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概论
节选
[
**章 导论
文化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第二节 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
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侧重点上肯定有所不同,尽管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文化人类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内在地规定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1.文化人类学的人文取向
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方式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传统。从大的方面,我们经常讲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或有时我们扩大一点将社会、人文并称而为“人文社会科学”)分别将自然现象(物质世界)和文化现象(精神世界)纳入到了“科学”的研究视野中。文化人类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在这里稍微讨论一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尤其是在“科学主义”居于一种强势地位、拥有几乎毫无限制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②
首先,“科学”的含义并不是自然科学的专有名词。就“科学”概念的希腊传统而言,“科学”主要是指广义而言的“学问”。如在亚利斯多德的学问体系中,除了“理论的学问”外,还包括了“逻辑的学问”、“生产的学问”、“实践的学问”等。而“实践”以下又可细分为“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这些都是与人类的心智活动息息相关的。在德文中,“科学”(Wisen-schaft)一词是源于德文“知识”(wissen)的抽象名词。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一般都用以泛指任何有一定规模的学问。康德明确界说了“科学”的定义:
“任何一门学问,只要能构成为一系统,即一按原则而被组织起来的知识整体,都可称为科学。”③
因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基于不同认知对象而产生的系统的学问。不应该将二者截然地对立起来。
其次,二者在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路径上有显著的区别。举例来讲,自然科学的许多具体的研究可以通过反复实验的方式进行论证。而这种方法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却无法实施。这不是人文科学的“先天不足”,而是由于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使人文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自己的研究。例如,文化人类学属于人文科学,其探究的文化和心智大体上属于能感知却无法精确度量的精神世界。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探索,是不可能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论证的。
与自然科学相比,文化人类学致力于探讨人性(如善恶、美丑等),无论是从其传统的主要论题,还是从其现实的关怀来看,这一学科都更具人文取向。它不是一门冷冰冰的学科,它追求的是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弘扬属于人类的人文精神价值。这种态度贯穿于人类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
2.文化人类学的实证性
实证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特征,并构成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式。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的叙述视角,简洁而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诸多民族志资料,扼要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语言、宗教信仰等等。本书既可作为面向大学本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入门教材,也可供人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
目录
前言**章 导论 **节 何为文化人类学 一、人类学的诞生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地位 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文化 四、理解文化:学习文化人类学的意义 第二节 如何学习文化人类学 一、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二、关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 三、文化人类学课程学习的具体方法第二章 符号、文化与人类社会 **节 人与符号 一、人的符号性 二、符号的功能 三、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公共符号 第二节 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一、文化的差异性及其理解 二、文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 三、文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一 第三节 文化的特性及其结构功能 一、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 文化生成的基础 **节 生境、适应及文化的生成 一、文化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界说 二、生境与文化的生成 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生计方式 一、狩猎与采集 二、园圃农业 三、集约农耕 四、畜牧业第四章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节 田野调查及其历史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二、田野研究方法的确立 三、中国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及过程 一、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二、调查课题的选择及提纲拟定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四、进入田野 五、文化震撼 六、价值中立与田野伦理 第三节 民族志及其反思 一、什么是民族志 二、西方科学主义民族志的确立 三、民族志的反思第五章 语言与文化 **节 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 二、语言的功能 第二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语言与文化结构的关联 第三节 语言濒危与文化多样性危机 一、世界濒危语言现状 二、濒危语的成因及抢救第六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 一、性别与社会性别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性的禁忌 第二节 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一、婚姻 二、家庭 三、亲属称谓 四、继嗣群第七章 族群与族群认同 **节 族群概念 一、西方族群概念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学术界对族群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族群与民族的关系 一、族群与民族的学术论争 二、族群与民族的区别 第三节 族群认同研究现状 一、族群认同的基本特点 二、族群认同的基本理论第八章 宗教与仪式 **节 宗教的含义及类型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 二、超自然存在的类别 三、宗教中介 第二节 仪式与巫术 一、仪式 二、巫术第九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一、濡化——文化传递的方式 二、社会化 三、涵化——文化输入的方式 第二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一、文化中断 二、文化适应第十章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流派 **节 范式与理论流派 一、起源——历时阶段 二、结构——共时阶段 三、意义——互动阶段 第二节 人类学中国化 一、何为“人类学中国化”? 二、中国人类学的实践 三、人类学的中国经验译名对照表
封面
书名:文化人类学概论
作者:蒋立松 主编
页数:158
定价:¥17.0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62139324
PDF电子书大小:9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文化人类学概论》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