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力量: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

节选

[

  1954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霪雨成灾,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气温像冬天一样冷,6月穿棉袄,堤面泥深路滑。  截至6月27日,武汉关水位达到26.47米,堤防吃紧。  1954年,长江汛期较早,洪水涨势很猛,上游及附近地区连降暴雨,武汉处在长江中游,诸水汇集,市区地势低洼,在洪水威胁还不严重的时候,市区内的部分地区就已经积水成灾。  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堤防长达136.39公里,大部分的堤防是按1931年水位的防御标准修筑的,部分地区没有堤防设备。  1954年开年不久,防汛斗争形势就严峻地摆在了江汉全区人民面前,全区乃至全市150万人民的生命安全,责无旁贷地重重落在了区委、全区各级党组织的肩上。  江汉区地处长江汉水汇流之冲,既得水利而兴,又因水而患。  清道光之前,平均每20年一次洪水成灾。自同治四年,即1865年,汉口有水文记录至1954年的90年间,武汉关水位达到27米以上的有12次,平均每5年一次。1931年汉口全部被淹两次。汉江则是自1822年以来,沿江流域有数十年溃口决堤的历史,解放前基本是三年两溃,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  据水文资料记载,长江流域汉口、武汉关以上集水面积为148万平方公里,占中下游大通以上集水面积的87.3%,担负着占长江流域集水面积80%的洪水宣泄任务。  汛期,宜昌至武汉关洪水传递时间为69小时,汉江新城到汉口洪水传递时间为18至24小时。全区堤段受两江来水夹击,水量大,传递时间短,来势猛,形势严峻。  武汉段长江上游的洪水流量大,加之下游顶托,洪水流泻不畅。  近百年来,武汉人民遭到两次特大的洪水袭击,上次在1931年。  在1931年夏天到秋天,武汉三镇都被淹没在水里。8月初,冲破了中山公园对面铁路单孔的长江洪水,直向汉口市内汹涌奔来。  当时,毫无准备的市民只好有楼的上楼,没有楼的上屋顶,房矮的爬上树木。一时问,儿哭娘嚎,全市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那时候,单洞门水深3米多,中山大道和江汉关的水也有1米左右,市区变成了一座水城。  划子和门板、木盆代替了车辆,楼房的窗口成了上下船只的码头,街道上时有死尸漂过。  在洪水进市的三四天中,共捞起的浮尸便有1000多具。  1954年这次的洪水,武汉人民早就做好了防汛的准备。  1954年1至3月,长江水位偏低。3月底,武汉关水位为14米,4月份骤涨7米。  由于北方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与南方势力较强的太平洋海洋暖湿气团相持不下,长期停滞于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一带,频频交替,形成锋面,东西徘徊,渐次扩展,以致形成雨季早、雨区广、雨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5月份起,洞庭、鄱阳湖区大雨,6、7月份暴雨集中,降雨量都超过600毫米,比正常年份雨量多二至四倍。  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清江流域,雨水、山洪汇聚,汉江亦相继出现洪峰。  武汉地区5至7月,有三分之二为雨天,总降雨量1394.2毫米,为历史上同期之*大降雨量。  1至6月份降雨量超过武汉历年全年雨量。  7月,长江流域雨量增多,估计径流量有5500亿立方米,超过长江口出水量两倍多。  ……

]

内容简介

[

  《永恒的丰碑·青少年应该铭记的共和国故事·人民力量: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本书又是一本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

]

目录

一、危情时刻武汉防汛形势极度紧张武汉市政府发布防汛命令武汉市将灾情上报中二、中央关注中共中央下达紧急指示政务院致电慰问抢险人员毛泽东为武汉抗洪题~三、抗洪抢险抢险队战斗在舵落口丹水池大堤紧急抢险解放军打退长江巨浪修筑坚固的防浪长城青年突击队参加防汛农民参加防汛斗争巡堤队员紧急抢险把积水赶回长江去修筑武昌防洪大掣影保卫武汉国棉一厂四、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关注武汉汛情全国人民大力支援武汉抗洪北京工人参加武汉抗洪各地蔬菜源源运抵武汉慰问团到防汛前线演出苏联专家协助武汉防汛工作

封面

人民力量: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

书名:人民力量: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

作者:张学亮编写

页数:119

定价:¥15.8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6317472

PDF电子书大小:14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人民力量: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