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

节选

[

1980 视觉简史的开端
我们的故事从1980年开始。
“80年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在中国人的心灵史上,这是一个舒放的年代,也是一个陈旧的事物与全新的生活掺杂着的奇妙的年代。
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过来人,回顾1980年的时候,不管他本人持什么观念,都会承认那时候人们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那么多完全新的事物扑面而来,确实令人惊奇不已。一些曾经在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中受过伤害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伤痕,企图舔净心灵的伤口,而年轻人已经开步往前走,他们的思想状态,他们用来描绘感觉的词汇,他们寻求各种问题的答案的迫切性,以及整个社会在面对他们所认为的前所未有的气氛等等,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犹豫不决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人们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徘徊,在传统与改革之间取舍,在这种新旧混杂的情况下,人们渴求用新的视野来应付现实和对待自己。
那个时代,人们迫切地把目光投向电视就不再是偶然的了,一方面电视确实是新事物,另一方面电视确实也在发挥引导人们的观念更新的作用。当时引进的一部科幻电视剧正式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未来,激起了人们朝前看的热情。
1980年,一部来自美国NBC电视台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当时电视机尚未普及,而这部电视剧的电子音乐,麦克·哈里斯在海底潜游的镜头,都给当时的中国人一种强烈的冲击。这是一部海洋里的“人猿泰山”故事,它新异的形式让刚告别封闭时代的国人瞠目结舌。在这一年出现了一个名词“麦克镜”,男主角麦克·哈里斯所戴的大墨镜成为青年人疯狂追逐的时髦装饰,而将所有的太阳镜都称为麦克镜。这是副具有丰富信息含义的眼镜,它和这部电视剧一样,成为新潮审美、科技含量以及时尚的象征。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回忆说 “于是全中国,从上海开始,掀起了一场全体男青年戴墨镜的运动。那个年代满大街全是墨镜。那墨镜其实都是乡镇企业做的,可是上面都有一个标签——HADE IN HONGKONG、MADE IN JAPAN、MADE IN PARIS、MADE IN USA,就是各种各样的来历,表明它是一个舶来品。这个商标还不撕掉,一边一个,贴在镜片上,看起来就跟白内障似的。这是男人的黑色时尚。”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部电视剧,原名《海底旅行记》,拍摄于1964年。原剧片长110集,翻译引进了其中的21集。这部电视剧的大致剧情是这样的:一开头,海底巨浪把奇异的生物麦克·哈里斯送到岸上。海洋学家伊莉莎白·玛丽博士把这个生命垂危的生物放回海洋,才使他得以复活,麦克接受了一连串的试验,以测验他的速度、灵敏度和力量。麦克在同科学家的合作中也渐渐地了解到了人类的世界,并帮助科学家们进行一系列神秘的探索。
  今天观看这部电视剧,由模拟信号转化的图像效果较差,镜头看起来有些模糊不清。与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科技大片相比较,它的所谓“特技”也显得那么初级、土里土气,通过拙劣的模型、简单的画面剪接形成效果。
然而,这部电视剧播出时产生了万人空巷的效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佩戴着麦克镜的时髦青年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根从大西洋飘来的木头”。当时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有的选票上竟填写了“麦克·哈里斯”的大名。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飞盘。
连美国的电视电影工作者和新闻记者对这样一部电视剧在中国如此轰动也感到惶惑不解,他们认为这部剧的故事只是一种“惩恶扬善”的简单循环,并无出奇之处,制作水平也比较低下。为什么会在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他们很难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感知这种现象,一个被封闭了许多年的民族获得了自由的视觉听觉阀门,他们对世界抱有多么强烈的好奇与渴望啊!
《大西洋底来的人》的播出和受到的狂热追捧,和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化关系的大环境有关,应和了当时国内汹涌澎湃的科学热。“你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这句著名的台词申明了片子的主题,也预言着“学习的革命”的发端。
一篇怀旧文章写道:“英俊的麦克·哈里斯同时具有了两重意义:**,他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第二,他是太平洋彼岸来的人。双重身份营造了双重的传奇,当麦克·哈里斯潜入深海的时候,我们享受了科幻的刺激:而当他登陆上岸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异域的生活。麦克·哈里斯,力大无穷的麦克·哈里斯,风度翩翩的麦克·哈里斯,他把海洋和美国同时带到了中国观众的眼前。回忆起来,甚至很难判断哪一方面的信息更占上风。”
人们已经习惯于把1978年当成新时代的真正开端,看成是文化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分水岭。但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当时(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都在很大程度上意识到与过去的关系是一种走出阴影的过程,其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今日愿意承认的程度。在各种不同的认识平面上,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的、日常的等等认识平面,都可以感受到80年代初的所有动态都与70年代*后那几年的动向息息相关,我们将从70年代*后几年的各种信念和历程中找到电视现象的初步迹象。
 作为重返理性的*佳途径,科学在当时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科学都是*讲理性的,与刚刚过去的非理性的十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学热的形成几乎是历史必然。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科学是他们所能盼望的改革的理想工具,引导社会潮流的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重建中国生活的机会,他们以科学之名,鼓吹道德、文化及社会变革,同时又是真的相信这样的变革在眼前就可以实现,虽然,未来(1978年才诞生的真正的未来)仍然是未知的和难以想象的。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是一代人记忆史上的里程碑。郭沫若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著名演讲,他说,我们正在期望一部巨著的诞生。“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它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无限的宇宙之间。”
《科学的春天》对于即将到来的盛世做了热情的预言,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们,都能背诵辞章里那华美的文字:“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1978年还发生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席卷全国,历时大半年,*终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洗礼。科学作为*有实践价值和探索精神的行为,备受百姓推崇。一场延续数年的科学热、科幻作品热,成为这个年代里*让人兴奋的事件之一。
正是在1980年,科学热被一个事件推向了高潮。这年6月,彭加木在罗布泊科考时失踪。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关于考察队饮用水发生困难,彭加木独自去找水:彭加木失踪,经过大规模寻找,出动了众多解放军进行拉网式地搜查,并动用直升机来寻找,但都未能找到他。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非常严酷,在干湖床周围,地形也非常单调,或是雅丹地形,或是沙丘。这种地形,由于缺少可以作为地表标的形体,非常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彭加木失踪事件是80年代激情的阴影,直到后来,罗布泊还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延伸着某些争论。
由于媒体的广泛报道,科学探险成为深入百姓生活的一种浪漫想象,有很多人跃跃欲试,甚至直接踏上了探险之途。那时候*诱人的探险目标是寻找神农架野人,各地都有人自费前往,而且都是以科学的名义。《大西洋底来的人》是这股潮流的受益者。它为被科学热激发的群众带来了一种科学生活的直观画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参考系统。
正如郭沫若预言的那样,一部巨著正在诞生。历史上的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但没有哪个时代,从国家社会到社会风俗,像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样集中了如此繁复的变化;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个时期,像这个年月一样,社会形态和人们思想意识迅疾地变化,更像“正在发生的历史”。
曾经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愁云正在散去。这里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解冻。
1979年上海电视台录制了表现张志新烈士事迹的电视单本剧《永不凋谢的红花》,这部剧从平反新闻报道出来到录制完毕,只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初次显示了电视“及时传真性”的优势,获得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文革”的梦魇仿佛还是昨天的经历,历史在这里沉思,一位诗人写道:这个女性的大苦大难,促成了一个民族的大彻大悟。历史在扭曲之后,渐渐回复到比较正常的形态。普通人的生活形态也日趋丰富而多姿。
关于80年代初的国运变化,用当时的主流话语来概括是:拨乱反正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正式起步。恢复时期的中国电视剧铭刻了这一段历史的痕迹。当年播出的单本剧《神圣的使命》,正好应和了拨正历史航向的呼声。
《神圣的使命》改编自这个时代的畅销小说《刑警队长》,这一类包着侦探小说外壳的“准伤痕文学”,主旨不外乎大义凛然的政治讨伐,“文革”既得利益者纠结成为一个西西里式的黑帮,而主人公的命运,则类似于意大利电影《警察局长的自白》。他在怪诞的气氛中办案,逼近真相的过程,就是揭破政治新贵阴谋的过程,并展现政治迫害给国人带来的创伤。
曾经有电影和电视剧两个版本的《神圣的使命》。实事求是地讲,同名电影的影响更强于电视剧。原因非常简单,这个年代是电影繁荣的年代。但即便如此,电视剧仍然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个性。
  ……

