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
节选
[
《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 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诉求 高校以知识探索为基础,因而高校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美国教授万尼瓦尔·布什将对知识的探索分为两种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高校的表征是“自由文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由于布什思想的作用,美国自基础研究到创新技术,再从技术转化为实践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得以诞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研究与实验开发(R&D)”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验开发”三种类型。基础研究主要是探索基本理论和创新知识而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并不以在实践中的运用为目的,其主要作用是科技进步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先导,象征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是人类*高文化的表征。我国基础研究薄弱体现在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大师级别人才短缺,创办若干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政策导向,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强调的“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产生一批国际原创性成果”。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定位在学术水平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用研究就是以知识的应用为主旨的研究,主要在实践中为知识的应用寻找多种途径,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寻找科学的根据。我国很多高校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但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却措施不力,致使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企业所需。实验开发是指为建立新的产品体系生产产品或者对原有的生产产品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实验开发的目的是对理论研究或者应用研究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开辟新的应用途径,其体现形式是专利、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主要是知识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开创,而实验开发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运用。大多数高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验研发,但其培养的大多数人才到社会上后仅仅懂得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试验研发,社会呼唤高校转型,呼唤高校所培养人才既能够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又能够在生产活动中创新技术。 三 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诉求 革命伴随着人类始终,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人类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便会发生深刻变革。**次工业革命大约始于1760年历经百年,由蒸汽机发明引发革命,促使人类进入机械生产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力和生产线的涌现,使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第三次工业始于20世纪中叶,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催生了这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革命。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技术已并非新奇事物,然而,现今社会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其中*严峻的莫过于如何理解及应对这些新技术革命,这是人类的一次重要变革。这些新技术革命并非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数字革命正变得更为精深、一体化程度更高,其在速度、广度、深度及系统性影响方面具有自身特性,其速度呈现指数级而非线性发展、因这次技术变革建立在数字革命基础上,其给社会、经济、商业及个人所带来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改变着人类做事的方式,而且还改变着人类的自身,涉及整个社会体系的变革,因此,世纪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将这次技术革命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迫使高校反思其发展定位、组织机构的适应程度。第四次工业革命使未来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对于高校而言,有一点确定无疑的是:利益相关者必须合作进行转型来应对挑战。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学者之间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观点,乐观派认为新技术会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这部分人会重新找到工作,而且这次工业革命会激发新一轮的繁荣;悲观派则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致使从业者出现大范围的失业,从而致使社会和政治陷入冲突。历史经验说明,*终的发展趋势可能会介入两者之中。然而,我国大学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期所应深思的问题是:高校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转型来面对工业革命的急剧变革,使结果朝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
]
本书特色
[
本书阐释了高等院校转型与章程变革的本质和理论基础,提出了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的思路与策略;从高校转型与章程制定的制度政策、案例转型高校的章程变革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探索的现状、经验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介绍西方欧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转型概况并分析其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吸收借鉴国外高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经验,提出我国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的建议和对策。
]
内容简介
[
《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阐释了高等院校转型与章程变革的本质和理论基础,提出了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的思路与策略;从高校转型与章程制定的制度政策、案例转型高校的章程变革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探索的现状、经验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介绍西方欧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转型概况并分析其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吸收借鉴国外高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经验,提出我国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的建议和对策。
