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态视野中的长江下游农业起源
本书特色
[
长江下游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八大农业独立起源中心之一。距今10000—6000年间,在此发生的“农业革命”长久地影响甚至改变了地球上大多数人口的生存模式。这些变化为何发生?较早的农业人群如何应对挑战?今天的考古学家又如何解读这些信息?本书运用生态位构建理论,全面分析了这一时空范围内以植物遗存为主的考古出土资料,试图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种以人类生态为核心的开放性思路。
]
作者简介
[
潘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获博士学位,曾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主攻植物考古学,主要从事古代人类生态、植物的早期驯化与传播、全球农业起源、东亚史前史等领域的考古学研究。
]
目录
**章 长江下游全新世早中期的农业探源 **节 问题的性质与背景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材料第三节 基本概念第四节 章节安排第二章 从全球农业起源研究反思长江下游农业探源**节 考古学的研究传统第二节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第三节 生命科学的研究传统第四节 长江下游农业起源的研究史及评述第三章 方法论与研究设计**节 人类生态系统、生态位构建与农业生态第二节 中程理论第三节 材料鉴定分析技术第四章 地质、环境和测年**节 长江下游现代地理概况第二节 长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宏观地质记录第三节 长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考古地质记录第五章 聚落形态**节 聚落要素第二节 上山文化第三节 跨湖桥文化第四节 河姆渡文化第五节 马家浜文化第六节 小结第六章 植物遗存**节 植物材料的背景信息第二节 植物遗存的鉴定与生态意义第七章 古水稻的鉴定与研究**节 稻的形态特征与稻属的鉴定第二节 古稻标本的属性鉴定第三节 实验考古:水稻小穗轴基盘形态与落粒性及其对古稻遗存鉴定的意义第四节 研究区域内古水稻的性质和分布第八章 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节 跨湖桥遗址第二节 田螺山遗址第九章 人类生态位构建及其对长江下游农业探源的意义**节 湿地维护与资源和土地的可持续开发第二节 资源生产的季节性第三节 遗址域与资源管理系统第四节 人类:生态系统的主动力第五节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阐释模型的探讨第六节 小结
封面
书名:人类生态视野中的长江下游农业起源
作者:潘艳
页数:330
定价:¥88.0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32648870
PDF电子书大小:6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