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

节选

[

nbsp;   言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传统的
实验教学仅仅是以验证手段进行的,与现实所要求的素质教育不太相称,更与目前知识
的快节奏更新不相适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唯有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压缩验证
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各院
校目前教学改革的主流。本教材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传统的实验教材因为遵循系统性、全面性原则,无法兼顾和突出实验教学的基本环
节——从具体的标本模型来展开教与学的过程。另外,现代学生由于受现代科技、管理、
教育的量化(或任务化)思维的影响,往往对大纲中的目的要求理解含糊不清,导致学习
过程中具体目的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坦诚地说,相当比例的学生不善
于利用大纲,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实验内容
与方法中,不再全面系统地铺开,而是从具体的标本模型着手,来进行形态结构的观摩
学习。这样,实验教学过程更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意义。在实验小结中,
将具体知识点(含形态结构的诸方面及其意义)完整列出,并按掌握与了解熟悉两个层次
予以量化、分类。这样使目的要求更加明朗化,同时弥补了具体标本和模型不系统、不
全面的缺陷,更方便学生自我检测和教师随机抽查,使实验成绩更加客观。本实验教材
的编写正体现了这种思想。另外,小结中的思考题我们无意概全,仅作为实验后启发学
生的综合创新性思维所用,因此不能作为应试指南。
    我们本着*大限度符合教学实际要求的原则,兼顾系统、器官或局部的整体性与独
立性,共编写了62个实验。**部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共50个,其中1—40为系统
解剖学实验,41。50为局部解剖学实验;第二部分为综合提高性实验,共12个;第三部
分为研究创新性实验。根据学时时数,一次实验可做一至数个实验。不同专业、不同层
次,也可对实验内容作出相应的取舍。
    本实验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本书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
以使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加完善。
    胡振武
    2007年7月

,

  实验十一头颈、躯干肌
【实验目的】
    掌握头肌的组成;掌握面肌的名称、分布特点、作用;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
功能;掌握胸锁乳突肌的起止、作用;了解躯干肌的分布;掌握斜方肌、背阔肌、胸大
肌、前锯肌、肋间肌、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腹前外侧壁肌群的层次;掌握膈肌的
位置、形态结构及运动;了解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掌握斜角肌间隙的构成及通过的
结构;了解腹直肌鞘的概念。
【实验教具】
    1.标本。全身肌肉标本、暴露咀嚼肌群和面肌群的标本、去胸腹脏器保留膈肌结构
的标本。
    2.模型。全身骨骼肌模型,头面、颈部深浅层肌模型。
【实验内容与方法】
    1.暴露咀嚼肌群和面肌群的标本、模型。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观察其名称、分
布、起止点和功能。
    (1)面肌。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各种表情。
    ①颅顶肌。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组成,额腹位于额部皮下,止于眉部皮肤,
枕腹位于枕部皮下,起自枕骨。
    作用: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②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作用:使眼裂闭合,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后面,结合
日常生活体会当肌收缩闭眼时,可同时扩张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向鼻腔。
    ③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有口轮匝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降口角肌等。
    ④鼻肌。为几块扁薄小肌,分布在鼻孔周围,有开大或缩小鼻孔的作用。
    (2)咀嚼肌。均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参加咀嚼运动。
    ①咬肌。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的外面。
    ②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③翼内肌。起自翼窝,止于下颌角的内面。
    ④翼外肌。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咬肌、颞肌、翼内肌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的牙齿互相咬合;两侧翼外肌同时收
缩拉下颌关节盘连同下颌头向前至关节结节的下方,即翼外肌是张口肌。
    2.全身肌肉标本、暴露咀嚼肌群和面肌群的标本、颈部深浅层肌模型。颈肌分为颈
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三组。
    (1)颈浅肌群。    .

