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建设

节选

[

nbsp;   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等一系列崭新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反映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
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的把握,也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思维空间。为了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战略思想,中国政治学会连续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
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
论,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
    一、政治学者视野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面对
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
展的战略目标,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
然要求和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推动中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包括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
 整体性建设,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之间协调与和谐状态
的追求。学者们认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展
开:**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总体布局层面认识并
推进社会整体和谐的发展进程,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应当置于中国社
会主义本质高度。第二应当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建设视角,
认识并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即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制
度的保障体系;完善确保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体系;以
健全的制度体系抑制腐败现象,消解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消极影响。
第三应当从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层面认识并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进程,即坚定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信
念,使人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
领域充分体现社会主体的价值,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
念,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和谐社会基本内涵可以从
“社会时态”、“社会状态”和“社会形态”这三个视角进行理性解读:
从时间维度看,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时态”,即它是一种渐进的社
会成长过程,表现为社会始终从不和谐到逐渐和谐的历史进程,也表
明不同历史时期所谓社会和谐的尺度差别;从空间维度看,和谐社会
是一种“社会状态”,它关注的是“时下”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
范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从时空维度的结合上、质量相互关系
上看,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社会形态”,即和谐社会是指人类社会
进步所达到的总体性和谐的一种境界,它应该体现为“应然”与“实
然”的高度统一,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应该将和谐社
会具体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
康社会的和谐社会这四个相互联系的层次,而通常所指的和谐社会
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和谐社会,这是我们所说的构建和谐
社会的现实基础,也就表现为从“社会状态”的和谐逐渐走向“社会
形态”的和谐的客观历史过程。
     有些学者还对“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进行了古今中外的历史
考察,认为社会主义就意味着和谐。早在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者傅立叶就撰写了《全世界和谐》一书,说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与
组织状况。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
办“新和谐公社”(New Harmony),进行和谐社会实验。1842年,德
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把资本主义称
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明确指
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曾
经称赞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后来,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预测未来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人
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的关系。这些表
述成为我们今天解读和谐社会核心内涵的直接理论依据。此外,中
国传统丰富的“和合”理念、宽容精神、仁爱哲学、天人境界以及人性
关怀等思想也成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它既表达了立足
现世、关注民生、调节矛盾、协调利益的积极人世旨趣,又展现了人类
对未来社会样态的道德理性精神的深刻思考。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
思想变迁史的批判继承规律看,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
谐社会建设必然体现自身的诸多特殊性,但是文化的传承肯定是不
可回避的历史性选择。因此全面梳理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对于理解
并架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构体系,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现实
课题。
    有些学者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和
冲突的社会。社会是由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体组成的,而
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组成社会的个体又分化为不同的阶级、阶
层、种族、民族以及各式各样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群体,各种群体之
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暂时控制和
缓解,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除矛盾和冲突。因此,问题的关键在
于,如何有效地将矛盾和冲突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如何*
大限度地缓和甚至化解矛盾和冲突,使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小。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和冲突处于协调的、有序的、均衡的状
态的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一些学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强调指出:当前提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是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存在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
的分配形式,人们之间存在利益的差别,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方面的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承认这些差别,坚持社会主义原
则,不断缓解由这些差别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
    许多与会学者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描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
所谓“和而不同”,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炼出来的,也是符合人
类政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所谓“和谐”是多样化发展基础上的协
调和均衡;“和谐”不仅强调均衡,更承认并保护特色和差异。在当
今中国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要努力找到一
个大家共同相处、和谐发展的状态,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有学
者对此做了更加生动的描述: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超越了人
类所经历过的一切平等;它不是速度主宰下的发展,而是强调发展的
目的,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它超越了我们所经历过的一
切发展,实现了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人类社会与
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等等之间的均衡与协调,这种发展包含着社会
公正。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并把握社会
的发展规律。
    有学者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指
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人们按照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则安定有序地生
活,并且充满活力、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中,“充满活力”是核心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则是保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道德
规则,而“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描绘了这一目标得以
实现后的状态。
     还有学者从如何理解“和谐社会”中的“社会”进行了分析,指出
“社会”从*广义上说就是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社
会是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统一体;从相对狭义上说,“社会”
是与国家相分离的人们自治的活动领域。而从*狭义上说,“社会”
