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主体意义建构与共享
本书特色
[
传播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意义共享的话语交往,其过程涉及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从人类话语传播视域考察主体、主体间意义建构的心理、文化内容,提炼主体(间)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剖析相关历史节点的话语传播个案,以及不同地域文明族群的话语特征,结合相关意义、符号理论揭示个体、群体心理机制、文化背景、行为动机与话语表述间的内在关联,建构意在实现主体间意义共享、不同价值主体和谐共存、发展的话语交往机制。透视个体及人类共同体行为意义的建构方法、途径,从社会规范、文化价值、思维特点、行为特质等方面比较东西方主要文明族群的异同,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建构与共享探寻可能的线索与方向。
]
作者简介
[
贾奎林,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著有《论辩传播述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新闻评论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2年第2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李新华,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
]
目录
前言**章 西方传播理论批判**节 西方传播学学科地位分析一 缺乏一个真正科学的核心概念二 价值诉求差异与理论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缺失三 实践理性误读与研究范式差异第二节 经验学派理论分析一 科学主义方法论危机二 非科学、非系统性碎片化理论体系建构三 操控研究主体价值迷思第三节 批判学派理论分析一 解构资本主义传媒价值的“天才”批判者二 主体价值“空无”三 理论建构的“乌托邦”色彩第四节 技术控制学派理论分析一 本末倒置的“媒介决定论”二 难于证实的“谶言”式表达三 微观表述的局限性特征第五节 找寻传播学重构的逻辑起点一 威尔伯施拉姆“百学之学”构想的艰难实践二 于“继承”与“创新”间徘徊的中国“传学”研究三 东西方学术思维差异及意义分析四 传播——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五 “意义传播”研究的内容体系第二章 微观意义建构分析**节 找寻意义一 意义的定义二 意义的本体与来源——客观与主观的辩证三 意义的存在形态:从静态到动态的嬗变四 意义的本质与内容五 意义的意义第二节 意义结构要素分析一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二 心象、意象和想象三 隐喻、象征与思维四 主体、意向与语境五 意义、动机和行为第三节 意义建构图式一 概念和内涵二 格式塔认知模式三 心理空间与意义建构四 其他意义建构理论第四节 意义的表述与解读一 主体语言意义二 语言建构三 表述与解读第三章 宏观意义系统分析**节 野蛮与文明一 作为主体行为特质与方式的“野蛮”与“文明”二 文明的进步与衰落三 野蛮的生机与劫数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一 宗教的社会形塑意义二 儒教与君主专制三 基督教与民主政治第三节 “格栅”与“群体”一 作为结构社会形态维度的“格栅”与“群体”二 文明兴衰与“格栅/群体”互动第四节 文化与行为一 文明进化与行为意义二 专制文化的苦难逻辑与民主困境第四章 意义的传播与嬗变**节 传媒科技阴影下的民意表达一 美国选战背后的“传媒魅影”二 特朗普入主白宫的意义系统三 传媒科技与意义建构第二节 作为枷锁,或者保障的信息传播法一 基于利益分割的意义调控二 意在操控的保护三 重在保护的限制第三节 意义传播的风俗场域一 意义传播嬗变的民风、民俗制约二 汉民风俗的双重极端特征与结构支撑三 欧美风俗的宗教情结与技术理性特征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传播主体意义建构与共享
作者:贾奎林
页数:255
定价:¥69.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318501
PDF电子书大小:7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传播主体意义建构与共享》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