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城-近代以来夏河城镇化进程研究
本书特色
[
城镇是社会发展的表征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取得了一定成就。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构思以及新的评价标准的实施,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之差距甚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类型和特点。
本研究对象为甘南夏河县,探讨地方信仰与城镇互动的关系,以及在城镇化过程中。本书基于历史文献、档案、田野调查、参与观察等途径所获资料为依据,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以“权力—知识—主体”构成三角平面,研究夏河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社会发展要素与城镇的互动和演进。夏河城镇化演进的历程不仅是城镇空间的形成,城镇格局的变迁,而且是各种要素的重置,文化发挥重要作用与雕琢城镇特色的过程。
]
作者简介
[
本书作者郭志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民族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地区城镇化。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青藏高原论坛》、《安多研究》等刊物独立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8篇,论文《围寺而城:民国时期夏河城镇兴起与变迁》,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转载。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甘肃省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10余项。
]
目录
◎ 导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 三 夏河自然生态图景与人文镜像◎ **章 拉卜楞的历史与空间叙事 **节 宗教空间的生产:拉卜楞寺的兴建 一 拉卜楞寺的兴建与发展 二 拉卜楞寺政教管理及地方治理 第二节 聚落及空间:拉卜楞塔哇和丛拉的兴起与发展 一 塔哇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丛拉的兴起与发展 三 人口与社会聚落演进谱系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夏河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节 夏河城镇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夏河城镇的发展 一 政治管理格局形成与发展 二 商业贸易兴盛及经济发展 三 社会文化事业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夏河城镇发展的轨迹与模式 一 围寺而居:城镇人口聚落的演进 二 围寺而商:城镇商业与经济发展模式 三 寺镇互动:围寺而镇格局形成 小结◎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河城镇的发展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夏河城镇的转型与发展 一 夏河城镇转型 二 夏河城镇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夏河城镇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之初夏河城镇发展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夏河城镇发展 三 经营土地:夏河城镇快速发展的基石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夏河城镇日新月异的发展 一 多元一体:21世纪夏河城镇整体发展新格局 二 一体多元:多元要素共同促进夏河城镇发展 三 经营城镇:夏河城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空间的生产谱系 **节 因寺而兴:拉卜楞空间的生产实践 一 文化空间的生产:藏传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二 核聚与辐射:寺院的区位作用 第二节 围寺而城:夏河城镇化谱系 一 围寺而镇:城镇主体的形成与发展 二 由镇及城:城镇空间的再生产 三 一寺一城:寺城神圣与世俗空间的互动 第三节 围寺而商:夏河城镇化演进中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 信仰与资本互动:寺院兴起与商业演进 二 大格局与小格局:夏河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 三 寺院·商业·城镇:寺商互动与城镇演进 小结◎ 第五章 文化化城镇与城镇化文化 **节 围寺而城:藏区寺院型城镇的形成及演进 一 要塞:自然本天成 二 圣地:文化空间的禀赋 三 城镇:社会空间的生产 第二节 文心雕城:文化化城镇与城镇化文化 一 文心: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 雕城:城镇文化形成及承续 三 文脉:沟通文化与城镇的虹桥 第三节 类型·模式·策略:亦寺亦城及其实践 一 类型:围寺而城类型的城镇化特点 二 模式:宗教·社会·城镇多元共生合力发展 三 策略: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实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封面
书名:文心雕城-近代以来夏河城镇化进程研究
作者:郭志合
页数:288
定价:¥12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7-01
ISBN:9787520148436
PDF电子书大小:9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文心雕城-近代以来夏河城镇化进程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