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

节选

[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  城市小说创作的自觉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为城市文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中国乡镇向城市的过渡,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文学也随之勃兴,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看,80年代前半期进入了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兴盛期,以城市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力作迭出,作家在对城市进行多层次的审美观照时,也在不断地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样式。在这一进程中,作家们打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层面来反映城市问题的创作套路,形成自觉或不自觉的城市意识,城市小说的审美取向也逐渐集中到城市人的生存状态,描绘市井的风貌人情上,以此展开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城市文化生态和心态的当代性思考。如邓友梅的《那五》,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九号》《找乐》,苏叔阳的《傻二舅》《夕照街》,陆文夫的《美食家》《小贩世家》,王安忆的《流逝》及稍后的《长恨歌》等。越到晚近,越体现出作家表现城市的自觉性,城市意识也由逐渐清晰到凸显,不仅能感受到不同一般的现代城市意识的散发,如徐星的《城市的故事》、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刘毅然的《摇滚青年》等,而且久被忽视的城市市民文化群落开始受到作家的普遍重视,审美触角深入到当代文学少有涉猎韵底层市民群落,如方方的《七户人的小巷》《风景》《落日》等。这种不断强化的城市意识,使城市小说创作逐渐形成了审美风格不同的作家群,也使城市小说的发展愈有其具体目标和追求,城市小说的总体形象开始在本时期文学中凸显出来。  对本时期的城市小说,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角度加以审视。  从纵向角度来看,进入作家创作视野的城市,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市井古镇到水陆商埠,从历史名城到现代都市,本身经历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断扩大发展的递进过程,这既是一个城市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过程,保留着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历史沿袭性的城市生活传统和习俗,以及与此相协调的文化氛围。在城市进化过程中体现出的多种文化形态,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的作家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空间,由此形成他们处理城市题材和主题的不同类型,并从创作的整体走向上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记下了宏阔历史背景下世情民俗的流变。如邓友梅的《烟壶》和冯骥才的《阴阳八卦》等市井小说起笔于清末;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在辛亥革命以降的几十年的城市背景中,以文学的想象追溯和复原着历史名城南京的生活图景;王安忆的《长恨歌》则刻画了穿越新旧社会的弄堂市民典型,显露出上海市民文化的特殊品位;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和陈建功的“谈天说地”系列主要将文学视角集中在现实社会中的市民阶层生存状态;方方的《风景》《落日》等对80年代底层市民的生存困厄和被扭曲的人格心理有着深刻的体察和把握;张欣的《掘金年代》等对90年代充分物质化了的城市及城市人作了细致的描述。而在日趋现代化的都市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则展示了当下都市*开放、*追求物欲满足的一族,他们之中既有王朔小说中的“顽主”一族,也有池莉笔下的“都市新偶像”系列,更年轻的作家还推出了都市里的“新人类”“新新人类”。可以说新时期的城市小说书写了中国城和城中人的百年史。  从横向的角度去观照城市小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国幅员辽阔,城市类型也多种多样,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文化型与经济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自然形成了城市间不同的文化个性和文化氛围。城市文化个性中,既有方言形式与地域风物、民俗习惯的区别,也有在当代各种经济文化力量冲击下产生的新的城市文化特点。特定的城市环境影响和塑造着城市人的文化心态和精神气质,形成了体现共性特征的市民文化形态,这就构成了地域文化格局中的城市文学类型,对城市小说创作的不同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北京作家邓友梅、陈建功等的京味小说,天津作家冯骥才、林希等的津味小说,苏州作家陆文夫、范小青等的苏味小说,上海作家王安忆、程乃姗等承继的海派小说.武汉作家方方、池莉等代表的汉味小说等。城市的变化也影响着城市小说的变化,建构着城市小说的新格局。弥散着开放和商业气息的深圳、广州的城市小说*先表现出与内陆城市不同的新的城市文化特点,反映出沿海地区开放后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变化,以及市民阶层呈现出的工商型‘文化心态,突出了金钱、竞争及市场和消费意识,人们的文化观念中也引进了外来的新的内容,因而’‘新都市小说“的理念也*早由深圳提出。北京在城市的类型上既是传统文化型的,又是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处在开放的前沿,同时又拥有年深月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因而城市小说的一些特异类型也*早出现在这里。80年代中期,北京曾出现过一批较为前卫的摹写现代西方城市文学的小说,这类小说关注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境遇,抒写现代人身陷都市困境所产生的孤独、焦灼和异化感,表达一种无所适从、无以名状的都市心理和情绪,以及对传统的生存意识和既定秩序的反叛,如徐星、刘索拉等的小说以及后来徐坤的作品;而90年代中期,邱华栋的《手上的星光》等小说则以体现出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都市情景作为现代的审美对象,描写了现代化的北京*物质化的一面,在飞速耸起的高楼大厦、立交桥、星级酒店的背景下,以外来人和都市人的双重敏感触摸着北京的”都市心“,用都市化的语言和节奏讲述着新一代城市人的欲望和游戏人生的故事。  ……

