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看花-江南人文手记

节选

[

  《盲人看花 江南人文手记》:  运河,我的水天堂 一只蝶形风筝被和风托起,仿佛贴在了环球中心大厦顶端,让古运河畔的风景变得生动起来。  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商务楼和巨无霸式的球状影院,错落有致,在绿树簇拥下构成文化广场,彰显着城市的现代气息。在一侧的大桥下,是从隋朝就不息流淌的运河南端。一千多岁的运河,着实老了,全然没有往昔那种樯帆接天、舟楫相衔的情景。但依然波光粼粼,烁动着生命的光芒。无论到哪一天,它都是水天堂。  杭州的前身钱塘,原本只是一座小城而已。隋唐以后,升县为郡,才渐渐走向繁荣。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更雄称为全国**州。此后的几百年,一直左右着江南的经济与文化。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观,无疑是杭州的骄傲,其根源却跟大运河的沟通密不可分。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既是一条经济渠道,也是一条文化命脉。它不仅滋润着广袤的土地,养育着众多的生灵,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宗教、茶艺、饮食、桑蚕丝绸、戏曲曲艺、园林、藏书楼阁乃至桥梁古塔,哪一样不是宝贵的遗产?即便一块城砖、一截井圈,也意蕴无穷。  我站在高高的桥上,任和风扑面而来,欣赏着运河两岸的街市、楼宇、园圃,看满载着建筑材料吃水很深的船儿慢腾腾前行,在水面拉出长长的波痕。想起昨晚看过的歌舞《宋城千古情》,我不能不为城市的沧桑巨变而感慨。北宋词人柳永的词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将杭州的富庶写到了极致。  而“水牵卉服,陆控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及“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等等描述,则是*好的注脚。当年,因为繁盛,城市景象足以令人驻足观赏。坐在傍河的酒店茶坊里,客人们凭窗小饮、品茗,远眺河上景色,从清晨直至深夜。无数条航船停泊在桥下岸边,星星点点的灯火别有韵味。这比西湖的灯火壮阔得多了。今天的杭州成为“休闲之都”,源远流长;“品质生活之城”,也有缘有故。  人们将京杭大运河塑成了铜雕艺术品,从京城开始,一一标明沿途的城镇村寨,在桥面上铺展。运河,是我心中的家国情结,是我的水天堂。许许多多的日子正是从这里启航,被风帆飏起…… 顺着运河,我从葑门外进入苏州城南。在崭新的公路桥边,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觅渡桥,仿佛是一件古意盎然的摆设。拆除了凋敝老屋和陋街的运河岸,修葺一新,凉亭、回廊、码头、堆砌的湖石、新栽的树木,构成了一条足可游览的景观带。哪怕是寒风凛冽,依然有恋人相拥相依,喁喁私语。  谁也不能割断穿城而过的运河与古城苏州的生命维系。  当年,奢侈的隋炀帝大兴土木,筑通这条长达四五千里的大运河,自然不仅仅是为了下江南欢娱迷楼。在生命*后的岁月里,他对着镜子悲壮地吼一声:“好头颅,不知该谁来砍它?”但他以残暴方式立下的赫赫功绩,终究让苏杭一带发达的水网和成熟的农业经济,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出星罗棋布的城镇。那些城镇,原本不过是一个个自发的集市,由于地处水路要冲,物资流通方便,自然形成了商业性集镇。从宋元开始到明清时期,这片膏腴富庶的土地,逐渐改变了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结构,推广植桑、养蚕、种棉,不仅为手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更使家庭副业蓬勃发展,繁盛就在预料之中。  虽说觅渡桥始建于元大德年间,但这座桥在后世却留下了深远的印迹。织工葛成曾率领民众奋起攻打设在桥堍的税卡,以解除苛捐杂税。1862年,太平军派重兵驻守觅渡桥,为了防止清军和洋枪队的偷袭,在桥前的河底里放置了大量的水草。当洋枪队的小轮船从运河里驶来时,螺旋桨被水草卷住,再也无法转动。于是,轮船上的洋枪队遭到了沉重打击。跟运河关联的一切,老苏州们至今仍可娓娓道来。  若干年前,年轻的我们曾经结伴,过苏州,越同里,下乌镇,浪漫地泛舟运河,饱览了水上春色。在船舱里放眼望去,粉墙黛瓦的渡亭,在运河两岸遥遥相对。油菜花,柠檬黄中泛出一片金色;紫云英,暗红与粉红相间,斑斓又不失和谐;麦苗则是纯净的翠绿,绿得那么浓,那么亮,将河水都映得一派明绿。  犹如街市般热闹的古运河,风帆接着风帆,船队衔着船队,日夜熙熙攘攘。还有那手摇的小木船,欸乃而行,似乎是一把低沉的二胡,在一往情深地演奏春曲。黄昏,从河汊的芦丛里悄然漫起的暮霭,先是钢蓝色,逐渐变为浅灰、淡黑,丝网.一般垂挂在榉树的枝梢上。嫩叶初绽的桑林,绵延在运河两岸,迷茫一片。  对于乘客,旅途无疑是冗长的。“哒哒哒”的机声,单调而又旷远,使人厌倦。我想,终年漂泊在水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节奏太缓慢了,然而谁也无法改变环境。先人们开凿这条通道,把纤绳嵌在隆起的肌肉里,背着吃水极深的木驳,溯流而上,那弯弯曲曲的纤路漫漫无期,更不知载走了多少光阴…… 举目望去,那首尾相接、浩浩荡荡的船队,构成了大运河的习常所见。船儿的后艄上放着花枝纷披的盆栽,竹杆上晾晒花花绿绿的衣衫,人们一边熟练地掌舵,一边休闲地品茶聊天,全然把运河当作自己的家园。那是别致的水上住宅区呢。  如今,船队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消失了。连日夜飘泊于浩淼烟波的连家网船,也不满足于鱼虾和柴米的交换,宁可让鱼鹰充当旅游节目的主角。人们忍受不了龟速。快递、快步、快餐、快客……一个快字,清楚地勾勒出迫不及待的心态。多情的诗人不再为江流吟哦,画家浪漫的笔触涂抹几许隔膜。艨艟、舳舻、樯橹之类的词语,仅仅出现在汉字听写大会。胸怀大志的企业家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经济运作模式,更觉得难以从慢吞吞的河面觅得利润,尽管水上航行自有降本、环保的优势。  ……

