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国形象

节选

[

《日本的中国形象》内容简介:“无论什么时代,中国对日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审视中日之间两千年的文化交流史,日本的中国形象再现为“作为文化帝国的中国形象。“作为文明之比较对象的中国形象”、“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的三个框架。不仅如此,两国之间乃至东西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决定了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与中国想象,也决定了中国形象的生成与转化。正是在这样的形象建构之下,中国从*初的“作为中国的中国”,经历了近代的“作为亚洲的中国”,走到了现代的“作为世界的中国”。

]

相关资料

[

他在其代表作《国是三论》(1860年)之中指出:“五大洲之内,亚细亚之中国乃面II缶东海之巨邦,文物开发之早,稻麦黍稷,人类生活之无所不足,乃至智巧、技艺、百货、玩好,皆取之不绝,无比丰饶。上自朝廷下至庶民,乃成自尊骄傲之风习,虽准许海外诸国朝贡贸易,往往无所求之意,又不知取他人智识之事,故中国兵力衰弱,诸州饱受凌辱也。”①作为天朝上国的中国,自尊骄傲、不启民智、兵力衰弱,故遭到了鸦片战争,乃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犯。横井小楠进一步指出:中国历史上闲人辈出,制度文物领先世界,因此将周边未开化、野蛮的外国称之为“九夷八蛮”。而今,强大的海外诸国加以报复,反视其为“夷狄”而蔑视之。中国即便保持了独立国家的体面,但是其根本国体完全丧失,不得不说其“大帝国的荣光成为虚幻”。但是,横井小楠并不主张抛弃中国,而是强调中日之间“唇寒齿亡”,日本不可“坐视旁观”,必须采取“天地公共之实理”的开国之政策,积极推行富国强兵以共御外侮。②概而言之,日本之所以出现了“中华意识”,背景:其一是通过西方学问的翻译,将中国学问与西方学问进行对比,从而逐渐转向了西方,而后鸦片战争之中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到日本,转向西方学问这一命题进一步得到了确认。其二则是延续了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观念,并在与西方的对抗意识下开始觉醒的一种主体观念。不过,正如日本学者小岛晋治所指出的,幕府末期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坚持儒学的中国还是抱着一种“敬意与亲切”之感的。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日关系的专著,书中包括了:中国形象与跨文化形象学研究、朝贡关系与华夷秩序、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主体性”的历史与“现代性”的形象、跨文化形象学的本质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作者简介

[

吴光辉 湖北武汉人。2001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日本哲学史博士课程毕业,2005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史博士课程毕业,教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思想史、日本教育史。出版著作有:《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专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汉字》(共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近代之挫折——东亚社会与西方文明的碰撞》(译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

目录

总序前言**章 中国形象与跨文化形象学研究 **节 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 第二节 日本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跨文化形象学的本质第二章 文明帝国与中国形象 **节 朝贡关系与华夷秩序 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内核 第三节 相对化的中国与日本第三章 文明比较与中国形象 **节 文明碰撞与中国形象 第二节 东方化的系谱 第三节 中国研究与中国纪行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科举评价第四章 文化他者与中国形象 **节 中国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二节 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 第三节 他者中国与中国形象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中国形象 第五节 中国的崛起与比较视角第五章 中国形象研究的理论探索 **节 共同他者与中国形象 第二节 “主体性”的历史与“现代性”的形象 第三节 中国形象的自认与自证 第四节 文化张力与形象张力的悖论 第五节 中国的日本形象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日本的中国形象

书名:日本的中国形象

作者:吴光辉

页数:237

定价:¥38.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010086149

PDF电子书大小:11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