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绘卷-中华博物通考
节选
[
《中华博物通考:雕绘卷》内容简介:《周礼·考工记序》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饰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何谓道?所谓道乃“先天地生,为天地法”,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名状,为“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者(《老子》、《韩非子·喻老》)。“坐而论道”,可以无所不论。朝政、国事、天下事,当然亦在所论之中。何谓器?器即宇宙间实有的万物,包括了百工所辨之民器。在中国古代,论道与制器十分明确地区别、决定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坐而论道”者贵为王公,亲身制器者属末流之百工(“审曲面执以饰五材、以辨民器”,谓观察金、木、皮、玉、土之曲直、性状,据以制造万民所需之器物)。上述《考工记序》所记虽名为“考工”,实则是周代官制、礼制之反映,对芸芸众生而言,此道器关系之诱惑力当是难以抵御的。而后世大家硕儒,亦是重道不重器,时或颠倒了道器关系。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以下耐人寻味的诗句:“《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读皇甫浞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之一)。《尔雅》乃儒家经典,或称为经书之羽翼。成书以来,注家蜂起,其间有专为书中之“释草”、“释木”、“释虫”、“释鱼”等篇目作注者,简称为“注虫鱼”。韩愈对此注者至为鄙视,断然否定。“定非磊落人”,意谓一定是阴暗卑微的小人。王公大人、正人君子向来是“坐而论道”,不屑于关注这些微末细物。大儒韩愈关于“注虫鱼”的判语,影响巨大,且愈演愈烈,致使后世对器物的研究也颇多顾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宋人程大昌竭尽半生之力,继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后,撰成《演繁露》,因偏重于阐释“牛车”、“刁斗”、“鱼书”、“玉食”、“牙旗”、“牙门”之类器物,颇感不安,在其序言中称:“韩退之曰‘《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诚可恧矣!”恧,惭愧也。这段文字虽是著者自谦之词,却分明透出了疑虑惶惑之情。可见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常重抽象义理,不重具体实践;常重道德文章,不重物理技艺。
]
相关资料
[
插图:中国传统雕塑是可视、可触的实体,以立体造型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并寓含感情。雕塑不长于叙述,往往以凝固式的静态表现瞬间的动态,作品具有生动的感染力。中国传统雕塑因实用而产生,实用性是中国传统雕塑最初的功能与特点。随着社会进步,雕塑作品既反映社会生活现实,承担思想教化、道德普及的作用,又给人带来观赏的审美享受。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形式的雕塑创作,表达了民族的审美理想,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百姓的审美素质。历代优秀雕塑作品都具有丰富内涵和旺盛活力,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雕塑艺术有自己的形式规律和艺术语言,有独特的审美特征。雕塑艺术具有稳定性、凝固性,是静态的空间艺术。雕塑艺术具有象征性、纪念性功能,是最善于表达崇高美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雕塑在功能上,可分为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建筑雕塑和工艺雕塑等不同形式。陵墓雕塑是古代陵墓附属的雕塑作品,包括地上的石刻形象与用于陪葬的各种墓俑等。历代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为自己修建墓陵,他们为了表示身份与功绩,在地面上设置了大量的石人石兽,期望得到永久的颂扬和庇护。在陵墓中安放供死者享用的随葬用品,以及供死者役使的人物俑与动物俑,幻想将生前的享受带到冥界地府中去。大型石刻雕塑肇始于汉代墓前的石人、石兽,后代多有遣存。俑则出现于殷周,有各种材料的制成品。宗教雕塑多设置于石窟、寺观,主要包括石窟造像和寺观造像。由于寺观损毁严重,石窟雕塑便成为宗教雕塑的主要代表。我国石窟造像最兴盛的时期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许多大型石窟由众多窟、鑫、摩崖造像等构成,一般以佛本尊造像为中心,弟子、菩萨造像组成羣体,四周墙壁绘有壁画或制有浮雕,形成特殊、热烈的宗教氛围。