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本书特色

[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郭沫若、田汉、曹禺、老舍等现代剧作家建国后历史剧创作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十七年历史剧这一创作整体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却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给予充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且在总体评价上以批判和否定性的居多,认为它数量不多,佳作太少,以歌颂为主,缺少思想深度,艺术质量低,等等。其实,就我目前已收集的25部作品来说,数量还是较为可观的,并且我发现主要是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创作的主体,大部分作品创作并发表于1958—1962年之间,从而形成了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话语现象。所以,我以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整体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剧文本为中心,从话语形态的角度进行考察,认为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而构成了17年中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兴盛于1958—1962年间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现代剧作家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总体上是一种对人民讲述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合法性的民族寓言

]

内容简介

[

      十七年历史剧的兴盛出现在1958—1962年之间,且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其中的主体,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而构成了十七年中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兴盛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现代剧作家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总体上是一种对人民讲述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合法性的民族寓言,在”历史”中寄寓歌颂和证明的主题。也有许多史剧潜隐着史剧家一种在历史中重建启蒙话语的愿望,如借历史”干预生活”,关注与呼唤”人”与”自我”,揭露与反思国民性弱点等内容。

]

作者简介

[

温潘亚(1964.9~ ),男,汉族,江苏省响水县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泰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至1986年在中国社科院研究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2至200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2006至2009年在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

封面

象征性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书名:象征性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作者:温潘亚

页数:383

定价:¥48.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8052056

PDF电子书大小:7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