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回应机制研究

节选

[

**章 回应及研究范式
  **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及讨论的情景
“回应”是一个社会科学范畴,它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公民社会发展等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复合词,其本义是指回复、应答与响应的互动过程并隐含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实践)。
  一、“回应”现象产生的社会情景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管理理论变革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民主化进程展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及职能调整,逐渐由传统的政府管理(管制)向治理转变。而治理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催生了“回应”这类互动现象:过程及问题的发生。
(一)治理理论及研究视角
“治理”一词*早出现在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中,即在“1989年世界银行**次提出非洲的‘治理危机,,并提出‘良好治理,的制度框架,。世界银行1992年的年度报告也是以“治理与发展”为题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还发布了一份名为“促进處与式发展和良好治理的项目评估”报告。由此,“治理”概念逐渐发展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及实践过程,并在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行政及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形成了一套评估社会发展和管理优劣的价值标准。
……

]

内容简介

[

本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回应及研究范式;社会回应及范式研究;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回应;政府建设与社会回应研究;社会回应条件研究;社会回应主体研究;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研究;回应制度化与制度化回应研究等。

]

目录

序**章 回应及研究范式**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及讨论的情景一、“回应”现象产生的社会情景 二、中外学界基于治理理论研究“回应”的理路 第二节 回应(response) 一、回应的基本含义二、回应关系的理论分层第三节 回应范式一、回应是一种研究范式二、回应范式的理论适用第四节 回应范式中的政府回应与共同回应一、回应范式中的政府回应二、回应范式中的共同回应第二章 社会回应及范式研究(society response)**节 社会回应的研究界域一、社会回应界说二、社会回应关系的多元属性第二节 从回应向社会回应研究的拓展一、西方学界研究视域的拓展二、国外研究社会回应的启示三、社会回应在我国的发展第三节 社会回应与政府回应的关系一、社会回应与政府回应的关系结构二、对社会回应和政府回应关系结构的分析第四节 社会回应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回应研究对象的分类方法二、社会回应研究对象的分类三、研究社会回应的社会学视界、第三章 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回应**节 我国社会转型的沿革与回应一、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结构变迁与中国回应二、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与回应三、我国社会转型向度及机制转换与社会回应第二节 建设和谐社会与回应一、三个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与回应二、系统的和谐社会与社会回应三、和谐社会的价值维度与社会回应第三节 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回应一、发展社会回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二、发展我国社会回应的思考第四章 政府建设与社会回应研究**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回应一、当代管理理论变革与回应二、政府传统管理模式与回应三、现代政府治理结构与回应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回应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回应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与政府回应三、政府责任与社会回应第三节 我国政府建设与社会回应一、公共政策建设与社会回应二、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回应三、政府社会舆论建设与社会回应四、政府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回应第五章 社会回应条件研究**节 社会回应条件通说一、社会回应的基础条件与可塑条件二、社会回应的制度条件与非制度条件三、社会回应的前提条件与后置条件第二节 政治经济条件与社会回应一、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回应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回应第三节 文化、教育条件与社会回应一、文化建设与社会回应二、教育、终身教育与社会回应三、人文精神与社会回应第四节 科技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与社会回应第六章 社会回应主体研究**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理论界域一、研究社会回应主体的理路二、社会回应主体的基本含义三、回应关系中的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四、社会回应中的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第二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分类一、按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分类二、按照主体与回应客体的关联程度分类三、按照主体对回应关系的影响力度分类第三节 不同回应类型中的回应主体一、政府回应中的回应主体二、社会回应中的回应主体三、共同回应中的回应主体第四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角色扮演一、非营利性组织的角色扮演二、城市社区治理中回应主体的角色扮演第五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机制一、我国社会回应主体的总体发展态势二、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机制第七章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研究**节 组织化与社会回应组织化一、组织化的一般意义二、社会回应的组织化第二节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条件一、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内部自生二、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机制三、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外部建构第三节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现实表达与路径一、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意愿的现实表达二、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路径第八章 回应制度化与制度化回应研究**节 制度及研究范式一、关于“制度”的界说二、“制度”是一种研究范式第二节 我国转型期的制度化一、制度化的一般特征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制度化特征及趋势三、回应制度化与制度化回应第三节 我国转型期再制度化的需求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化需求二、社会关系嬗变与制度化需求三、和谐社会建设与制度化需求第九章 政府回应与社会回应制度化机制研究**节 政府回应制度化一、政府回应制度化与政府角色二、转型期政府回应制度化面临的挑战三、政府回应制度化的机制建设第二节 社会回应制度化一、社会回应制度化的特殊性二、转型期社会回应制度化面临的挑战三、社会回应制度化的机制建设第十章 社会回应机制及机制链研究**节 社会回应机制建设的基础一、社会回应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价值向度二、社会回应机制建设与社会运行第二节 共同治理结构与回应机制一、共同治理结构与政府回应和社会回应二、地方政府建立共同治理结构的意义三、共同治理结构与共同治理机制链第三节 社会回应机制链建设的主要内容一、狭义社会回应机制建设二、社会回应协商机制建设三、社会回应动员机制与控制机制建设四、社会回应合作机制与整合机制建设五、社会回应团结机制建设第十一章 社会回应度研究**节 回应度一、回应与信息的关系二、回应度界说三、回应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研究回应度的视域一、回应度研究的学科拓展二、研究回应度的三个说明第三节 回应度的分析维度一、向度二、广度三、深度四、频度五、弹性度六、稳定度第四节 影响回应度的因素分析一、影响“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政府”的回应度因素分析二、对影响社会组织及公众之间内部回应度的因素分析第五节 提高社会回应度的途径一、增强政府回应性,促进社会回应度的提高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共同治理结构第十二章 社会回应度测评的实证研究一、调查主题的选择与回应类型的确定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三、对助学贷款新旧政策机制下的社会回应度分析四、影响社会回应度的相关外部因素分析五、影响回应主体的相关内部因素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社会回应机制研究

书名:社会回应机制研究

作者:戚攻著

页数:398

定价:¥28.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010076171

PDF电子书大小:15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