]

内容简介

[

  《盲人看花 江南人文手记》是一部关于江南历史文化的散文著作,为“江南人文手记”之一种。分为“城市之声”“记忆之余”“书人之思”、“昆腔之味”四辑,述及江南的娟秀灵逸、书与文人、昆曲故事,以及如何进一步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考等。

]

作者简介

[

  陈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散文分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天吃相》《收拾起》《漂移的古镇》,散文集《我的先祖是蚩尤》《十八双鞋》《欲望漫思录》《水巷里的浮雕》《如花似玉的江南》《寻梦六百年》,文学传记《心同山河——顾炎武传》等56种。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各类评奖中获奖,收入教科书和各类作品选集,并在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译介、出版。

]

目录

城市之声运河,我的水天堂濠河的气质丁文江的家园饥饿是美食的一种状态两个轮子承载的文化在趋时与怀旧之间文化,作为生活习惯以竹为衣泥土的分量鸣秋鸟语笑作坊主雪茄的哲学房间的第五堵墙苏州塘记忆之余马可·波罗的书法周庄个人记忆水乡古镇“申遗”的十字路口石首鱼与娄县谁来拯救文学生态——从凤凰网首届原创文学大赛说起下笔有神饥渴的阅读者黄姑村的非遗与非议世相一直在复制食指与筷子书人之思百年前的“言文一致”陆文夫的会议通知于光远情寄蟹乡南洋画派先驱刘抗槃亭先生与《槃亭图》当祥林嫂遇见鲁迅盲人看花——《梅花草堂笔谈》的生命意识文章里和文章外——从《传是楼记》说起心有戚戚——归有光散文中的“惠爱”观怪人龚自珍求志园的符节收藏的至境徐燕谋与《围城》昆腔之味少儿不宜《牡丹亭》性命以之声色场——歌姬、文士与昆曲梁辰鱼的酒量申时行的黑色幽默从《陶真野集》看顾坚为昆曲而生的三弦昆曲的乡戏“辛亥革命”后的昆曲传承独立辨曲者昆曲发源的“多点一体”昆曲究竟患了什么病

封面

盲人看花-江南人文手记

书名:盲人看花-江南人文手记

作者:陈益

页数:190

定价:¥30.0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48608868

PDF电子书大小:7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盲人看花-江南人文手记》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