,

 ①颈阔肌。为皮肌,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止于口角。拉口角向下,并
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②胸锁乳突肌。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一侧肌收缩使
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2)舌骨上肌。
    ①二腹肌。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后腹起自乳突内侧,两肌腹以中间腱相连,
中间腱借筋膜形成滑车系于舌骨。
    ②下颌舌骨肌。起自下颌骨,止于舌骨。
    ③茎突舌骨肌。起自茎突,止于舌骨。
    ④颏舌骨肌。起自颏棘,止于舌骨。
    舌骨上肌的作用:吞咽时,下颌骨固定,可上提舌骨,并使舌升高,因而能协助推
进食团人咽;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
张口。
    (3)舌骨下肌。位于颈前部,在舌骨下方正中线两旁,位于喉、气管、甲状腺的前
方,每侧有4块肌。各肌均依起止点命名。作用:下降舌骨和喉。
    ①胸骨舌骨肌。在颈部正中线的两侧。
    ②肩胛舌骨肌。在胸骨舌骨肌外侧,分为上腹、下腹和中间腱。
    ③胸骨甲状肌。在胸骨舌骨肌深面。
    ④甲状舌骨肌。在胸骨甲状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盖。
    (4)颈深肌群。分内、外侧两群肌。
    ①外侧群。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各肌均起自于颈椎横突,前、中斜
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l肋之间的间隙称斜角肌间
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上提第1、2肋,
助深吸气。
    ②内侧群。在脊柱颈段的前方,包括头长肌和颈长肌,合称椎前肌。能使头前俯,
颈前屈。
    3.全身肌肉标本、全身骨骼肌模型。观察背肌为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可分为浅、
深两群。浅群主要为阔肌,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深群位于棘突
两侧的脊柱沟内。
    (1)斜方肌。起于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
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它能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
骨;下部的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
当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2)背阔肌。起于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止
于肱骨结节间沟底。它能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并被固定时,可引体
向上。
    (3)肩胛提肌。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能上提肩胛骨。
    (4)菱形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能使肩
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

 (5)夹肌。起自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棘突和上部胸椎,止于颞骨乳突和第1—3颈
椎横突。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6)竖脊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
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达颞骨乳突,能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4.全身肌肉标本、全身骨骼肌模型。观察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1)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外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
    ①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止于肱骨大结节嵴。能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上肢固定则可上提躯干,并可提肋助吸气。
    ②胸小肌。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
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③前锯肌。以肌齿起自上8或9个肋,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它能拉肩胛骨向
前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深
吸气。
    (2)胸固有肌。参与构成胸壁。
    ①肋间外肌。起于上一肋骨下缘,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能提肋助吸气。
    ②肋间内肌。起自下位肋骨上缘,止于上一位肋骨下缘,前部肌束达胸骨外侧缘,
后部肌束到肋角,向后为肋间内膜代替,能降肋助呼气。
    ③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内肌的深层,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5.去胸腹脏器保留膈肌的标本。观察膈肌的形态、三个裂孔及其通行结构。
    位于胸腹腔之间,向上膨隆呈穹窿形,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分为三部分:胸骨
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于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于上2或3个
腰椎。各部肌束止于中央的中心腱。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
积扩大,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至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助呼气。膈与腹肌
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
    膈上有三个裂孔: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第10胸椎
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裂孔(下腔静脉通过)。
    6.全身肌肉标本、全身骨骼肌模型。观察腹肌可分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保护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内压。腹肌收缩时,
可增加腹压以助排便、分娩、咳嗽等功能,并可降肋助呼气,同时能使脊柱前屈、侧屈
与旋转。
    ①腹外斜肌。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后部肌束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
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到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
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
的内侧端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腔隙韧带向外
侧延续附着于耻骨梳上称为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腹外斜肌腱膜还在耻骨结节的外
上方形成三角形裂隙,为腹股沟管浅环。
    ②腹内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或1/3,后部止于下位
3个肋骨,大部分变成腱膜,止于白线。形成的结构有腹直肌鞘、腹股沟镰、提睾肌。

]

本书特色

[

本书为人体解剖学实验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第二部分为综合提高性实验,第三部分为研究创新性实验。
本书可用于高等医药学校基础、预防、临床、护理、影像、口腔、五官、康复等专业本专科实验课教学。由于各专业的要求、学时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项目。

]

目录

**部分 基础验证性实验实验一 骨学总论实验二 分离颅骨实验三 颅的整体观实验四 上肢骨实验五 下肢骨实验六 关节总论实验七 中轴骨连接实验八 上肢骨的连接实验九 下肢骨的连接实验十 肌学总论………第二部分 综合提高性实验实验一 骨盆测量实验二 上肢肌手法肌力检查……第三部分 研究创新性实验

封面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

书名: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

作者:胡振武

页数:201 页

定价:¥2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18

ISBN:9787030199522

PDF电子书大小:8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