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芷探幽–新世纪洞庭湖区域文学论
节选
[
《兰芷探幽:新世纪洞庭湖区域文学论》: 在诗歌旅途一直匆匆“赶路”的女诗人杨亚杰,曾出版《三只眼的歌》《折扇》等多部诗集,*近又将近年发表的新作拟结集为《和一棵树说说话》。我曾为她写过诗评《从“抒情”到“书写”》,认为在她的笔下,诗歌还原为生活的诗性描画和勾勒,还原为童年、乡村、普通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从细节、情境到语言和叙述风格,都弥漫着朴素的诗意。这一点在她近年来的写作中体现得更为鲜明和彻底。她写日常生活,那些微小的毫不起眼的场景、事件和人物,被她有滋有味地书写着,传达出来的也许是一点小感觉、小情趣和小启示,但又分明蕴含着作者的大敏锐、大思考和大智慧。而当她描写身边或记忆中的那些大事件、大场景和大人物时,她又能还原出一种生活的现场感、亲切感。她写诗,她也是在用诗歌来生活、思考和对话,用生活的语言写诗,用诗歌的情怀生活,在她身上,诗歌和生活几乎是叠合的。这是一种诗歌观,也是一种生活观的体现,在这种状态中诗人的写作是惬意的、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满足的,心灵是和谐的、滋润的。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呢?初读她的诗作,有点像看一壶“净水”,清澈、透明,似乎看不到什么;继读她的诗作,有点像看一泓小溪,清澈透明的下面招摇着一些“水草”,静卧着一些“卵石”;再读她的诗作,有点像看一条江河,清澈透明的只是语言的浪花,回旋的则是深长的意味和韵味。这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 在抒写日常生活的同时,把写作的眼光和立足点放低,这是桃花源诗群诗人们生态化抒写惯用的策略。放低自我,缩小自我,温良谦让,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事物规律的理解和遵循,对大自然的聆听和敬畏.是一种生存智慧;是为了从大地、泥土、一切普通的事物和底层人物的身上获得一种启迪,汲取一种力量;同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生活的恰当位置,一种内心的和谐感、满足感和愉悦感。冯文正的《农民工兄弟》《远去的补碗人》《我骄傲的橘子》,龚道国的《在低潮处闲居》《亲爱的大地》以及组诗《祖国,我看见你》,邓朝晖的《低语》《野菊花》《尘世之外》,谈雅丽的《船娘》《北小河》《方圆百里》,熊刚的系列诗歌《铺路工》《架线工》《泥水匠》,等等,诸多作品,在平凡和朴素中提取诗意,从僻野之地和生活底层发现纯粹与崇高,或娴静,或奔放,或朴拙,或绚烂,或贮满幸福和沉醉,或满怀赞美与感恩,营造了一种和乐、静美的氛围,描绘了一方人与自然、人与人诗心相通、诗意共处的生态家园。 审视和反思是桃花源诗群生态化抒写的又一维度。对自然万物和人类自身的审视和反思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内在批判动力。只有审视和反思,才能发现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在和自然的关系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从而调整我们的观念和前进的步伐。作为诗歌,在生态化的抒写方面既要表现并赞美和谐、诗意、谦恭的一面,又要具有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批判的锋芒。桃花源诗群的部分诗人在写作中具备了这种审视、反思和批判的勇气。余志权的城市系列组诗就直接审视城市生态,包括物化生态空间、文化生态空间和人际关系生态环境等,表现了城市的扩张和掠夺,乡村和农民“被城市化”的痛苦和无奈,幽默和讽刺之中有一种悲凉和愤激之情。章晓虹的诗集《城市飞鸟》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城市生态的,写城市的车轮、高楼、霓虹灯、酒杯等种种物象,意在表现城市的拥挤、灰暗和遍布的欲望陷阱对自然性和人性的压抑、摧残;这种表现是在湖泊、森林、荷花、飞鸟等大自然优美的意象的参照和衬托下完成的,因而隐含的“城市生态批判”和“乡村生态向往”则一目了然。张惠芬歌吟绿色自然、健康自然的诗歌,剖析了现代人身上的某种“病痛”和“颓废”,寄予着对人的心灵生态的关注。陈小玲的诗歌表现自己在城市里的孤独、迷茫、忧郁以及“无处可逃”的窘境,渴望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救赎。唐益红的诗歌是关于流逝、燃烧、忧虑和救赎等主题的表达,在对时间、人生特别是爱情的审视和反思中,有一种希冀打通古今、融会万物的气势和怀抱,有一种决绝的姿态和超拔的气质,有一种紧张感、尖锐感和疼痛感。与另外一些女性诗人那种平和温婉的表达不同,她是激烈的、奔放的、燃烧的,她想用这种方式拒绝平庸、浅薄和循规蹈矩,希望抵达内在、自我和深刻。正如诗作《我希望我的衣衫是我的马》所表达的那样,希望生命包括爱情被一匹野性的“能点燃出火焰”的马所包裹,在自我心灵的搏斗和较量中冲出“危机四伏的暗夜”。这种奔腾的、燃烧的情感,是一个现代诗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冷静观察、体验和思索的结果。 ……
