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新编

目录

绪论 **章  中国传统教育的产生     ——先秦时期的教育   **节教育的起源和原始教育   第二节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产生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     三、春秋战国的私学兴起     四、稷下学宫   第三节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思想     一、“为政以德”     二、“有教无类”     三、“为己之学”     四、“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四节墨家、法家、道家的教育观     一、墨家的教育观     二、法家的教育观     三、道家的教育观   第五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传统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备     ——秦汉至隋唐的教育   **节文教政策由单一走向多元     一、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三、魏晋南北朝文教政策的多元趋向     四、隋唐儒佛道并重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学校制度由单一趋于多元     一、汉代的学校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三、隋唐学校制度的完备 第三节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创立与改革     一、察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及其流弊     三、科举制的产生 第三章传统教育制度的成熟与僵化     ——宋、元、明、清的教育   **节宋、元、明、清文教政策的专制化趋i     一、宋代的文教政策     二、元代的文教政策     三、明清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宋、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单一化趋f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     二、两宋的官学教育制度     三、元代的学校制度     四、明清的学校制度   第三节科举制度调控机制的加强     一、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二、元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三、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四、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节蒙养教育的伦理化趋向     一、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内容     三、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编写   第五节书院发展的官学化趋向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     二、书院管理体制的演变     三、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四章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   **节晚清教育改革因素的孕育     一、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二、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     三:太平天国教育的新鲜色彩   第二节、晚清教育改革的起步     一、洋务教育的开展     二、洋务教育过程中的论争     三、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教育改革主张     四、张之洞的《劝学篇》     五、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第三节晚清教育改革的深入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改革主张     三、晚清教育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第四节清末新教育体制的建立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科举制度的废除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西、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第五节西方教育科学的传人     一、西方教育科学传入的启蒙期     二、西方教育科学传入的兴盛期     三、清末西方教育科学传入的特点   第六节教会教育的扩张     一、“孔子加耶稣”     二、“宗教和科学结合起来,才能拯救中国”     三、“训练着未来的领袖和司令官” 第五章中国现代教育的探索     ——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   **节  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     一、颁布教育宗旨 二、“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 三、民国初期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与改革 第二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复古主义教育思潮的泛起与破灭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追求     三、1922年学制的颁布 第三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整顿     一、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整顿的基本思路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出台     三、教育行政机构的嬗变     四、以立法形式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     五、学生管理的训育军事化     六、管、教、养、卫合一的国民教育制度 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     一、共产党人的教育功能观     二、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提出     四、革命根据地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五、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办学精神 第六章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素质教育之路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阶段说     一、二分法     二、三分法     三、四分法     四、六分法   第二节培养目标素质定位的演变     一、定位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积极成员”     二、定位在“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定位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四、定位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五、定位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简短的思考 后记

封面

中国教育史新编

书名:中国教育史新编

作者:王建军

页数:390

定价:¥42.0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36151161

PDF电子书大小:10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史新编》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