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论

节选

[

  《政党论》:  有了要素,政党存在就有了基本条件。把这些要素按照特定的政治目、标和要求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政党。至于怎样组合这些要素,不同的政党会因政党在社会中地位、作用及其对它们的理解的不同,以及对政党期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路。这些思路体现在政党组织发展过程中,就是组织原则。  说到组织原则,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简单明了的词语加以概括。于是,我们便听到了类似“民主制”、“集中制”、“集权制”、“民主集中制”,等等这样一些概念。其实,这些概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经常是含糊不清的。例如,讲到“民主集中制”,我们很自然地认为,它是从列宁以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在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中,我们却经常会读出这样的内容,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全面的,既讲民主,又讲集中,而其他政党则要么只讲民主不讲集中,要么专制而不民主。这种解释,乃井蛙之见,实在缺乏科学态度。又如,讲到“集中制”,我们往往把它和“民主制”相对应。其实,这两个概念分属于不同的角度和范畴。再如,一说“集权制”,我们马上觉得这不是一个好词,甚至把它和“极权”混淆在一起,这又显得很可笑。在英文里面,“集中制”和“集权制”都是“centralism”一个词。“极权”(totalism)则已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概念。  所以,看来,在讨论政党的组织原则之前,很有必要先把概念本身弄清楚。首先,必须弄清楚上述概念的对应关系。“民主制”对应的不是“集中制”或“集权制”,而是不民主,是“专制制”、“专断制”(或“家长制”,这个概念能*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理解),是一个多数做主还是少数做主的问题。“集中制”或“集权制”对应的也不是“民主制”,而是“非集权制”或“分权制”,关注的重点在权力的流向,权力向何处倾斜。其次,既然不存在对应关系,那么,上述概念之间也并不必然矛盾,有时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民主不意味着权力不能集中。或许正相反,人们希望反映民意的授权更有效有力些。分权也不等于民主。如果分权使政党的地方官僚机构强大,可能恰恰削弱了民主。  在这个前提下,再来对政党的组织原则进行分析,就相对清晰一些了。民主,集中,分权,等等现象,在任何政党内部都是同时存在的。一个真正的政党,不可能只讲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因此,判断一个政党的所谓组织原则,不是看它采纳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而是如何处理几者之间的关系。通俗讲来,就是在实施这些原则的同时,对孰主孰次、孰优先孰避让有不同的倾向。所以可以说,政党的组织原则,实质上是当上述各项原则之间发生矛盾、需要作出取舍时,政党所表明的思路和取向。只有立在这一点上,“民主制”、“集权制”、“分权制”的概括才是有意义的。  即使如此,在不同的政治生态和语境下,同一个概念所表达的内涵也仍然可能完全不同。在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分权”在含义上存在很大差别。在一党制和多党制下,“民主”所表达的内容也显然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谈集中和保守党谈集权,恐怕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可见,考察一个政党的组织原则,从概念和文字出发是绝对不可能正确把握的。*好的办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现实进行概括和归纳。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目前各国政党实行的比较成形的组织原则,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非集权制。在一些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国家体制实行非集权制。相应地,政党也把非集权制作为本党的组织原则。人们往往容易把非集权( non-centralization)和分权(decentralization)混淆起来。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权的前提是,中央政府掌握着权力。为了有效使用这些权力,中央把其中一些权力分配给地方。因此,分权本质上是中央赐予地方或上级赐予下级权力的行为。非集权的前提则是,地方的权力直接来自民众,而非来自中央。相反,中央的权力或者和地方一样直接来自民众,或者由地方把一些权力委托给中央来行使。美国和德国都实行非中央集权制。  这种非集权制也成了不少政党遵循的组织原则。例如美国两党,都是典型的按非集权制原则进行组织的政党。两党都有自上而下的全国委员会、州委员会、县(市)委员会、区委员会和选举委员会的等级机构设置,但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没有隶属关系,并无比地方委员会更大的权力。地方委员会的权力来自本地党组织和党员,而不是来自全国委员会。  ……

]

内容简介

[

  《政党论》系统追溯了政党的起源,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特点,提出了关于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政党间比较、借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论证了开展世界政党比较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巨大潜在价值,而且从这一角度出发,初步系统地探讨了政党比较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对深化政党研究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研究,配合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推进对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作者简介

[

  王长江,1956年生,河北海兴县人。中央党校教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兼职北京市委顾问,北京大学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中山大学等客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世界各类政党运行机制的比较和中国共产党建设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把政党比较拓展到党的建设领域,主持开创了我国世界政党比较学科。出版专著、合(编)著5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

目录

序绪论一、研究政党的意义二、政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三、政党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四、政党研究的方法**部分政党本论**章 政党的起源和发展一、政党的起源二、政党的发展三、政党的沿革第二章 政党的本质和功能一、政党的定义二、政党的功能三、当代世界政党的类型第三章 政党的组织结构一、构成政党的要素二、政党的组织原则三、政党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第四章 政党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对于政党的意义二、政党意识形态的类型三、政党意识形态的特性四、政党意识形态的变革第五章 政党的自身建设一、党员招募、党内教育和培训二、政党形象塑造三、政党的党内民主四、政党经费的筹集和管理第二部分政党体制第六章 政党体制及其成因一、政党体制释义二、政党体制的成因三、政党体制简评第七章 政党体制的类型一、关于政党体制分类的各种观点二、萨尔托里的政党体制分类法三、政党体制的类型第八章 西方政党体制一、西方政党体制的形成二、西方政党体制的理论基础三、西方政党体制的几种模式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一、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形成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第三部分政治体制中的政党第十章 政党与国家权力一、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基本关系二、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形成三、政党与公共决策四、政党执政的控制机制第十一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形成二、政党与阶级三、政党与利益集团四、政党与民间组织五、政党与社会整合第十二章 政党与媒体一、政治流通中的政党与媒体二、媒体发展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三、政党与媒体的共处和互动第十三章 国际政治中的政党一、政党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二、各国政党的相互关系三、政党的国际组织第十四章 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一、政党政治面临的新挑战二、政党现代化三、政党的消亡

封面

政党论

书名:政党论

作者:王长江著

页数:295

定价:¥68.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010081359

PDF电子书大小:15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