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全2册)

节选

[

  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无疑具有阶级的属性。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意识形态就其本质和主要倾向而言,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①那么,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伴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而产生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证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建立国家政权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美化现存,愚弄人民,假仁假义地以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②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统治社会的思想伪装成全社会以至全人类的永恒真理,这就充分说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虚伪性、工具性。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厘清,就是如何理解这里的“统治阶级”。在我们看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的“统治阶级”和“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地位的新阶级”中的“新阶级”都是指剥削阶级,而不包括无产阶级。这从马克思的用词中就可见一斑。这里,马克思使用的“企图”一词就表征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性质。更为重要的是,“统治”这个概念本身蕴含着对人民的控制、奴役和压迫。  ……

]

内容简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套装全2册)》系吉林省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近年来的重要成果。全书围绕“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这条主线,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主要收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力求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真实地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全貌,并通过对历史的马克思的正确理解而实现对马克思当代性价值的正确认识。  下册主要收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成果,探索马克思经典语境和当代语境融合的途径,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胸襟和视野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活的灵魂。

]

作者简介

[

  邵汉明,1959年生。安徽绩溪人。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儒道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与养生》、《道家哲学智慧》(与张松如合著)等。    祖国华,1962年生,吉林永吉人。现任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吉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吉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人才。长期以来致力于社会伦理学、青年学,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

]

目录

上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编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和谐社会马克思历史观变革之思想真义马克思历史观研究的古典经济学前提马克思历史观创新的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实践辩证法”精神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否定与中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观贡献对我国当代唯物史观理论构建的重要作用晚年的恩格斯唯物史观贡献及其对中国化发展理论的影响“人的感性活动”的“逻辑学”何以可能“异化”研究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消解一个商品拜物教的神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阈中的交往与共产主义简述马克思的“有限性”思想及其意义第二编 人学理论研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诠释从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看人的发展从全球化维度对马克思“交往”与“人的发展观”的解读跨越历史时空的马克思休闲思想自由范式的转换与现代性困境的超越人类命运的现实关注:马克思的需要观解读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现实维度”第三编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研究《论犹太人问题》中的批判逻辑作为一种新范式的马克思的伦理学解构之后的多元与虚无:后现代幸福观简论社会正义观研究及其当代意义启蒙视阈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逻辑第四编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过程哲学的新的出发点“改变世界”的新哲学及其文化遗产迈向“人的形态”的社会主义卢梭、康德、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一道走新路卢卡奇“历史辩证法”评析认识论断裂、问题式与症候阅读: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关键词“语言乌托邦”生活世界与真实生活世界没有富足,平等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概念发展与意义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观的解读阿伦特与马克思自由观之比较第五编 文本研究当代哲学演进取向和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形而上维度的“隐性缺失”文化传播: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维度对当下《资本论》及其文本群哲学性重释的反思现代性视阈中的“犹太人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近代欧洲“启蒙世界观”及其辩证法下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第六编 价值观研究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执政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理念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的四个坐标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轨迹中国公共服务的价值选择与培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价值观传承三种观念的变革及其意义大众消费价值取向与我们时代的精神抉择简论公共文化服务倡导社会价值观从特色鲜明到多元并重重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构建和谐社会呼唤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道德建设层面的推进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困境的伦理思考第七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走向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化自觉”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评析继承与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恩对未来社会之构想从“西学东渐”的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论“为政以人”的政治哲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新动向刘少奇党性修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坚定中国特色民族发展之路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方法评析胡锦涛两个趋向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道德: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伦理基础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行政伦理建设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第八编 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儒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道家文化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问题的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述要儒家和谐观与和谐社会构建慎:传统政治美德及其现代意义创立中国新哲学探寻中国文化新途径论儒家“中庸”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论毛泽东的墨学观“三帮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蕴第九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礼乐教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阐析高校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德育观论高校的科学发展观高等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论转型时期道德环境的特点及其优化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则和谐社会视阈中公民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对高校思想教育活动载体建设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非主流文化引导的思考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善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内在关联后记

封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全2册)

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全2册)

作者:邵汉明

页数:856

定价:¥120.0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44527439

PDF电子书大小:13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全2册)》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