]

内容简介

[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后又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全书分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的文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文学,21世纪初期的文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四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以文学的现代转型为中心线索,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剖析,再现了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与同类教材相比,其特点是,把作品放在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的实绩和对当代有代表性作家与作品的评介,反映了文学史应当是文学创作所构成的历史的理念。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吸收了该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在框架结构、层次区分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师生和社会读者阅读。

]

目录

第1编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一、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1.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2.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3.革命现实主义的独尊和变异4.文艺政策的调整5.“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二、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理论论争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三、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1.农村题材小说的兴盛与演进2.赵树理的小说3.李準、王汶石的短篇小说4.柳青的《创业史》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6.浩然等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小说四、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小说1.工业题材小说的兴起2.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3.工人作家的小说五、“干预生活”的小说1.“干预生活”的提出与影响2.正视现实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3.描写爱情婚姻生活揭示情感世界的作品六、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2.孙犁的小说3.茹志鹃、刘真的小说4.王愿坚、峻青的小说七、长篇小说的丰收1.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2.梁斌的《红旗谱》3.杨沫的《青春之歌》4.欧阳山的《三家巷》5.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6.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八、新生活的颂歌1.50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2.臧克家、田间、阮章竞的诗作3.青年诗人的诗作4.少数民族诗人的诗作九、政治抒情诗的盛行1.政治抒情诗的勃兴2.郭小川的诗3.贺敬之的诗十、叙事诗的发展1.叙事诗的涌现2.李季的叙事诗3.闻捷的叙事诗4.《阿诗玛》、《嘎达梅林》等叙事诗的创作与整理十一、通讯特写和人物传记1.反映时代精神的通讯特写2.魏巍等的通讯报告3.革命回忆录和人物传记十二、抒情散文及杂文1.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2.杨朔的散文3.刘白羽、秦牧的散文4.吴伯箫等的散文5.杂文的兴衰和邓拓等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十三、历史剧和现代生活剧1.话剧创作的起伏2.老舍的剧作3.田汉、曹禺、郭沫若的历史剧4.胡可、陈其通、沈西蒙的剧作第2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一、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思潮1.