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第2版)
节选
[
《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第二版)》: 丁有宽老师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一套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说:“好动、好奇、好仿、好问、好胜是少年的普遍特点。后进生只不过是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了这些特点,教师应当分析并且善于利用他们这些特点,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能压抑他们。”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 丁老师教好小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黄被坏人引诱,学会了二三十种扒窃方法,参加了偷窃集团,屡教不改,父母要送他去劳动改造。后来丁老师主动承担起教育他的责任。小黄在班里调皮捣蛋,违反纪律,盗窃东西,看来没有多大希望。丁老师进行了很多调查,对转变他也没什么把握。一次,丁老师邀请小黄到房间里谈心,拿出许多连环画给他看,他一本一本翻下去,都不感兴趣。当翻到《聂耳》那一本时,他停下来,看了一下,并想装进裤袋里。 这时他忽然见墙上挂着一把二胡,连忙停下了手,跳上桌子就去拿,不慎把丁老师桌上的玻璃打碎了。丁老师笑笑,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从这里发现了他喜欢音乐,于是主动把那本《聂耳》连环图书送给他,并找机会带他去看《聂耳》这部电影。看电影以后,丁老师针对他的不正确思想,引导他了解聂耳的成长过程,给他讲述当革命音乐家应有的品质。同时,根据他爱好文娱活动的特点,吸收他参加学校的文工队,逐步引导他走上正轨。后来,小黄变好了,并且成长为一名电影演员。 丁有宽在总结做后进生思想工作的经验时说:“不要怕后进生教不好,就怕我们自己发现不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像园丁爱护幼苗那样,珍爱后进生的积极因素和点滴进步。教育后进生也如治水那样,引导重于防止,疏通重于堵塞。后进生的可塑性依然很大,应该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谈心,少说教。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健康的方面发展。” 丁老师的经验证明:班级的思想工作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洗涤学生心灵上的污垢,丁老师总是呕心沥血地工作着。经过丁老师热情的家访和教育,开学**天,小朱(前面介绍的)大清早便高高兴兴地扛着扫帚来到学校,准备打扫课室。班长喜悦地给丁老师报告了这个消息,但接着班委又匆匆地来告诉丁老师说,小朱猛敲教室的门,还打别班的同学。丁老师并没有激动,他亲自去了解,知道小朱猛敲门是想早点进去打扫,而门却顶死了、开不动,而打人是因为那个学生诬蔑和讽刺他。丁老师了解情况后,既不板起面孔也不说教,只是走上前去亲切地拍拍小朱的肩膀,热情地说:“小朱,你来得*早,带了扫帚,争着打扫课室,很好!”他先捧出一份温暖,然后再向他讲明今后要爱护公物,不能动手打同学的道理。上课了,丁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再一次表扬小朱,肯定他的优点,使小朱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以后,丁有宽利用小朱好动好玩的特点,指导他带领一批同学去清理水渠、洗厕所、打扫校园。小朱动手动脑,爬上爬下,干得挺愉快,也挺有办法。 为了巩固教育成果,丁老师决定在劳动的当晚召开班委会,邀请小朱等后进生一道参加。可是小朱等同学一个也没有来。丁老师也不计较,照计划开会。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班干部说出小朱在劳动中的表现,表扬他的进步,建议班干部都要主动关心小朱的成长。小朱虽然没有到会,但由于好奇心驱使,他来课室外面偷听。他听到大家对他诚挚友好的赞扬,意外地受到一次难忘的深刻教育,心里很受感动。自此以后,小朱就变了样,愿意正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开始要求上进了。丁老师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加紧指出他的缺点并进行说理教育.提高他的思想认识。 别看丁老师年已半百,但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他依然那么年轻。在六联小学绿树葱茏的校园里,熙熙攘攘地围满了学生,人群中央一班少先队员欢天喜地地跳差龙舞。两个蹦蹦跳跳的龙头,拖着两条长长的龙尾,一会儿摆东,一会儿旋西,博得围观学生的阵阵掌声。细心看去,那个身穿白衬衫颈配红领巾在舞龙头的人,就是丁老师! 下课后,学生常常围在丁老师身边,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问这问那,就像一群雏燕叫嚷母亲把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一样,而丁老师总是兴致勃勃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往往因此顾不上吃饭。有一次他不舒服,煎好的药顾不上吃,放凉了,学生们几次帮他热了又凉,凉了又热,直到聪明的学生互递了眼色,大家一溜烟跑了,他才把药喝下去。 丁老师献给学生的一片爱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片敬意。1974年春末的一个晚上,丁老师的妻子患急病,抬到医院后不幸去世。远近的学生家长闻此消息后,都匆匆赶到医院向丁老师问候。几个学生的母亲挽着丁老师尚小的孩子流着泪说:“丁老师不要难过,孩子就由我们领到家中照看吧,我们养得起他们。”亲密的师生情谊是丁老师能够教好一个又一个班的重要因素。 ……
]
内容简介
[
本书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校班主任的素养和班级管理的途径。
]
目录
前言1 班级制度的改革及其社会学分析1.1 班级制度的沿革和发展1.1.1 班级制度的历史溯源1.1.2 班级制度的发展1.2 中国班级制度的历史考察1.3 国外班级管理制度1.3.1 前苏联的班级管理制度1.3.2 美国的班级管理制度1.3.3 德国的班级管理制度1.4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1.4.1 社会体系的含义1.4.2 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1.4.3 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2 班主任的素养及任职要求2.1 班主任的道德素养2.1.1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1.2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2.1.3 对学生怀有热忱的期望2.1.4 关心集体真诚团结2.1.5 尊重家长友好合作2.1.6 严于律己作风正派2.2 班主任的知识素养2.2.1 精深的专业知识2.2.2 广博的文化知识2.2.3 深厚的教育理论2.2.4 扎实的管理科学知识2.3 班主任的能力素养2.3.1 组织能力2.3.2 语言表达能力2.3.3 板书、绘图能力2.3.4 独立创造的能力2.3.5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2.4 班主任的心理素养2.4.1 班主任的动机2.4.2 班主任的教育信念2.4.3 班主任的情感2.4.4 班主任的意志2.4.5 班主任的兴趣爱好2.4.6 班主任的性格2.5 优 秀班主任的素质分析2.5.1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2.5.2 模范班主任丁有宽个案举例3 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3.1 班级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3.1.1 了解班级3.1.2 了解学生3.2 班级目标的要求与分类3.3 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3.3.1 班干部选拔的若干方法3.3.2 班干部的培养3.4 班级规范3.5 班风培养与建设3.5.1 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团体感3.5.2 重视课外活动3.5.3 充分利用品德教育的时间3.5.4 指导学生自己制定规章3.5.5 拥有自己班级的标志3.5.6 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3.6 建立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3.6.1 计划委员会3.6.2 小组活动3.6.3 集会活动4 中学生学习指导4.1 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4.1.1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4.1.2 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日益明显4.1.3 学习的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同时并存4.1.4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日益明显4.2 中学生学习进程的发展4.2.1 起始突进4.2.2 学习高原4.2.3 短期波动4.2.4 *后突进4.3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技巧4.