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

相关资料

[

一本呈现中国互联网制度创新的难得著作

    方兴东
    近日,《互联网 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参与者、观察者与研究者,本书作者庹祖海以丰富的议题和开阔的视野,深刻形象地记录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 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历史,被业内视为是网络治理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一次学术梳理和实践总结。
    拿到《互联网 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书稿后,花几天时间看完,对本书作者庹祖海的认识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补充。由于曾就职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多年来,作者几乎参与了中国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并对其中的思想历程予以记录,这样的工作对于研究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着独特的价值。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全功能接入的第20年,当时,我总结了互联网对中国的意义,核心就是创新。创新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商业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这其中,商业创新无疑是最热闹而喧嚣的,也是最显性的。但是,后两者却是隐性的,我们普通人可以感知到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和制度创新,却常常难以言说。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研究和总结的成果更是寥寥。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 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这部著作所提供的第一手素材才更显珍贵。
    对于该书的出版,笔者有如下感受。
    首先,富有互联网精神。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能够发展,开放的、宽容的、张弛有度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特别是从人才、到机制创新到体制保障。”对于互联网管理部门来说,相关领导是否具有或者理解互联网精神,是非常关键的。作为一名曾就职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的学者型官员,作者体现的视野开阔性和思想的开放性,是相当突出的。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乐于与他交朋友的关键所在。细读本书也会发现,互联网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其次,本书内容的价值首先在于来源于第一手的实践。虽然互联网管理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内容管理。但是,互联网最大的特性还是更宽泛的文化性。无论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收入来源——网络游戏,还是互联网最牵动受众的“网吧”,以及视频和动漫等势头强劲的应用,都有很典型的文化属性。当然,国内外关注中国互联网管理,主要聚焦在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舆情。舆情是自上而下,而文化是第二位的,自下而上,更贴近大众网民的喜闻乐见。网络文化管理最重头的两个典型就是“网吧”和网游。是与非,罪与罚,功与过,直接影响着众多普通百姓和千家万户,构成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节点。庹祖海他们来自第一线的实践与思考,无疑最鲜活,也最有说服力。
    第三,就是网络文化管理的全程性。由于体制特点,比如升迁和调动等,很多人从事的互联网管理工作都是阶段性和片段性的。而作者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的工作经历,有着非常难得的完整性。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作者即在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1999年改称文化市场司)工作,从事相关工作超过20年,这种经历是非常少有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边工作,边思考,边学习,边整理,形成了今天这本厚重的著作。
    第四,就是理论的新颖性。2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基本都是边发展边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都需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所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作为文艺学硕士,庹祖海有着良好的理论底子,加上工作上对行业和市场的深入观察研究,同时还积极介入互联网的个性化体验,这使得他的文章与纯粹基于文献研究的学者和一般的事务型官员不同,不乏闪光点和智慧。
    制度创新是商业创新的基本保障,网络文化的管理者无疑也是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推动者。所以,阅读本书,除了欣赏作者在“互联网 文化”各层面的思考外,更可以系统地领略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么多年的工作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宝藏,本书是作者离开管理岗位之后潜心整理的成果,希望今后继续深入挖掘和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文化注入更多智慧。
    (本文系《互联网 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序言之一,有删改,作者为互联网实验室和博客中国创始人)

]

本书特色

[

本书从行业描述与实践、政策制定与解读、学理观察与研究相结合的立场,记录和分析了中国21世纪以来十多年间互联网与文化相互激荡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有事实、有数据、有观点的当代网络文化发展史论文集。

]

