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第四集

节选

[

又梦师尊呼小韩(节选)

韩天衡

我自 1963年拜识谢稚柳先生,列其门墙,三十四年间,无论从艺术修为,还是为人崇德,获益良多。谢老就像一位高明且严谨的雕塑家,认真地就我为艺为人的每一个块面、每一个细部进行精雕细琢,由表及里,由艺事及灵魂,力求让我能走向完善。



我自小好刻印弄文,恋栈于方寸咫尺之间,长年累月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至 1975年爆发,头有千斤重,像是身外附加的大铅球,到哪里也总先把头往桌上一靠,方有所舒缓。老师关心地说:“小韩啊,你不要一天到晚刻图章写文章。你活动的范围太小,不妨站起来画画,这样人可以放松。”初涉绘画,又值 “文革 ”,可供学习的书画范本奇缺,老师便取了自己画于乾隆宫里专用玉牒纸上的重彩荷花册页十二张,供我临摹。几日后,我拿着临摹的作品请老师点评,他说:“可以了!你可以自己画了!”后来,从其他师兄弟口中得知,老师对他们说:“天衡啊,画画胆子大,如果你们画画能有他一半的胆量,就可以画得好了!”经常有幸观摩老师作画,示我技法,晓我道理。此后,老师还将这本珍贵的画册赠予我,可见老师对我之厚爱。书法学习的资料也同样奇缺。老师在 “文革 ”时期被批斗,家里的书画藏品、自己的作品乃至笔墨纸砚都被抄光,这对书画家来说,比没饭吃,比天方夜谭般的被揭发、空洞吓人的批评还要难熬百倍。那时老师居然像地下工作者似的悄悄弄来一本张旭的《古诗四帖》,他下大功夫双钩廓填,复制了一本,不仅惟妙惟肖,且精气神俱佳,堪称是下真迹一等的宝贝。这也是老师平生唯一的自摹件,宝贵自不待言。从此老师书风丕变,直入唐贤之室。我真有幸,“文革 ”后期老师慷慨地借我临习了几个月,供我借鉴学习。



年轻的时候,老师还一直告诫我:“小韩啊,要多读书!”后来我懂得了读书的紧要,读书是补本养心的妙药。搞艺术之人,能够取得真正成功的要素,不是技法,不是功力,也不仅仅是笔墨,真正的大马力孵化器是文化。文化哪里来,多从读书当中来。文化者,贵在 “化”,所读之书,能“化”到你的专业里,迹与神化,融为一体,方能取得大收获,才耐得起看,耐得起咀嚼,耐得起历史的检验。

我这个人在艺术上素来好胡思乱想,经常会带着一些学术疑题去请教老师。当初少不更事,会因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而与老师争执不休。有一次,在老师家,老师拍桌子:“你尽管争好了,在学问面前没有老少之分。”知情的一位好友警告我:“你以后跟谢老可不能再这样争论了,你看谢老跟你争的时候,脸憋得通红,脖子上的筋都爆出来了。老先生小中风过,你要闯祸的啊!”后来我便有所留意,只作正面的请益,尽量不与老师争辩,可睿智的老师却心知肚明。一次,我去看望他,他话里有话地说:“王一平(时任市委书记)来过了。他问我,小韩好像眼睛里对其他人都不咋的,对你,他很敬重的。我跟王一平讲,小韩啊,他现在聪明了,不跟我争论了。”1997年老师患恶疾住院期间,我常常去探望他,他也会问我:“*近脑子里又在想什么呢?”我坦诚以告:“报告老师,*近我想到写字画画包括刻印,创作背后支撑它的只是四个字。”老师问:“哪四个字?”我回答:“诗心文胆!”老师一拍大腿: “好!你应该拿这四个字刻枚闲章,盖在画上。”



