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住宅权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实践
本书特色
[
近年来,住宅权已渐成我国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书采用历史考察的方法,梳理了住宅权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其主要内容、权利属性、主体和实现的保障,说明住宅权不同于传统权利的非本质性特征。作者综合运用了住宅法、民法、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借鉴了世界各国住宅权法律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经典案例介绍了住宅权实现的过程。
]
作者简介
[
包振宇,法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院,现任扬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住宅政策与不动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扬州大学中国法律文化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国际人权法和经济法。
]
目录
绪 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 主要观点和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章 问题的提出 **节 住宅与住宅问题 一 住宅及其社会意义 二 住宅问题与权利贫困 第二节 何为住宅权 一 住房权、居住权与住宅权 二 住宅权利束:复数形态的权利第二章 住宅权的历史回溯 **节 住宅权的孕育和理论准备 一 住宅问题在早期立法中的体现 二 免于匮乏的自由与住宅权:二战中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住宅权的确立与发展 一 《世界人权宣言》 二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三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四 专门性全球国际人权公约——对少数人住宅权的关注 五 其他国际法文献对住宅权的发展第三章 住宅权的权利属性 **节 住宅权是一种法定化的本源性权利 第二节 住宅权具有财产和人格权双重属性 第三节 住宅权具有公、私权利的双重属性 第四节 住宅权是兼具多重权能的整体权利第四章 住宅权的主体 **节 住宅权的权利构造解析 第二节 住宅权的权利主体:从个人家庭到社区 一 住宅权主体的普遍性及其限度:“个人”还是“公民” 二 住宅权权利主体的功能类型:受益与实现、自利与利他 三 住宅权权利主体的连带性:家庭、社区和其他连带主体 四 住宅权的“类主体”:居住上的弱者 第三节 住宅权的义务主体:从国家到个人 一 住宅权显见的义务主体:国家 二 住宅权隐在的义务主体:个人第五章 住宅权的内容 **节 住宅权内容的双层结构 第二节 住宅权内容的核心层:住宅保有 一 住宅保有概念的提出 二 住宅保有概念的意义脉络 三 实现住宅保有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住宅权内容限定层的诸项权利 一 住宅安全与健康 二 住宅自由与隐私 三 住宅可负担 四 住宅公平 五 住宅发展权利第六章 住宅权实现的程序保障 **节 住宅权实现的信息保障 一 住宅信息保障的基本构造 二 保障和促进住宅信息获取的义务体系 三 中国住宅信息保障的现状及其完善 四 住宅信息保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住宅事务的公众参与 一 公众参与住宅事务的理论依据 二 中国住宅事务公众参与制度检讨 三 促进中国住宅事务公众参与的建议 第三节 住宅权的可诉性与司法救济 一 住宅权可诉性的主要障碍 二 住宅权可诉性的理论基础 三 住宅权可诉性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实践 四 中国住宅权可诉性现状及其完善致 谢
封面
书名:宅兹中国-住宅权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实践
作者:包振宇
页数:328
定价:¥8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20117135
PDF电子书大小:14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宅兹中国-住宅权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实践》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