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飞戏剧随笔

节选

[

  我非常感谢导演宁瀛,她根据陈建功的小说拍摄了电影《找乐》,为北京的票房留下宝贵的记录。这么多年来,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一遍《找乐》,每次都如同是看一部纪录片似的。《找乐》里的票房,拍摄地点是在交道口,我却觉得其原型更接近北新桥的“草园职工业余京剧队”。“草园职工业余京剧队”是1979年出现较早的票房组织,其址在距北新桥十字路口不远的一个简陋的街道小礼堂里。礼堂内灯光昏暗,地面上连洋灰都没有抹过,座椅也破损不堪。然而每逢周日,全北京的有名的票友都汇聚于此,能挤到台上唱一段的固然倍觉有面儿,坐在台下的也并不觉得冤,观众席里既有如袁世海、叶盛长、赵荣琛、孝玉茹这样的梨园耆宿,更有曹禺、胡絮青、吴祖光、吴晓铃、端木蕻良、刘厚生等文化名流,台上台下都熠熠生光。前些日子我在微信里看到正乙祠举办纪念奚派艺术家孟筱伯诞辰95周年演唱会,不由得怀念起这位老人。我与孟筱伯先生就是在草园相识,他似乎还参与些票房的组织工作。每次草园活动,他总是悠闲地拿着烟卷,场里场外地转悠。我刚学会抽烟,还没有养成出门带烟的习惯,想抽烟了就跑去找他要。  叶盛长先生也*重视草园的活动,他的大徒弟陶荣生和我要轮流陪他去。该我当班的时候,老先生早早就衣帽齐整地穿戴好,端坐在和平里的家中等我。我们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到北新桥,然后走到草园礼堂。每次刚出家门,老先生就开始给我说戏。其实我们两个人都知道,我根本不是唱戏的材料,但他还是要说,一说就是一路,说到节骨眼儿时,还要停下脚步比划上几下。前前后后,他给我说的戏,总有三十出以上。后来我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移居日本,东京大学邀请我去授课,条件是要开别的老师没开过的课。我就仗着叶盛老所教的这些出戏,在东京大学讲授起中国京剧艺术,以后又荣幸地成为东京大学**位由外国人担任的特任教授;归根结底,是叶盛长先生以其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我因此而时常开玩笑说,我是坐科于“马路富连成”。  我现在也时常会感到惭愧。叶盛长先生那一批老先生,他们并不满足于个人的劫后“重生”,更期待于他们所深爱的京昆艺术的“重生”。为此他们可以不计代价,不惜力气,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比较而言,今日的物质条件实在是过于优越了,但我们对于传统戏剧的贡献则远不能与那一代老先生相比。  在老先生们的奔走呼吁与民间高涨的热情鼓舞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政府的态度也有所转变。1985年1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出面成立了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发起人主要是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筠、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李天绶和剧作家钟鸿,他们三人分任协会的会长、常务副会长和副会长兼秘书长。他们巧妙地以“抢救”和“振兴”作为理由,避开争论,支持恢复京昆传统剧目演出。京昆协会在北京饭店举行成立大会当日,谁都没料到的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到场祝贺并讲话,后来,仲勋同志的夫人齐心还接受聘请担任了协会的顾问。李天绶同志是一直视我为自家子弟的,他用他那四川普通话慢悠悠地拉长声调对我说:“中央有这个态度就好办了。”只可惜我过于年轻,当时并不能懂得他的话的含义。很快,京昆协会从市里拿到一部分资金,用于为老先生演出录像。如今流传下来的如有新艳秋参加的《锁麟囊》等宝贵资料,就是由京昆协会录制的。对于促进北京传统戏剧的复兴,京昆协会是立过功的。  叶盛长先生为我说戏,也可以说是为说而说,他亦不去过多考虑我以后做什么。天绶同志对我的培养,则是明确希望我能从事京剧昆剧的振兴工作;他几乎是手把手教我怎样策划组织活动的,还把我带到政协见习,让我有机会多次参加市政协活动,多见世面,多认识人。  ……

]