]
内容简介
[
承续楚风流韵和丁玲、周立波文脉,“文坛岳家军”及所谓“文学德军”集体走进新的世纪,经过近20年来的淘洗、冲刷、冶炼和转型,洞庭湖区域再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诗人,形成湖区特有的文学气象,而研究和推介洞庭湖区域文学创作,亦成为本土文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夏子科、张文刚著的《兰芷探幽——新世纪洞庭湖区域文学论》共分4篇9章53节。**篇“现象论”集中论述“桃花源诗群”和“武陵小小说现象”。第二篇“作家论”重点研究昌耀和少鸿两位作家。第三篇“作品论”主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及影视剧本等各体文学代表作,如《爱历元年》《水族》《幻变》《田二要田记》《映山红遍》《辛亥元勋》等。第四篇“影响论”立足新世纪创作事实,重新审视丁玲和周立波风格特质,探索先贤骄人的创作成就和宝贵的创作精神对后起的作家和地域文学创作所具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多维度、多层次挖掘、展示洞庭湖畔这两位著名作家的创作特色和精神特质对包括地域文学创作在内的当下文学书写的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
目录
**篇 现象论**章 桃花源诗群**节 桃花源诗群的生态化抒写第二节 桃花源诗群的生活化抒写第三节 胡丘陵长诗的命名问题第四节 从“抒情”到“书写”——杨亚杰的诗歌第五节 高出生活一公分——试析邓朝晖诗歌的“原谅”主题第六节 当代诗写作中的自我复制问题第二章 武陵小小说现象**节 一道亮丽的风景——悦读《常德小小说选集》第二节 武陵情怀的微小说创作第三节 浅谈戴希小小说的当代性品格第四节 发出时代的强音——读戴希小小说集《面具》第五节 冷眼旁观看世界——评戴希小小说集《冷眼旁观看世界》第六节 论蠢猪的创新意识——读戴希的微型小说《如果不报案呢》第七节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评戴希小小说《将军的瓶子》第八节 虚实之间见功力——凌鼎年小小说三题印象第九节 从生活到艺术——蓝月小小说四题文本解读第十节 搅不完的余波,伤不完的心——评李海蠡微小说《搅》第十一节 武陵新秀夏一刀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二篇 作家论**章 昌耀论**节 高原:昌耀诗魂第二节 作用于身体的时代氛围——昌耀《烘烤》阅读札记第二章 少鸿论**节 少鸿小说的大地品格第二节 少鸿小说的意义阈第三节 寻找生命的和谐——评《溺水的鱼》第四节 艺术传承与诗意传达——评少鸿的长篇小说《抱月行》第五节 “写作是一种精神自慰”——少鸿访谈录第六节 少鸿:都市里的耕者第三篇 作品论**章 小说评论**节 从陌生回到原点——王跃文长篇小说《爱历元年》评析第二节 似水绵延——《水族》阅读印象第三节 面对世界的变幻——破解寓言体小说《幻变》第四节 持守·凝思·希冀——长篇寓言体小说《幻变》的生态意蕴第五节 生存的忧患与诗化的审美——评长篇寓言体小说《幻变》第六节 生态的变迁与生命的幻变——《幻变》的结构主义解读第七节 作家的胆识与书写的深度——刘友善和他的《田二要田记》第八节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写在钟儒勇长篇小说《管家》出版之前第九节 钟声不常鸣,只在未敲时——序钟声长篇小说《红唇》第十节 多棱镜中的现代中国——邓爱珍和她的长篇小说《一家人》第十一节 邓爱珍——一个追梦的女人——长篇小说《一家人》序第二章 诗歌散文评论**节 守望红旗——关于萧汉初诗歌新作《红旗诗人》的断想第二节 缤纷的“桃花” 斑斓的诗情——谈彭其芳散文的意境美第三节 向民间草根艺人致敬——读彭学明报告文学《映山红遍》第四节 城头山古城遗址的文学表达——《穿越城头山》序第五节 善卷:从传说到史实——周友恩和他的《德祖善卷》第三章 戏剧影视评论**节 在“花朵”和“地面”之间——汪荡平戏剧作品分析及对现代戏剧创作的思考第二节 周志华剧作的守望品格第三节 镜头下的湖湘文化精神——评电影《卒亥元勋》第四节 被遗忘的铁血英雄、被演绎的历史传奇——评电影《辛亥元勋》第五节 英雄童话剧的诗意表达——动漫连续剧《雷锋》评析第六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武陵优秀文学作品选》点评第四篇 影响论**章 丁玲论**节 “左转”中的民俗叙事模式探讨——以丁玲文学作品的婚姻民俗叙事为例结语第二节 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口承民俗叙事模式结语第三节 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新型社会组织民俗建构结语第二章 周立波论**节 周立波书写的农民世界第二节 周立波的叙述策略创新第三节 左翼坚守与文学转换:——论周立波在20世纪30一40年代的转型后记
封面
书名:兰芷探幽–新世纪洞庭湖区域文学论
作者:夏子科
页数:331
定价:¥88.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20313537
PDF电子书大小:3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