内容简介

[

从参与互联网变革,到“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并壮大,新浪微博跟作者一同在成长中见证了这段历史。——王高飞  新浪微博总经理                                                                         互联网催生了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在内的一系列新型文化形态,不仅影响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还在影响社会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的参与者、观察者与研究者,作者记录分析了中国“互联网 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历史,值得一读。     周鸿祎本书作者历经学者、公务员和国企领导,一直保有儒雅气质与书生本色。二十年多来,他参与了包括互联网文化在内的众多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工作。本书视野开阔,议题丰富,深刻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互联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理论探索与未来图景,是网络治理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一次学术梳理和实践总结。——向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金元浦2016年1月12日于海淀三灯阁 一本呈现中国互联网制度创新的难得著作拿到《互联网 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一书书稿,花几天时间看完,算是对庹祖海认识十多年的全新补充。要我写序,有点压力,当然也有兴奋。因为,刚好我的《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进入到一个阶段,谈完了一百多个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创造者,对于作者这样几乎全程参与中国互联网管理工作并记录思想历程的,尤其有特别的兴趣。虽然媒体和学者很少关注,但是他们的工作对于研究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着独特的价值。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全功能接入20年,我总结了互联网对中国的意义,核心就是创新。创新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面:商业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商业创新无疑是*热闹而喧嚣的,也是*显性的,天天亮相在媒体和大众的聚光灯。但是,后两者却是隐性的,我们普通人可以感知到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和制度创新,却常常难以言说。这方面的资料很少,研究和总结的成果更是寥寥。所以,庹祖海的著作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手素材。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大的误解就在于制度创新层面。一方面套用西方的话语与理论框架,很容易被片面化和妖魔化;另一方面,我们传统体制的话语体系,自说自话,既无法与国际接轨,也没有接地气。但是,非常确定的是,今天中国拥有全球*大的7亿网民群体,也拥有唯一可以与美国媲美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产业,如果背后没有强大的制度创新作为支撑,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正如中国发展的奇迹一般,不管国内外评价如何不一,迄今也不知名状,但是,都无法否认“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而中国互联网领域也是一样。为了更深入探究其中的奥妙,我在口述历史中,将制度创新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而在系统化的理论浮出水面之前,我们可以确定的内容就是这20年来,围绕工信部、网信办(包括早期的国新办)、文化部等一些主要主管部门的**线管理群体的实践总结。这个一直在**线承担着互联网管理和治理职能的群体,其作用和经验一直是被严重低估和忽视的。概括中国互联网管理与治理的特点,就是人们*熟知的“九龙治水”。“九龙治水”主要是贬义的,用来说明了涉及互联网管理的部门之多,重合混乱,政出多门。但是,真正洞察互联网特殊性的人就能明白,互联网创新活力之强和发展变化之快,“九龙治水”恰恰是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要的。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治理*大的创新所在。在这些主管部门之中,有着不少富有互联网精神,不同于传统政府机构的群体。他们对于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特别的贡献。这些群体包括早期工信部体系下的国务院信息办,以及后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新办(今天国信办的前身),以及属地管理制度下,工作处于中前沿**线的北京市网信办和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作者所在的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也是重要的一个,庹祖海就是其中关键的人物之一。因为十多年熟知的朋友,经常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会议和政策研讨,也时常交流,所以有感而发写点体会。**,富有互联网精神。正如作者在研讨会上所说:“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能够发展,开放的、宽容的、张弛有度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特别是从人才到机制创新到体制保障。”作为互联网管理部门,相关领导是否具有或者理解互联网精神是非常关键的。作为学者型的官员,作者体现的视野开阔性和思想的开放性,是相当突出的。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乐于与他交朋友的关键所在。阅读本书的思想和观点,互联网精神始终贯穿其中。第二,本书内容的价值首先在于来源于**手的实践。虽然互联网管理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内容管理上。但是,互联网*大的特性还是更宽泛的文化性。无论是中国互联网*大的收入来源——网络游戏,还是互联网*牵动民众的网吧,以及视频和动漫等势头强劲的应用,都是很典型的文化属性。当然,国内外关注中国互联网管理,主要聚焦在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舆情。舆情是自上而下。而文化是第二位的,自下而上,更贴近大众网民的喜闻乐见。网络文化管理*重头的两个典型就是网吧和网游。是与非,罪与罚,功与过,直接影响着众多普通百姓和千家万户,构成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节点。庹祖海他们来自**线的实践与思考,无疑是*鲜活,也*有说服力的。第三,就是网络文化管理的全程性。由于体制特点,升迁和调动等,很多人从事的互联网管理工作都是阶段性和片段性的。而作者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有着非常难得的完整性。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作者即在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1999年改称文化市场司)工作,相关工作超过20年,这种经历是非常少有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边工作,边思考,边学习,边整理,形成了今天这本厚重的著作,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第四,就是理论的新颖性。2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基本都是边发展、边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都需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所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作为文艺学硕士,庹祖海有着良好的理论底子,加上工作上对行业和市场的深入观察研究,同时还积极介入互联网的个性化体验,这使得他的文章与纯粹基于文献研究的学者和一般的事务型官员不同,不乏思想上的闪光和管理上的智慧。制度创新是商业创新的基本保障,网络文化的管理者无疑也是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所以阅读本书,除了欣赏作者在互联网 文化方面各层面的思考外,更可以系统地领略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么多年的工作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宝藏,本书是作者离开管理岗位之后潜心整理的成果,希望今后继续深入挖掘和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文化注入更多智慧。 

]

作者简介

[

庹祖海,文学硕士,EMBA。历任文化部团委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处长、处长,副巡视员,2004年至2014年5月任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监事会主席。现任中国动漫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北京网络文化协会会长,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曾担任《居之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大观》(1992年央视播出)等数十部电视专题片撰稿人,1999年主编出版了《音像市场管理手册》,2011年出版文集《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

]

目录

**部分文化与网络3绪论23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的三个视角26网络文艺在转型融合中创新发展34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44网络文化管理需要把握趋势找准定位51网络文化综论65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71对网络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73网络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5网络文化企业的**身份是文化 第二部分文化与市场79如何处理网络文化与青少年问题832004年——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转折点86科学客观评价网络游戏90改进游戏规则共建文明网络93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方向98关于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几点主张101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网吧106创造健康公正的无线娱乐发展环境109关于网络游戏定位与管理的思考113在人民网解读网游虚拟货币管理工作实录125网游产品应使玩家素质提高128中国网络游戏商业模式的发展与变革142“健康”“适度”是网游管理的基本原则148开展网络游戏评论是行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152在中韩严肃游戏论坛上的致辞154网络游戏评论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文艺评论样式159移动游戏:娱乐产品转型的排头兵161移动游戏的发展需要创新与协作164关于发展应用游戏有关问题的思考166“网瘾”诊断呼唤国家标准168网络游戏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三部分文化与社会175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发展中互动178动漫的概念可以更大些183网络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成为新潮流187观众怎么看决定怎么演190音乐产业面临结构性转型195文化诚信理性:艺术品市场三论201以创新思维建立网络音乐新生态206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崛起与超越210收费与正版不是等同关系214艺术品市场鉴定如何管217在融合中发展和规范网络演出222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与中美合作225“互联网 ”时代的动漫产业与企业定位 第四部分231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文化使命243选择决定未来——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思考255微软“未来之家”访问记258我在故我思——与改革开放同行265文化市场管理需要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管理方式270一网情深追梦人273如何激发文化活力276网络文化协会可以干什么281价值认同是文化金融融合的核心和关键 附录287微博选录318《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序321网络文化的辩证思维——评庹祖海《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323网络时代的文化思维 后记

封面

互联网+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

书名:互联网+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

作者:庹祖海

页数:326

定价:¥48.0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3537549

PDF电子书大小:12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互联网+文化发展纪事与观察思考》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