本书特色

[

  靳飞刚从贵阳回京,尚面带倦容,见面落座后,随即递过一叠书稿,说道:“这个仍望老兄赐序。”我接过一看,书名是《靳飞戏剧随笔》,浏览一下目录,内容也颇熟悉,收录的大部分是近几年来发表的有关戏剧的重头文章。“仍望”的意思是,2016年靳飞出版梅兰芳研究的力作《梅氏醉酒宝笈》时,我曾不揣谫陋,作序文一篇。此次又蒙抬爱,虽愧下笔无文,因思此书真实反映了学会几年来的学术成就,也就义不容辞,勉而为之了。不敢称序,聊且算作有感而发吧。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成立于2013年年底,于今已走过了将近六年的时光。作为创始会员,几年来亲历了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的发展历程,在阅读《靳飞戏剧随笔》的同时,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从名称上毫无吸引力甚至比较边缘化的民间社团组织在一没固定经费拨款、二没权力背景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与同类型社团的昙花一现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靳飞刚从贵阳回京,尚面带倦容,见面落座后,随即递过一叠书稿,说道:“这个仍望老兄赐序。”我接过一看,书名是《靳飞戏剧随笔》,浏览一下目录,内容也颇熟悉,收录的大部分是近几年来发表的有关戏剧的重头文章。“仍望”的意思是,2016年靳飞出版梅兰芳研究的力作《梅氏醉酒宝笈》时,我曾不揣谫陋,作序文一篇。此次又蒙抬爱,虽愧下笔无文,因思此书真实反映了学会几年来的学术成就,也就义不容辞,勉而为之了。不敢称序,聊且算作有感而发吧。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成立于2013年年底,于今已走过了将近六年的时光。作为创始会员,几年来亲历了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的发展历程,在阅读《靳飞戏剧随笔》的同时,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从名称上毫无吸引力甚至比较边缘化的民间社团组织在一没固定经费拨款、二没权力背景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与同类型社团的昙花一现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目前已发展微信受众达数千人,注册会员近300人。几年来出版了《梅氏醉酒宝笈》《中国京剧经典剧目汇编》《梅葆玖纪念文集》《梅葆玖画册》等著作达400余万字,组织活动参加总人数近万人。特别是去年,受北京京剧院委托,为北京京剧院的“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进行评选,以其专业性和公正性赢得了业内赞誉;接受文化部立项任务,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举办了“丝绸之路”音乐融合与创新国际研讨会,有来自九个国家的30位专家学者参加,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和嘉奖。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现在不仅是联系学者、演员、戏迷观众,研究与传播戏曲文化的平台,也成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在社会上、业界和学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戏剧随笔集。书中对戏曲名家的回忆, 对戏曲创作与研究无不体现着作者对戏剧的热爱, 对人的关怀, 当然其中也有他对戏剧与当下社会关系的独特思考。内容包括: 关于京剧与儒教之随想 ;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京昆活动摭忆等。

]

作者简介

[

靳飞,现任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等。著有《风月无边》《樱雪盛世》《煮酒烧红叶》《北京记忆》《茶禅一味》《张中行往事》《日本意象》《中国学者看日本》。

]

目录

序一 樊国宾序二 陈飞关于京剧与儒教之随想传统型文化与创新型文化——在第三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论坛中国传统文化分论坛上的演讲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京昆活动摭忆京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上演与《逼上梁山》的复排-李元春、李韵秋合传之二章民国史躲不开梅兰芳《贵妃醉酒》:一出旧戏的变革历程民国京剧新传统成功的典范——谈杨小楼、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把上海搬到北京的梅兰芳梅兰芳与日本歌舞伎梅兰芳:民国外交的典范——在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梨园旧艺妙通神——怀念刘曾复先生你们属于我的城市让我们重新回到信仰与热爱梅氏的新京剧与新文化京剧音配像是中国的文化大事——在全国政协京剧音配像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国京剧艺术——在东京人学教养学部设立5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梅葆玖是当代“伶界大王”,是中国表演艺术出现在当代的高峰——在“梅葆玖的京剧贡献”高峰论坛上的发占谭鑫培是中国京剧艺术“新文化”探索的肇始者——在“一代宗师——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我们的城市里始终没有中断过昆剧的声音——在北方昆曲剧院建院60周年纪念论坛上的发言中华戏曲如何走出去?——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上的发言不同的乐器,共同的乐章——在“丝绸之路”音乐融合与创新研讨会上的演讲种花十载,看花一日——中日版昆剧《牡丹亭》制作缘起苏州半月日记中日版昆剧《牡丹亭》东京公演工作日记中日版昆剧《牡丹亭》香港公演工作日记悲悼能乐师关根祥人先生坚守古典,并等待下一轮天才艺术家的诞生——与《知日》记者谈中日传统文化交流长希一往升平世,物我同春共万旬——北京文化的传奇张伯驹从张伯驹事迹略谈现代金融与文化旧戏剧新中国中国昆剧的赵氏孤儿:纪念“昆曲大王”韩世昌先生诞辰120周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演讲梅兰芳时代与时代中的梅兰芳——新星出版社版《舞台生活四十年》导读(一)从初出茅庐的黄裳谈起(二)柯灵与徐铸成揭破谜底(三)梅兰芳的新社会新形象(四)主要记录者许姬传(五)另外两位记录者(六)没有署名的记录者(七)留在台湾的记录(八)“梅党”中的流派(九)梅氏的京剧新传统

封面

靳飞戏剧随笔

书名:靳飞戏剧随笔

作者:靳飞著

页数:17,385页

定价:¥98.0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01

ISBN:9787104049067

PDF电子书大小:13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