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相关资料

[

【周有光】——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按:张充和女史晚年生活在美国,辞世于2015年)

【汪曾祺】——她能戏很多,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兼擅书法,结体用笔似晋朝人。

【欧阳中石】——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余英时】——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许倬云】——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白先勇】——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

【董  桥】——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陈平原】——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按:张充和女史辞世于2015年,享年102岁)

【木令耆】—— 张充和也是早期用白话文写作的散文小说家;她和(凌)叔华是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的前卫作家。

【郑培凯】—— 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追寻传统的审美境界,就是为文明悬起一盏引路的灯。

【史景迁】—— you gave me my

early instructions into what the scholarly life could be, and i treasure that

memory.

【金安平】—— scholar, friend

and teacher in the arts and the art of life.

]

本书特色

[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

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

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

]

内容简介

[

(1)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一曲微茫》书名,源自102岁张充和女史生前无纤毫俗尘的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董桥赞曰,联好字好,“我一眼爱上”),书内收入的全是那个手写书信年代的家书。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亲,从1949年到1976年,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无缘相见,却从美国到贵州,跨越万里的鱼雁往返,谈诗词、谈书法、谈昆曲、谈历史,小字蛮笺笔笔流动着斯文,聊养花种草、聊衣食住行、聊曲人故旧,家长里短亦浓缩时代沉浮,几乎全为首次披露。他们笔下的周有光、沈从文、巴金、丁西林、罗常培、章靳以、卞之琳……是文学艺术大家,更是旧游朋友。

(2) 日记是戏上一人的独白,信是戏上两人的对白——【“合肥四姊妹”小妹

张充和】人生要有幽默,可不是拿事不当事做。更不是林语堂之类的幽默。在处理事时自己站在客观地位上,看人看自己,不搀和情感,换句话说,像看戏,看戏时是*为明显的。平常生活是不太显化,我常常好像灵魂出窍似的站在一旁看自己,看我的家庭,看一切。虽有天大的事,你亦可暂时冲淡一下。至于纠纷扰乱,让神智宁静时再解决。这是我的幽默解释。我抱住“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家十姐弟”大弟

张宗和】我们的信写得勤,好像近在咫尺似的,本来“天涯咫尺”和“咫尺天涯”仅仅是次序的不同,但是我们每周有信这是“天涯咫尺”。 

]

作者简介

[

张充和(1913—2015),祖籍合肥,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得继清芬(参阅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曲人鸿爪》《古色今香》《天涯晚笛》《小园即事》)。

张宗和(1914—1977),合肥张家大弟。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早期与四姐张充和在一起拍曲,清华大学谷音社曲友。抗战期间曾在宣威乡村师范、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等地任教。1946年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1947年应朋友邀请到贵州大学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时调入贵阳师范学院(现为贵州师范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历史和昆曲人才。著有日记、书信本《秋灯忆语》。遗有珍贵的昆曲史料。

编注者张以?(立 民),张宗和之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

编注者王道,作家,著有《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等书。

(书名题字,张充和)

]

目录

【序言一】 献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和四姑(张以䇇)
【序言二】 天真与大方(王道)
【1949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0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1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2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3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4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5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7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8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59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0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1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2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3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64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5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6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67年】 张充和给张宗和的信(美国—中国)
【1971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2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3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4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5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6年】 张充和、张宗和往来的信(美国—中国)
【197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美国等—中国)
【198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美国—中国)
【1990年代】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美国等—中国)
【2000年】 张充和给张以䇇等的信 (美国—中国)

封面

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书名: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作者:张充和

页数:560

定价:¥69.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49582983

PDF电子书大小:7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