由于石窟建造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因此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宗教雕塑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石刻造像、彩塑、泥塑、碑刻等。建筑雕塑是附属于建筑物、建筑羣、建筑环境的装饰雕塑,适用于宫殿、寺观、园林、陵墓、民居等多方面。凡门阙、照壁、华表、柱础、牌坊、经幢、栏板、瓦当、铺首等,皆为建筑雕塑。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清故宫建筑羣以及天坛、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坛庙与园林。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故宫三大殿须弥座上的浮雕龙、凤的望柱,殿前的铜龟、仙鹤,特别是雕刻有蟠螭、海水图案的御道等,都烘托着宫殿建筑的庄严辉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雕塑遗存上至春秋战国时期,下到明清民国时代,反映出中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特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工艺雕塑是基于实用、观赏、玩味的常见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原始先民对工具和饰品的制造。人们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明了高超精湛的技术和丰富多样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工艺所创造的雕塑作品,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鲜明特色。中国历代的工艺雕塑,都体现出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的特徼,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技术品格和审美意识,创造出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审美体系和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审美体系。在中国古代浩繁的艺术品类中,雕塑作品的传世量占有绝对优势。这是由于在正统社会中,雕塑相对于书画而言,被视为“工匠皂隶之事”,但也因此雕塑者们在创作时大多处于一种自由的尽情状态中,在造型质材的选择上更有充分的考虑与选择。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雕塑艺术更能全面反映已逝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特色,更真切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
]
本书特色
[
《中华博物通考:雕绘卷》是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
目录
序言雕绘卷(上)**章 总论**节绘画论一、绘画概说二、绘画发展1.史前时期绘画2.夏商周绘画3.秦汉绘画4.魏晋南北朝绘画5.隋唐绘画6.五代两宋绘画7.元代绘画8.明代绘画9.清代绘画10.近现代绘画三、昼论源流1.魏晋南北朝画论顾恺之“传神论”宗炳、王微山水画论谢赫《画品》2.隋唐画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3.五代两宋画论荆浩《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邓椿《画继》《宣和画谱》苏轼画论4.元代画论李衍《竹谱》夏文彦《图绘宝鉴》5.明代画论董其昌文入画理论6.清代画论《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石涛《画语录》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第二节书法论一、书法概说二、书法发展1.上古时代2.商周秦书法刻铸书体手书墨迹3.汉代书法蔡邕“书势说”汉代书迹汉隶全盛汉刻石书4.魏晋南北朝书法书家书迹书家书论5.隋唐五代书法书家书迹书家书论6.宋元书法书家书迹书家书论7.明清书法书家书迹书家书论第三节 雕塑论一、雕塑概说二、雕塑发展1.史前、先秦雕塑2.秦汉雕塑冥器雕塑石刻雕塑青铜雕塑3.魏晋南北朝雕塑佛教石窟寺造像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陵墓雕塑4.隋唐雕塑窟寺造像敦煌莫高窟龙门奉先寺麦积山石窟乐山大佛南禅寺雕塑陵墓雕塑昭陵六骏干陵石雕羣顺陵立狮三彩墓俑5.