]

本书特色

[

“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亿万人共同的往事,充满情感共振性的视觉简史,在这里你能找寻到50年精神生活史的动人细节。
  一部13亿中国人50年精神生活的视觉简史,北京电视台20集同名电视系列片,著名电视人、表演艺术家王刚倾情主持,陈道明、葛优、濮存昕、蒋雯丽、赵薇、徐静蕾、赵宝刚、陈丹青等百余位嘉宾重提当年话题,与您共忆电视往事。

]

内容简介

[

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
从万人空巷的《渴望》到诙谐幽默的《我爱我家》,从风靡全亚洲的《还珠格格》到火爆荧屏的《士兵突击》,从深入敌后的《敌营十八年》到热血沸腾的《亮剑》,从精致唯美的《上海滩》到大牌云集的《射雕英雄传》,从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到草根阶层的《武林外传》,刘慧芳、冯程程、黄蓉、郭靖、小燕子、许三多、李云龙、佟湘玉等记忆中摇曳的影姿和人像走入大众的视野。陈道明、英达、濮存昕、赵薇、徐静蕾、吕丽萍等百余位嘉宾重提当年话题,与您共忆电视往事。本书是一部13亿中国人50年精神生活的视觉简史。

]

作者简介

[

宋强,20世纪60年代生人,曾混迹于出版界,近期又屡屡“触电”,主撰《电视往事》《北京记忆》等,出版过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人民记忆》等一系列畅销图书,自诩当代本土历史的“信息篓子”,追往推己,故纸自娱,爱好钩沉,活跃当下。

]

目录

电视往事是我们共同的往事(序言)1980 视觉简史的开端1981 “戏匣子”里的人影1982 从露天电影时代到“电视场”时代 对话肖雄、祝延平1983 电视改变风俗 对话王玉梅、赵忠祥1984 南方故乡吹来的风 对话姚锡娟1985 亿万人同行 对话李维康、郑晓龙1986 中国特色:再造中的“试播” 对话林汝为、高希希、王扶林、许亚军、尹鸿1987 新鸳鸯蝴蝶梦 对话邓婕、欧阳奋强1988 艰难时世 对话陈道明、倪萍1989 忧愁和希望伴生的年代 对话吴玉华、于丹1990(上) 香港制造 对话张凯丽、郑晓龙、吉雪萍1990(下) 围城 对话葛优、英达、陈道明1991(上) 人在旅途1991(下) 本土情怀1992 青年中国1993 包含了电视剧原理的“王朔现象” 对话陈丹青、吕丽萍、赵宝刚1994 越过无形的边界1995 孽债 对话英达1996 电视会消亡吗1997 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话于丹1998 “格格”时代 对话唐国强、纪连海、陆毅、濮存昕、赵薇、徐静蕾1999 没有终点的历程 对话蒋雯丽随着电视追忆往事(后记)

封面

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

书名: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

作者:宋强

页数:233

定价:¥29.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40745332

PDF电子书大小:10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