老师一贯关心我,记得 1975年我被借调到上海书画出版社,撰写《中国篆刻艺术》一书。老师家离出版社不远,他时常会撑着拐杖,与佩秋老师散步过来看看我。社里的朋友会惊讶地议论:“平时请都请不到,谢老居然来看天衡。”这使我感到无上的荣光。不单单是在学业上,老师还始终关心我的专业去向。记得 “文化大革命 ”结束没两年,常州的友人拿着老藏家家里的一大堆古旧字画叫我鉴定,当时我挑选出其中十四件可收藏的书画,剩下的就建议他卖给文物商店换点钱。过了几天,我到老师那里去,他说: “小韩你眼光不错嘛!”原来友人又拿这批字画去请老师鉴定了,而他老人家鉴定给出的结果居然与我相同。当时老师作为博物馆的顾问,也为书画鉴定后继乏人而担心,便问我是否考虑去博物馆工作。我深感老师抬爱,却也只能婉拒。我清醒地思忖过:若是真要做一个合格的鉴定家,至少得钩沉索隐,面壁去啃史书古籍,少说得十年,那时我也将是快半百的人了;况且我做篆刻书画创作研究,也半辈子了,若去从事鉴定工作,等于前功尽弃,重起炉灶,而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的鉴定家也是难说啊。对于我的想法,老师也表示理解。当年,上海师大也传出风声,想邀我去他们的艺术系当主任。我征求老师的意见,他中肯地说:“当主任杂务事情多,还是到画院好。”*终,也有老师的推荐帮助,我去了画院。其实,老师帮助扶持过的后生多多,我只是这多多中的一员而已。



老师看画有独门神功。1979年我陪同他去杭州,在浙江博物馆鉴定字画,卷轴打开半尺,只要见到露出的二笔三画,即可报出是哪位大画家的作品,且报必中的,语无虚发。所以我一直不赞成 “笔墨等于零 ”的过激言辞,犹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一样。在中国画里,高明的鉴赏家能穿皮肉而识骨髓。往往只需看一根线条,就可以敏锐精确地品评和鉴定出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个人性格和艺术风貌来。一根线条足以看透、判定一个画家,这就是老师作为顶级鉴定家的洞察力。由此,我认为,除了在纸上做算术题有一减一等于零,古往今来,世间万事,非福则祸、非进则退,非优则劣、非高则低,非文则野、非正则负,是绝无 “等于零 ”的结局和答案的。

诚然,以往也听到过书画鉴定界私下有一种议论,说老师鉴定较宽松,而徐邦达先生极严格。对此我曾请教过老师,他说:不是宽严的尺度问题,对古书画的鉴定,一定要采取科学而极其谨慎的态度。对历史上流传有绪的书画珍品,不必采取过分的苛求;对一些程度很好的古书画,在没有掌握充分证据和发现 “硬伤 ”之前,也不应武断而轻率地下结论说 “假”。他还举例,“要枪毙一个人容易,但死而复生是不可能的。鉴定虽是 ‘真’或‘假’一个字,却得谨慎复谨慎 ”。

那时,经常晚饭以后陪老人家逛西湖。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讲:“印章你搞得差不多了,别搞了,该往大的方向发展了。”而那时候我始终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有待继续做: “老师啊,印学这门学问也很深噢,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对篆刻史的研究、对边款艺术的探讨、对印谱史的梳理,当时我深感任重道远。但我知道,其情殷殷,老师总还对我寄予着一腔厚望。

]

本书特色

[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

内容简介

[

2016年《掌故》**集出版,2017年推出第二集,2018年1月第三集面世,在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下,第四集终于也和大家见面了。本集中依然名家云集,如郑重、韩天衡、刘涛、扬之水、王家葵、范旭仑、胡文辉、黄恽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掌故》一向欢迎“老先生”的稿件,为本集撰稿的文化老人郑重先生已是第二次出手支持我们。他记下与高二适先生的一面之缘,于他而言是一段“长久的牵挂”,于《掌故》又正好呼应了**集中朱铭先生为《兰亭》论辩五十周年而写的《天下一高吾许汝》。陶洁女士作为在现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著名编辑家陶亢德之女,以丰富的家庭档案与亲身经历,勾勒出父亲与周作人之间近乎完整的交往过程。韩天衡先生艺事之余,近年来常有忆旧妙文见诸报端,此番再度追怀恩师谢稚柳,细节历历,十分精彩。

