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谈古典诗学
节选
[
寻找艺术情感的快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新解
《论语•八佾》中写道:“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在《诗集传序》中作了如下解释:“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从表面上看,孔子的评语是说《关雎》作为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写欢乐与哀怨都很有分寸,写欢乐不过是琴瑟钟鼓,不涉于淫荡,写哀怨不过是寤寐反侧,不伤于和正,既把欢乐与哀怨的情绪充分地抒写出来了,又符合礼义道德之规定,防止了过与不及;从实际上看,它反映了孔子的一条重要的诗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孔子对此多有论及。如:“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思无邪”是说《诗经》“论功颂德,止僻妨邪,大抵皆归于正”(刘宝楠《论语正义》),即达到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适度的标准。再如孔子对他认为淫荡过度的“郑声”加以排斥,《论语•卫灵公》中写道:“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对流行于郑国地区的新音乐不能不加以排斥,因为这种音乐淫荡过度,不符合“礼义”的要求,伤于和正。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他的诗教要求,还是他褒奖《诗经》的“无邪”、贬斥“郑声”的“淫荡”,其中都暗含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旨义。
……
]
内容简介
[
我们古代的诗论家都是心理学家,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谈论诗歌,因此古典诗学中就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如果能把古代诗论的一些有关审美心理范畴的内涵挖掘出来,岂不是对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新的解读吗?
]
作者简介
[
童庆炳,1936年生,福建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992)、《文学概论》上下卷(1994)、《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现代诗学十讲》(2005)等。其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1992)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多部专著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著作奖。
]
目录
小引寻找艺术情感的快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新解出路在于超越语言——如何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美的极致与“格式塔质”——浅议“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心理学解刹那间的直接把握——“即景会心”与艺术直觉有所“吐”才能有所“纳”——“才、胆、识、力”作为诗人的心理结构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理论意义有限向无限的生成——“含蓄”与“简化性”情感的二度审美转换——“情景交融”说浅释诗美常在咸酸之外——“味外之旨”臆解简论儒家的文学观念与亚观念钟嵘诗论读解司空图“韵外之致”说新解严羽诗论诸说“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封面
书名:童庆炳谈古典诗学
作者:童庆炳 著
页数:186
定价:¥12.0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10917889
PDF电子书大小:5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童庆炳谈古典诗学》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