 二 和平崛起还是和平发展 三 总结与评论第七章 关于中国外交原则的争鸣 一 韬光养晦:坚持、调整还是放弃? 二 不结盟:坚守、放松还是放弃? 三 绝不当头还是学习当头? 四 中美关系与中邻关系:孰重孰轻? 五 未来的中国:一极还是超级? 六 总结与评价第八章 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争鸣 一 关于国际秩序:融入与怀疑 二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责任? 三 总结与评论第九章 关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争鸣 一 全球化源于何时? 二 经济全球化还是综合性全球化 三 全球化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四 全球化是西方化或美国化吗? 五 全球化削弱了国家权力吗? 六 全球化的利大还是弊大? 七 评论与总结第十章 关于构建“中国学派”的争鸣 一 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阶段 二 呼吁建立“中国学派”阶段 三 尝试理论创新阶段 四 总结与评价第十一章 关于研究方法的争鸣 一 为什么要重视研究方法 二 科学派的“破”与“立” 三 传统派和后现代派对科学派的批评 四 中间派的形成与方法论多元主义 五 评论与总结结 语 代际传承与学术演进 一 **代学者:重新审视世界 二 第二代学者:学科发展奠基人 三 第三代学者:多元方法、多种理论 四 第四代学者:多元理论、多个问题后 记
封面
书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变迁研究
作者:徐进
页数:未知
定价:¥5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20101196
PDF电子书大小:6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