宋元雕塑寺观雕塑长清灵岩寺彩塑山西太原圣母殿彩塑大同下华严寺彩塑石窟造像陵墓石雕6.明清雕塑陵墓石雕清东陵石雕寺观雕塑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云南昆明筇竹寺彩塑历代小型石窟造像古今小型雕塑第四节艺术绝品论第五节民间艺术论雕绘卷(中)第二章 绘画说**节 名类考泛称国画中国画丹青无声诗有形诗字画笔墨手笔手迹手迹手墨墨迹手帖院体画院画院本墨花文人画士入画闺秀昼工笔昼写意画墨戏单条屏单条对轴对幅绢本横绢水墨昼水墨图水墨白描罨画连环画经变画变相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昼供养人像纸马甲马甲马纸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荆关董巨湖州竹派浙派吴门四家明四家松江派华亭派南北宗四王四僧新安画派海阳四家黄山画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扬州画派海上画派海派岭南画派岭南派立意写生布白临摹起结款识题款题识款题款式题跋十八描沥粉立粉贴金烘托批毛丝毛皴皴法点叶法点虱点染点簇点苔没骨积墨泼墨破墨落墨绘事后素解衣盘礴谨毛失貌以形写神春蚕吐丝迁想妙得澄怀观道卧游畅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同源笔不周而意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惜墨如金败墙张素败墙张索九朽一罢墨分五色墨分五彩成竹在胸胸有成竹逸笔草草不似之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计白当黑神骨肉八格三品三远三矾九染三病三停九似三停五眼三绝六长六法六要四格形似神似土笔炭笔国画颜料宣纸生宣生纸熟宣熟纸半熟宣硬黄纸棰油纸澄心堂纸人物人物画庙貌遗像遗象影神遗照肖像画传神写真写照写像真容真传真影像影象影图云身钟馗画道释画徽真喜神喜容丹青客谱像小像小真等身图绣像麒麟像麒麟昼凌烟像仕女画风俗画回回图山水山水画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界画小景花鸟花鸟画折枝墨竹墨君铺殿花装堂花翎毛捉勒岁寒三友四君子第二节 岩画考阴山岩画将军崖岩画刚察岩画黑山岩画沧源岩画麻栗坡岩画乌兰察布岩画祁连山岩画花山岩画第三节 帛画考帛画龙凤仕女图帛画人物御龙图金雀山帛画马王堆软侯妻墓帛画马王堆軚侯子墓帛画马王堆帛画车马仪仗图马王堆帛画导引图第四节 壁画考画壁平壁秦宫车马仪仗壁画佛光寺壁画开化寺壁画岩山寺壁画水神庙壁画广胜寺壁画永乐宫壁画青龙寺壁画法海寺壁画稷益庙壁画丽江壁画布达拉宫壁画太平天国壁画降魔变图萨缍太子本生图舍身饲虎图尸毗王本生圆须摩提女缘品图沙弥守戒自杀缘品图九色鹿王本生图西王母图五百强盗成佛图涅盘图须达拏太子本生图牢度叉斗圣变图西方净土变圆维摩诘变图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曹义金夫妇出行图于阗国王及皇后供养像千手千眼观音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六十一号墓壁画洛阳八里台墓砖昼望都墓壁画密县墓壁画和林格尔墓壁画嘉峪关墓壁画砖画竹林七贤舆荣饮期图邓县墓壁画茹茹邻和公主墓壁画娄散墓壁画徐敏行墓壁画李贤墓壁画章馕太子墓壁画李重润墓壁画懿德太子墓壁画李仙蕙墓壁画永泰公主墓壁画赵大翁墓壁画库伦旗墓壁画张世卿墓壁画宣化辽墓壁画冯道真墓壁画赤峰墓壁画第五节卷轴画考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七贤图游骑图调马图番骑图高士图阗苑女仙图重屏会棋图文苑图琉璃堂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勘书图朝元仙仗图清明上河图五马圆秋庭戏婴图采薇图卷货郎图泼墨仙人图卓歇图文姬归汉图杨竹西小像秋风纨扇图长白仙踪图晞发图葛一龙像图卷金农自画像渔翁渔妇图放白鹏图果园感旧图卷酸寒尉像轴山水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匡庐图关山行旅图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圃江行初雪图秋山问道图读碑窠石图雪霁江行图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渔村小雪图潇湘奇观图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清溪渔隐图四景山水图踏歌图溪山清远图宫苑图山居图云横秀岭图鹊华秋色图洞庭东山图富春山居图渔父图渔庄秋霁圆青卞隐居图春山积翠图溪山渔艇图……雕绘卷(下)
封面
书名:雕绘卷-中华博物通考
作者:华夫
页数:未知
定价:¥208.0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40678203
PDF电子书大小:11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雕绘卷-中华博物通考》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