就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体系,这个意义上的“社会”是与经济、
政治、文化相并列又相区别的社会生活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
谐社会”中的“社会”应当从这种角度来理解,否则,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理论就难以解释了。因此,
“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结构各个组成要素之
间的协调。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不同
群体之间的协调(人群关系和谐),前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
础,后者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有学者提出,社会的
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基本的社会制度层面,二是具体的体制
层面,三是运行机制层面(也就是具体的各种规章制度),四是人们
的日常社会交往。当前中国社会,在上述**层面上是和谐的,不和
谐的因素主要存在于后三个层面。
    一些学者指出,应当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
含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可能会有所变
化,并不断深入。“和谐社会”是一个治国的理想,其构建需要经过
一个长期的和动态的过程,因而可以看作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学者们认为,虽然和谐社会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是
一个把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
社会,更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特征就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治、科学与理性、稳定与有序、利
益均衡与共享、社会流动开放与平等、公平与正义、合作与宽容等基
本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的系统和
谐,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既
强调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内部的和谐,又强调阶层之间、利益群体之
间的和谐;既强调微观领域内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和谐,又强调宏观社
会的和谐发展;既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和
谐,又强调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如此,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是
一个包括了人际和谐、利益和谐、组织和谐、制度和谐的完整统一体。
    关于和谐社会核心内涵的阐发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面对的复杂
环境特点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的,政治学者更主要的还是从中国政治
发展的自身规律来思考并诠释和谐社会理念的现实意义。尽管对和
谐社会的理解角度不尽相同,但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和谐社会并不意
味着不允许批判精神的存在,以人为本、宽容友爱不意味着规避矛盾
或冲突,更不能因此而湮灭法律制度的和谐秩序价值。和谐本身就
融蕴了规范与秩序的尺度,是表达公民本着现实需求与未来远景积
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充满公共责任与伦理精神的秩序过程,它将
公正公平的政治伦理与法制规范的制度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
价值正义由过程公正到结果公平的社会整体和谐有序的内在旨趣。
只有对和谐社会进行多维度和深层次的理性省思,才能为中国政治
学理论研究以及中国政治建设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是实现政治和谐,政治建设对于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许多学者都认为,政治源于社
会冲突,政治就是解决社会冲突的机制和过程。正因为如此,有学者
建议,应当将政治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
民主与法治建设。许多学者都认为,民主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另外
五个基本特征得以实现的条件和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人们的利益诉求、生活方式、价
值观念等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健全民主与法治,才能进行有效的治
理和社会整合。因为人民群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意愿、直接
 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政府决策更多地以民意
为基础,日益成为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一个民主参与渠
道通畅、能够吸纳民众意愿的政治体系,更容易增强民众对该体系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执政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所以,实行民主和法
治,是我们今天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古代历史上存在过的
一些社会和谐的“盛世”之间*重要的区别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证。因此,民主和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至少包括如
下基本内容: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和程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完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制度和机制、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
等等。
    许多与会学者强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保护普通民众利益的
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贫富差距、
收人差距过大,弱势群体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在目前贫富
差距加大、较多社会矛盾存在的情况下,需要有充分的民主渠道和良
好的法治氛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稳
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
主在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实现社会稳定、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功能,又要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和谐
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和实现形
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而发
展民主主要还是通过积极稳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要以改革和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进
程;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
在制度上形成保证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完
善党内民主。这些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可或缺的
内容。有学者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

内容简介

[

全体与会代表坚信,只要我们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精神,坚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加强中国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集思广益、万众一心、精诚全作,政治学界必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研究,我们在对所有提交会议的论文筛选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此论文集。

]

目录

前言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核心命题: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和谐的追求《管》《晏》和谐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和谐政治建设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初探和谐社会的政治学解读政治学与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制度伦理价值追寻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谐社会、政治文明与制度建设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文明建设试论民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层民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农村培育公民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论提高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执政能力加强政党制度建设,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反腐败斗争廉政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与健全廉政法制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略论政府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府责任论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建设能力的提升提升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研究——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汲取世界各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试论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和谐文化与政治文明公民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试论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分配正义与社会和谐正确处理利益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际环境的和谐

封面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建设

书名: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郑慧

页数:513

定价:¥33.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9

ISBN:9787010067926

PDF电子书大小:10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