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4.4.1 指导学生科学用脑4.4.2 引导学生科学记忆4.4.3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4.4.4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4.4.5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4.5 指导学生按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进行学习4.5.1 预习指导4.5.2 听课指导4.5.3 复习指导4.5.4 作业指导4.5.5 系统小结指导4.6 中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4.6.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6.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4.6.3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4.6.4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4.6.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7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7.1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4.7.2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7.3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4.7.4 培养学生的意志4.8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4.8.1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活动4.8.2 知识或智力竞赛及其组织4.8.3 组织学习兴趣小组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1 健康概念的发展5.1.1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5.1.2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5.1.3 青少年心理透视5.1.4 心理成熟的标志5.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5.2.1 乐于学习5.2.2 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5.2.3 善与人处5.2.4 情绪愉快而稳定5.2.5 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5.2.6 善于自我调节5.3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划分5.3.1 心理异常5.3.2 心理障碍5.3.3 心理疾病5.4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透视5.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5.5.1 心理辅导5.5.2 心理咨询5.5.3 心理治疗5.6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步骤及工作原则5.7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一般技巧5.7.1 语言音质5.7.2 语言跟踪5.7.3 语言回答5.8 中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及其辅导5.8.1 不良品行5.8.2 形成原因5.8.3 辅导策略5.9 不良人格的矫正5.9.1 嫉妒5.9.2 神经质5.9.3 偏激5.9.4 狭隘5.9.5 自卑5.9.6 学校适应不良5.10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调适5.10.1 神经衰弱5.10.2 强迫症5.10.3 躁狂抑郁症5.10.4 社交恐惧症5.10.5 精神分裂症5.10.6考试综合征6 中学生性心理和性教育6.1 中学生性意识的萌芽6.2 中学生的性欲意识6.3 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过程6.4 性意志力的特点6.5 中学生常见的性心理障碍及其对策6.5.1 对遗精的焦虑和恐惧6.5.2 女性月经失调6.5.3 频繁手淫6.5.4 性心理变态6.6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6.7 中学生“早恋”现象透视6.8 友谊天长地久7 学生的个别教育7.1 优等生的教育7.1.1 优越感过强过高估计自己7.1.2 妄自尊大自私易妒7.1.3 讲究实惠追求名利7.1.4 重视分数不重视德育、体育7.2 中等生的教育7.2.1 较强的从众心理7.2.2 渴求进步却畏难7.3 差生的教育7.3.1 学习差生7.3.2 思想品德差生7.3.3 双差生7.4 差生的转化7.4.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7.4.2 关心热爱差生使其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7.4.3 捕捉亮点正面教育7.4.4 对差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8 班级人际关系8.1 人是怎样交往的8.2 “地位分等”与“三五成群”8.3 影响学生间交往的因素8.4 了解学生是协调学生间关系的前提8.4.1 了解学生班集体的基本方面8.4.2 了解学生个人的基本方面8.5 协调学生间人际关系8.5.1 要妥善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8.5.2 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8.6 处理师生间突发事件9 主题班会及其设计9.1 主题班会的基本属性9.1.1 群体性9.1.2 指导性9.1.3 行进性9.2 主题班会的类型9.2.1 模拟式主题班会9.2.2 咨询式主题班会9.2.3 文娱式主题班会9.2.4 展览式主题班会9.2.5 视听式主题班会9.2.6 联谊式主题班会9.2.7 竞赛式主题班会9.2.8 演讲式主题班会9.2.9 材料式主题班会9.2.10 聚餐式主题班会9.3 主题班会活动系列设计10 学生的职业指导10.1 职业指导的含义和任务10.1.1 职业指导的含义10.1.2 职业指导的任务10.2 职业指导的内容10.2.1 标准化量表法10.2.2 非标准化量表法10.3 获得其他教师的合作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10.4 对学生的两步选择进行指导11.学生工作评价11.1 品德评价11.1.1 品德评价的类型11.1.2 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11.1.3 品德信息的收集及评价方法11.2 操行评价11.3 人格评价11.3.1 行为观察与评价11.3.2 投射测验法11.3.3 主体测验法11.3.4 量表测验法11.3.5 十四种人格因素的构成与分析
封面
书名: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第2版)
作者:编者:邓云洲
页数:287
定价:¥43.0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810799980
PDF电子书大小:10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