]
作者简介
[
王海莹,高等教育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在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政策、高等院校转型、大学章程等领域进行诸多原创性研究,独撰专著1部,发表教育研究等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发表教育报等教育评论三十余篇。
]
目录
绪论一 研究背景二 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三 研究设计**编 理论研究**章 高校转型与章程变革的本质观**节 高校转型本质一 高校转型本源含义二 转型主体三 转型定位四 本研究对高校转型的界定第二节 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的本质一 转型高校章程所具备的共性二 转型高校章程特质三 本研究对章程变革的界定第二章 高校转型相关理论**节 大学组织转型五要素理论第二节 三重螺旋模式:权力的博弈一 三角协调模式理论:权力之争二 三重螺旋模式理论产生:强调权力的合作第三章 高校治理与章程相关理论一 高校转型实践中的以章程为载体的治理二 世界高校治理模式的典范第四章 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第二编 实践探索**章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研究**节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变迁一 “工具应用逻辑”:有计划的院系调整(1949—1978)二 “市场导向的学科逻辑”:高校升格与高校合并三 应用逻辑与学科逻辑的并行发展:现代普通本科院校体系结构的重塑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评析一 环境因素致使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同质化二 历史因素使高等教育结构制度存在路径依赖三 高校场域外认知因素致使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耦合不够适当第三节 高校转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重构第二章 我国高校治理政策制度变革研究**节 高等院校治理政策历史梳理一 集权管制型治理(1949—1977)二 政府主导型治理(1978—1997)三 国家本位向市场本位的转变(1993一1997)四 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1998一)第二节 影响我国治理政策的因素分析一 社会背景的规制因素二 以民主法制观念等为基础的价值基础三 主体间利益博弈的互动变迁因素第三节 高校治理政策变迁分析一 政策路径分析二 治理政策变迁类型分析第三章 高校转型诉求与困境一 高校转型诉求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诉求三 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诉求四 侧供给改革的诉求五 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六 “互联网+”发展诉求七 工业4.0所引发的新业态的出现第二节 高校发展困境一 政策推动中多元利益主体博弈带来的无序扩张二 政策意图与实践实施的偏离三 政策推进中实施规范的缺失第三节 高校转型争论:路在何方第四章 高校转型与章程建设**节 高校转型一 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型二 从重视知识的传播创新向重视知识应用转型三 从学科到跨学科转型四 从知性到德性转型第二节 以章程为载体变革高校理念与制度一凝铸电子文化时代理念二 高校章程强调“应用性”价值三 高校章程重构跨学科逻辑制度框架四 高校章程融德性于制度设计第五章 高校转型实践中章程文本的制度逻辑**节 案例选取依据一 东部高校转型样本选取依据二 中西部高校样本选取依据三 按照转型“身份”定位选取第二节 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文本案例研究一 创业型大学——以温州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二 向应用型大学变革——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三 民办高校转型与章程创新——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第六章 高校转型的困惑及现实内涵一 关于政府推动转型与章程建设的内涵及其有限性二 行政推动限度与潜在风险三 自主变革与行政推动的结合:我国高校转型与章程创新的路径选择第三编 国际比较**章 美国高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与启示**节 美国高校转型与治理模式概况一 学校的创办与变革欧洲传统学院治理模式二 多元学校兴起与内外治理结构的变化第二节 美国大学转型与章程创新案例分析一 约翰·霍普金斯个案分析——传统学校向现代研究型大学变革二 麻省理工学院个案分析——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三 社区大学转型与章程变革第三节 美国大学转型与章程制度创新的重要启示一 以社会发展为创新的基石二 本校特色与变革者的战略选择有机结合三 将大学校长的任命过渡到校长遴选四 确立既有国际视野又结合本土特色的办学理念五 创新具体制度六 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途径第二章 英国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与启示**节 新大学运动实践中章程变革与启示一 新型大学创立与章程创新二 新大学运动与章程创新重要启示第二节 英国红砖大学运动实践中章程变革与启示一 新型大学创立与章程制度创新二 红砖大学出现与章程创新重要启示第三节 多科技术学院运动实践中章程变革与启示一 多科技术学院的创立与章程变革二 多科技术学院出现与章程创新的重要启示第三章 德国高校在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与启示**节 高级专业学校转型及与政府关系的变迁一从联邦的高度集权到州政府的分权二联盟与州共治促使专业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 州政府、大学、市场三方战略合作促使应用技术大学繁荣第二节 双元制高校的形成与章程变革第三节 德国大学转型与章程变革的重要启示一 转变政府治理模式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第四章 芬兰高校战略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治理模式**节 芬兰高校战略转型与区域协同治理特色第二节 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区域协同治理案例分析一 塞纳应用科学大学——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者二 萨塔昆达应用科学大学——区域技术开发者三 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区域多样化发展者第三节 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区域协同治理重要启示一 办学理念上重视区域协同创新二 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服务于区域协同创新三 灵活构建合适自身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治理模式第五章 西方大学转型与章程创新**节 中世纪大学章程:法人资格的确立第二节 德国大学章程创新:文化国家观下的“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第三节 美国大学章程创新:职能、层次、学位及课程制度更贴近社会需求第四节 结论:创新章程制度促使高校顺利转型第四编 研究结论:中国高校转型与章程的“立法”之路**章 大学章程——大学之立法载体第二章 国外经验:章程创新是高校转型的基石**节外部治理结构中权力的变化第二节内部治理的创新一 理念的创新二 内部治理结构的公司化倾向第三章 国外现代大学转型与章程创新的可取之处及困难第四章 我国高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创新之缺失与框架构想**节 我国高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创新之缺失一 高校内外关系过于含糊二 外部关系缺乏市场机制引入三 行政权力缺乏约束机制四 评价体系中激励制度不够五 市场对接中缺乏成果转化等相关专利制度六 程序条款缺乏第二节 框架构想:我国高校转型实践中章程变革的立法之路一 章程内外关系之界定二 适当借鉴国际高校公司化内部治理模式三 构建利益合法化的制度四 形塑有效监督制度五 正当程序:实现法治的前提附录1 访谈记录(六份)附录2 调查问卷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
作者:王海莹
页数:233
定价:¥75.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8-01
ISBN:9787520332422
PDF电子书大小:7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