本集也有一些微妙巧合。自1993年《棔柿楼读书记》问世以来,扬之水著述迭出,声誉日隆,“棔柿楼”也因此为读者所熟知。关于棔柿楼及其所在的“幻园”,前主人赵守俨、赵珩乔梓先后写过《幻园琐忆》、《幻园补记》,如今扬之水终于以一篇《幻园后传》和之,交付我们,而赵珩正是《掌故》的顾问之一。再如新作者中,樊愉是以书画、琵琶、昆曲传家的海上樊少云之孙、樊伯炎之子,王学雷则是苏州藏书家王謇(佩诤)的曾孙。百余年前,他们两家还曾经一度对门而居,此番又同登《掌故》,讲述各自家族的故事,足见旧家风流。刘涛先生回忆问学于曹立庵的往事,王家葵先生探索传为陈抟老祖所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一联来历,柳向春讲述六十多年前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回购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的始末,胡文辉讨论林白水被杀一案的内情,范旭仑从三位学者遗稿的遭际谈到以书为中心的文化命运,等等,大约都怀着“不容青史尽成灰”的态度。

本集封面照片为著名文博学家、前上海博物馆馆长徐森玉先生与家人合影。

]

作者简介

[

徐 俊,1961年生,江苏扬中人,现任中华书局总经理。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鸣沙习学集》等,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郑 重,1935年生,安徽宿县(今宿州)人,《文汇报》高级记者。著有《谢稚柳传》、《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收藏大家》、《海上收藏世家》、《毛泽东与文汇报》等。

陶 洁,1936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撰有《鲁迅与我父亲陶亢德》、《陶亢德回忆录里的〈骆驼祥子〉出版史》、《〈骆驼祥子〉手稿及老舍与我家的瓜葛始末》、《鲁迅致我父亲书信的流失与拍卖》等。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苏州,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编著有《豆庐艺术文踪》、《中国印学年表》等,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等。

刘 涛,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书法史学者。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书法丛谈》、《极简中国书法史》、《古今同观》、《字里书外》等。

扬之水,1954年生,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读书〉十年》(全三册)、《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全三卷)、《唐宋家具寻微》、《香识》、《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等。

王家葵,1966年生,四川成都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著有《神农本草经研究》、《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近代书林品藻录》、《近代印坛点将录》、《玉吅读碑》等,整理《养性延命录校注》、《登真隐诀辑校》等。

王培军,1972年生,安徽枞阳人,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诗学、古典文献学研究。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钱边缀琐》,整理《苍虬阁诗集》、《校辑近代诗话九种》、《校辑民权素诗话廿一种》等。

王学雷,1973年生,江苏苏州人。书法家,学者。著有《〈砖塔铭〉与〈瘗琴铭〉:清人与碑帖的发现、临摹、翻刻及范本选择问题》、《古笔考:汉唐古笔文献与文物》等。

]