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2.文学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的发展3.文学思潮的多重变奏二、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理论论争1.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2.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3.文学批评方法问题4.文学的本体论问题5.人文精神问题三、伤痕小说1.“伤痕小说”及其论争2.刘心武的小说3.宗璞、从维熙的小说四、反思小说1.反思小说的产生和艺术视野2.王蒙的小说3.张贤亮的小说五、改革小说1.“改革文学”的思想艺术特色2.蒋子龙的小说3.高晓声的小说4.张一弓、路遥的小说六、城市小说1.城市小说的突起2.冯骥才、邓友梅的小说3.陆文夫、陈建功的小说七、乡土小说1.乡土小说的新进展2.汪曾祺的小说3.陈忠实、张炜的小说八、历史小说1.历史小说的再度活跃2.姚雪垠的历史小说3.凌力、刘斯奋的历史小说4.唐浩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九、军旅作家和军旅小说1.军旅作家群的勃兴和军旅小说的发展2.徐怀中、李存葆的小说3.朱苏进、周大新、阎连科的小说十、知青作家和知青小说1.知青作家群的形成和知青小说的产生2.张承志的小说3.梁晓声、史铁生的小说十一、“文化寻根”小说1.“文化寻根”的提出和寻根小说的涌动2.阿城、韩少功的小说3.贾平凹的小说十二、“先锋”作家和“先锋”小说1.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先锋”小说的艺术变革2.莫言、残雪的小说3.马原、余华、格非的小说十三、女性作家和女性小说1.女性作家群的突起和女性小说的演变2.张洁、谌容的小说3.王安忆、铁凝的小说4.张辛欣、刘索拉的小说5.林白、陈染的小说十四、新写实小说1.新写实小说的缘起2.刘恒、刘震云的小说3.方方、池莉的小说4.叶兆言、苏童的小说十五、少数民族小说1.少数民族小说发展轨迹2.孙健忠、乌热尔图的小说3.益希单增、扎西达娃、阿来等的小说4.霍达、陆地、柯尤慕·图尔迪的小说十六、“归来诗人”的诗1.“归来诗人”诗作的特点2.艾青的诗3.曾卓、绿原、牛汉的诗4.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的诗十七、现实主义诗歌1.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概貌2.张志民、李瑛的诗3.雷抒雁、张学梦、骆耕野、叶延滨的诗十八、朦胧诗及其他1.朦胧诗和80年代以来的诗歌变革2.舒婷、顾城等的朦胧诗3.海子、西川、王家新等的后朦胧诗4.昌耀、杨牧、周涛等的新边塞诗和军旅诗5.韩东、于坚等的第三代诗歌6.伊蕾、翟永明等的女性诗歌十九、散文的新变1.走向多样化的散文创作2.巴金的散文3.杨绛、孙犁、萧乾的忆旧散文4.余秋雨、张中行等的学者散文5.王英琦、李佩芝、唐敏的女性散文二十、报告文学的跃动1.全方位发展的报告文学2.徐迟、黄宗英的报告文学3.陈祖芬、理由的报告文学4.钱钢、李延国的报告文学5.何建明、赵瑜的报告文学二十一、话剧的振兴1.话剧艺术的复兴与探索2.苏叔阳、李龙云的剧作3.沙叶新、马中骏等的剧作第3编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一、台湾当代文学思潮1.台湾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和50年代文学思潮2.60年代文学思潮3.70年代文学思潮4.80年代以后的文学思潮二、台湾小说1.台湾小说发展的基本轮廓2.白先勇的小说3.陈映真的小说4.聂华苓、於梨华的小说5.黄春明、王拓、王文兴的小说6.林海音、陈若曦、欧阳子的小说7.高阳、古龙的小说8.黄凡、张大春的小说三、台湾诗歌1.台湾诗歌发展概况2.余光中的诗3.洛夫的诗4.纪弦、郑愁予、痖弦的诗四、台湾散文1.台湾散文的承续和发展2.梁实秋的散文3.张秀亚的散文五、台湾戏剧1.台湾剧作发展概况2.姚一苇的剧作六、香港文学概况和文学思潮1.香港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绿背文化”思潮2.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3.现代主义文学的勃起4.通俗文学的新特点5.本土文学的发展七、香港代表性作家作品1.刘以鬯的小说2.金庸的小说3.徐讦的小说4.侣伦、舒巷城的小说5.西西、梁锡华的小说6.陶然、东瑞的小说7.黄碧云、董启章、钟晓阳的小说八、澳门文学1.澳门文学发展总体风貌2.澳门当代文学创作概况3.陶里、苇鸣、淘空了的诗4.李鹏翥、林中英、凌棱的散文5.鲁茂、周桐、寂然的小说后记

封面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

书名:中国当代文学史(第2版)

作者:王庆生

页数:457

定价:¥54.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040443745

PDF电子书大小:10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