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认知.计算与目的性的哲学思考

节选

[

《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认知、计算与目的性的哲学思考》从认知、计算与人工生命的视角探讨计算机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和核心理念。追溯在毕达哥拉斯主义和目的论传统中发展起来的逻辑机器哲学和人工生命哲学的理论渊源。展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计算机革命”或“信息转向”的理论成果。讨论作为传统哲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逻辑机器哲学和人工生命哲学。探讨计算主义纲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心智的可能性以及有关的哲学问题。着眼于哲学、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与自动机理论的结合点,试图在深广的哲学背景下对人机类比、计算仿真与生命模拟的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较为深入的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理念和哲学问题。着重探讨计算主义纲领的功过,重点探讨人工生命中的哲学问题。向读者展示计算机科学哲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指出其可能的出路和大致发展趋势。

]

相关资料

[

插图:事实上,目的论哲学关于生物与机器同样具有目的性的类比催生了计算机科学哲学。与目的论在哲学史上不被重视适成对照,在生物科学、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目的论以及目的性问题的探讨成了中心论题。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系统科学后来发展到复杂性阶段,合起来可以称做复杂性系统科学),对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观念和视角来重新审视原有的哲学和科学的观念。对于计算机科学研究来说,那些新学科所产生的最大震撼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重新解释了被严重曲解了的“浅薄的”目的论和(被斥之为空洞的“同义反复”的)进化论。其结果是系统科学促使生命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工生命哲学争取到了自己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自主地位,并把生命科学的根基建立在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之上。现代生物学家迈尔(E. Mayr)在德尔伯吕克(M. Delbrtick)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中可以提炼出“程序目的性”思想,这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迈尔看来,程序目的性可以界定为按照某种程序和信息密码而运行的动态过程。它包含两大要素:一是由某个程序指导(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eidos,“形式因”或造型原理);二是这类过程取决于由该程序预定的某个目标的存在(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可惜的是,迈尔对系统科学体会最深的方面仅限于信息编码以及控制程序的相关内容。另一位生物学哲学家赫尔(D. Hull)则对系统科学(首先是控制论)有更深的理解。按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 Wiener’)的观点,一切目的性行为都是需要通过负反馈来自动调节的行为。而赫尔在《生物科学哲学》(1974年英文版)中用维纳控制论的基本模式,即自稳态功能模式(空调模式)或目标行为模式(鱼雷模式),对生物自然界合目的性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本书中,我们发挥了赫尔的思想,联系到系统科学其他新分支如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对目的论作了更广泛深人的解释。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Ladwig Von Bertalanffy)也认为,目的性问题正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他批评了近代科学把目的性简单地排除在科学之外的错误做法。他还指出,至少可以用三种理论模型来模拟目的性行为,即等结果性模型、控制论的反馈模型、用于适应行为的模型。

]

本书特色

[

《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认知、计算与目的性的哲学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认知、计算与人工生命的视角探讨计算机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和核心理念。追溯在毕达哥拉斯主义和目的论传统中发展起来的逻辑机器哲学和人工生命哲学的理论渊源。展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计算机革命”或“信息转向”的理论成果。讨论作为传统哲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逻辑机器哲学和人工生命哲学。探讨计算主义纲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心智的可能性以及有关的哲学问题。着眼于哲学、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与自动机理论的结合点,试图在深广的哲学背景下对人机类比、计算仿真与生命模拟的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较为深入的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理念和哲学问题。着重探讨计算主义纲领的功过,重点探讨人工生命中的哲学问题。向读者展示计算机科学哲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指出其可能的出路和大致发展趋势。

]

作者简介

[

任晓明,男,1953年生于四川泸州。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逻辑学”首席专家。主要著作有:《当代归纳逻辑探赜》(1993年)、《进化认识论与进化逻辑》(1998年)、《归纳逻辑百年历程》(2004年);译作有:《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2004年)《计算与认知》(2007年)。另有论文50余篇。桂起权,男,1940年生于浙江宁波。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与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兼任湖北逻辑学会会长、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学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经济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当代数学哲学与逻辑哲学入门》(1991年)、((科学思想的源流》(1994年)、《机遇与冒险的逻辑》(1995年)、《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2002年)、(《生物科学哲学》(2003年),译作有((机器人与人类心智》(1993年)、《科学哲学》(1995年)。另有论文60余篇。

]

目录

前言导言 计算机科学哲学的核心理念**章 目的论的科学一哲学分析 **节 目的论系统的特征和物理模型 一、目的、论系统的特征 二、刻画目的论系统本质的物理模型 第二节 目的论系统的判别与界定 一、功能/结构判据 二、程序/历史判据 第三节 目的论陈述和目的论说明 一、目的论陈述与科学说明的经典模型 二、目的论说明与科学说明的经典模型 三、初步的结论第二章 目的论的历史分析 **节 哲学史上的目的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内在目的论 二、自然神学的目的论 三、康德、黑格尔论目的性 第二节 系统科学的目的观 一、维纳控制论的目的观及自动机思想 二、莫诺的微观控制论与自动机概念 三、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中的目的观 第三节 复杂性科学对目的性概念的影响 一、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对目的性概念的影响 二、复杂性科学其他分支对目的性概念的影响第三章 生物目的性自动机与逻辑机器哲学 **节 生物目的性自动机 一、从“机械机器”到“活的机器” 二、作为计算模型的自动机 三、生物目的性自动机的基本概念 四、生物目的性自动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逻辑机器哲学 一、逻辑机器哲学的历史脉络 二、逻辑机器哲学的主要论题 三、简要的评论 第三节 “人一机器人”论题 一、“人一机器人”论题的本质和主要内容 二、支持“人一机器人”论题的论据 三、简要的评论第四章 人工生命理论源流 **节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一、神经活动与数理逻辑 二、物理假定和定理 三、m-p系统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自再生自动机和细胞自动机 一、图灵与图灵机 二、冯·诺意曼其人其说 三、冯·诺意曼的自再生自动机 四、自然自动机与人工自动机 五、自动机的模型和理论基础 六、复杂性和自再生 七、冯·诺意曼的细胞自动机 第三节 分子自动机 一、分子自动机:从细胞向分子的发展 二、分子自动机的自描述 三、分子自动机的自再生 第四节 生物发育的l-系统……第五章 人工生命理论及其哲学问题第六章 计算机科学的哲学省思参考文献人名英汉对照内容术语英汉对照后记

封面

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认知.计算与目的性的哲学思考

书名: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认知.计算与目的性的哲学思考

作者:任晓明

页数:254

定价:¥35.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010088099

PDF电子书大小:7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