目录

1 又梦师尊呼小韩/韩天衡
谢老每说到此时,总还加一个手臂动作,在身体右侧像刀样地劈两下:“这个朋友这辈子不要了!”就像此人就在他身边似的。 9 一面之缘 长久牵挂——和高二适先生的一次见面/郑 重 经他这样一番对往事的回首,我方意识到像二适先生这样久经沧海的人,对于像我这样初次登门造访者的身份并不在意,而在乎交游的背景。他的朋友也和我是有交往的,如沈尹默、谢稚柳、潘伯鹰这几位。这像一座情感之桥,使我跨越了陌生的屏障,打开了通向他内心世界的大门。 23 先严樊伯炎与庞虚斋/樊 愉 他们相识于先严初到庞家之时,反倒结缡于先严与庞家疏离之后,世俗传说总喜欢把故事梳理得简简单单、易解易记,哪里顾得其中的曲曲折折。 43 “开张天岸马”故事索隐/王家葵 陈抟老祖本来就是传奇人物,传奇人物演绎书法传奇,这件“开张天岸马”,套用邵雍的诗,真可以算是“不可得而言”者。 59 曹立庵先生/刘 涛 曹先生告诉我:1945年,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国共谈判,柳亚老要我为毛主席刻了两方印,还把毛主席《沁园春·雪》手迹给过我,不久,我把手迹还给了柳老。 71 上元梅影/刘 聪 不难猜出,在吴湖帆内心深处,一向都希望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三个女人,也能在其珍爱的藏品和作品上共同留下些痕迹。 86 “二希”回购史事钩沉/柳向春 参与此事的诸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不是奠定此事成功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徐森玉、徐鹿君、徐伯郊昆仲、父子三人,全力投身于此,冒险偷渡,亲身牵线接洽,真可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107 画坛轶趣(下)/周昌谷 有些人,性格很强,专横而有霸气,但他画的风格并不很强;而林风眠先生,人倒是挺和气的,时常淡然一笑,但他画的风格却是极强极强的。 119 “我们的通讯早已有些‘越轨’ ”——我的父亲陶亢德与周作人先生/陶 洁 我问他:“你认识周作人和鲁迅两兄弟,你喜欢哪一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周作人。”我又问:“为什么?”他说:“周作人为人宽厚,能容忍不同意见,比较好接近。鲁迅是个了不起的大作家,可他对人要求太苛刻。你可以仰慕他,不过不想接近他。”说老实话,我当时没有想到父亲会如此评价,*近看了他的回忆录,才发现这是他的真心话。 144 章衣萍小说《友情》索隐/黄 恽 自蔡元培写《石头记索隐》被胡适讥为“猜笨谜”后,读小说而索隐,似乎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然而,中国的传统,历来就有一派是把掌故写成小说的,*特出的例子就是曾朴的《孽海花》。现代文学中,以时事为背景的小说,迭出不穷,读的人也因为有掌故好看,才边看边索隐,读得兴味盎然。 161 夏承焘日记所见冒广生的一则谰言/王培军 冒广生那几句话,也实在轻蔑之至,夏承焘笔之于纸,固亦大有兴味,却也只好姑妄听之,不得据为事实。钱锺书《猫》中陈侠君说的那句“咱们背后谁不骂谁”,在文人学者,也是一语道破了。 177 书各有命——谭献、卢弼、钱基博三人手稿之遭际/范旭仑 1980年 11月 10日钱默存答东人问,有云:“我父亲有许多遗下来的稿子,有一部文集,还有许多日记,全在我的妹夫家里……历史研究所要我父亲这个稿子,我就去问,他们始终没有告诉我怎么样。*近告诉我,说是红卫兵拿去,当场烧掉了。”谓石声淮夫妇支吾拉扯,以红卫兵托词藉口耳。 192 郑逸梅掌故中的王佩诤/王学雷 郑逸梅先生平生交游广泛,又老于写作,笔妙生花,复济之以疏和之气,即道听途说,亦能写得娓娓有如己出,颇予读者一种征实之感。然谙于此道的黄裳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掌故也有缺点,那就是传闻异词,不实不尽。” 212 掌故家张次溪晚年侧影(下)/宋希於 这些年来,张次溪的“雄心”早已消除殆尽,虽然旧习气一时未尽灭,闲情也一度仍在,但跌宕的现实是*好的老师——种种挫折终于教会了旧知识分子“夹着尾巴做人”。 236 关于林白水若干事/胡文辉 对于林白水的为人行事,其生前死后实有争议,既有关他的收藏,亦有关他的死,故值得一述。 252 幻园后传/扬之水 得知寄寓之所的前史,原是得益于陈公柔先生,——多年好奇而又无从查询,某日往访先生道及此惑,答曰:“是赵尔丰的后人啊。徐苹芳告诉我的,不会有错。” 258 艺兰逸闻录(上)/梅 松 天生尤物,当格外珍惜才好。古人即有“养兰即养心”之语,故而以参禅悟道、修身养性的心去莳兰树蕙,则离“艺兰”之道庶几不远了。 271 编后语/严晓星

封面

掌故-第四集

书名:掌故-第四集

作者:徐俊

页数:280

定价:¥56.0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10-01

ISBN:9787101133813

PDF电子书大小:4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掌故-第四集》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