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 (1976~1989)
节选
[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76-1989》: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如何认真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彻底地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恢复国民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但是,在1977、1978年两年中,中共中央以华国锋为代表在着手恢复经济、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仍然坚持“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坚持所谓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因而出现了党的工作徘徊的局面和社会主义建设决策的失误。党和国家的工作表现出在徘徊中前进的态势。 “四人帮”垮台后,全党、全国展开了揭发批判“四人帮”的运动,并着手清查“四人帮”的帮派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批判运动不断深入,涉及否定“四人帮”的理论体系及平反大量冤假错案时,由于关系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遇到障碍。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为粉碎江青集团有过重要的贡献,也试图结束混乱状态,并已着手开辟新的建设局面。但是他在指导思想上延续了毛泽东的“左”的错误,坚持毛泽东的“左”的理论观点,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1976年10月26日,华国锋就提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要批评。汪东兴也说过,凡是毛泽东批示的文件,凡是毛泽东的指示,都不能动。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了“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大大地增加了拨乱反正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新的现代化建设的局面难以真正打开。 就像华国锋后来讲的,“两个凡是”不是他的创造,汪东兴、吴德也都有类似的说法,“两个凡是”也不是出于他的手笔。但这一思想符合华国锋的思想实质,被华国锋欣然接受,并大力地予以贯彻和执行。这里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华国锋。 华国锋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是党的同龄人。17岁时参加抗日游击队,曾担任过交城县委书记兼武装大队政委。1949年起到湖南工作。1952年,调往湖南湘潭工作,历任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委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做事勤恳,作风朴实,经常到农村蹲点进行调查研究,推动当地的建设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运动中,华国锋都紧跟毛泽东。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华国锋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的经验和调查研究写的文章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文化大革命”期间,华国锋负责修建一条从长沙到韶山的铁路,方便全国的红卫兵去瞻仰毛主席故居。华国锋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毛泽东评价他“讲老实话,是老实人”。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华国锋被毛泽东提名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华国锋当选为中央委员。1971年初,华国锋被调到中央,协助周恩来做好国务院的工作。1973年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华国锋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毛泽东选中华国锋接替周恩来。毛泽东选择华国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华国锋“厚重少文”,是可以信赖的。华国锋也确实表现了对毛泽东的无比忠诚。“你办事,我放心”,这是毛泽东对华国锋的赠言。“按过去方针做”,这也是毛泽东对华国锋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华国锋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迅速提拔到中央高层的,对毛泽东也充满了感情。他是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批判“四人帮”的,他一直强调“四人帮”的路线性质是极右,核心是篡党夺权;在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迟迟不给邓小平平反,不准为天安门事件平反。1976年1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在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邓小平的问题,毛泽东已经有一个4号文件。坚持毛泽东讲过的、指示过的,不会错。1977年3月,陈云、王震在会上提出,应该恢复邓小平的工作,并为天安门事件和其他重大冤假错案平反,但他们的正确意见受到华国锋的压制。同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才正式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由于华国锋等人的影响,这次大会仍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这样,拨乱反正的工作难以从根本上完成。 ……
]
内容简介
[
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90年的光辉历程, 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为基点, 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 从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一部述评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历史的大型学术研究著作。
]
作者简介
[
刘德军,男,1950年生,山东荣成人。齐鲁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省级学科带头人。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著作230余篇(部),其中被转载与评介的有百余篇(部)。参与国家科研课题3项,主持省、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省级精品课程(团队)3门,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代表性的学术论著有《周恩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当代走向》《人类思想解放史论》《五四运动山东潮》《山东通史·当代卷》《山东工业史》等。重要学术兼职有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山东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研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张荣华,曾用笔名曲峡,男,1961年3月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著作200余篇(部),其中被转载与评介的有50篇(部)。参与、主持国家、省部及厅局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代表性的学术论著有《历史审视与现实评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史》《当代中国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时代的中坚——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加强执政党建设》《中国近现代学生运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等。重要学术兼职有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研会副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
目录
**章 中国共产党从“文革”灾难中走出来一、揭批“四人帮”,分清大是大非二、反对“两个凡是”,真理标准大讨论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历史地位四、恢复工作,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五、局部落实政策,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中的正确抉择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决策走“新路”二、排除“左”、右干扰,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中央组织、人事的重大调整,成为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四、反思历史、认识国情,端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五、整顿党风、制定“准则”,突出党的建设问题六、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七、十一届六中全会,党完成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起步中制定现代化建设方略一、中共十二大,党制定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二、邓小平肯定安徽经验,党中央决定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四、改革重点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五、邓小平倡导办特区,党中央决策试办经济特区六、“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起步七、坚持“两手抓”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调整外交、国际战略,“一国两制”方针形成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一、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二、中国国门一步一步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三、平息国内政治风波,党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确立五、抓紧党的建设,改善党的作风六、开展睦邻外交,打破西方“制裁”七、党中央决策治理整顿,治理整顿任务完成,改革进一步深化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如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四、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五、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 (1976~1989)
作者:刘德军,张荣华主编
页数:162页
定价:¥45.0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48828839
PDF电子书大小:11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 (1976~1989)》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