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以科技促进稻麦产业跨越发展

节选

[

十七大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
署。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
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
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由农业部门实施农业科
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快速实
现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而达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
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在2 0世纪9 0年代末组织实施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
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保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和提高农
产品总量供给为目标。由农业部门直接管理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
项目,使农业科技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计划体系,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解
决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普及薄弱的问题。
    从1999年到2006年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设立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已
连续立项实施了48个水稻和小麦项目,投入资金14 937.76万元,共熟化核
心技术74项,集成配套技术187项,形成技术规程和标准160项,累计推广
应用1.8 062.21万亩,形成和提升品牌416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百亿元以
上。这些水稻和小麦项目,以优良品种试验示范为先导,集成配套先进栽培
技术,集聚研发领域优秀人才和先进成果,完善了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加速
了示范区水稻和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改变了品种多、乱、杂的现象,探索
建立了“研究单位+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加工企业”的开发模式,还形成
了育、繁、推一体化,科、工、贸一条龙的优质稻麦产业发展链,整体提升
了我国稻麦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在试验区基本上达到了“实施一个项目、
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
民”的目标,对水稻和小麦产业化生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减少小麦进
口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落实和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
农业发展重大决策之机,我们将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水稻和小麦项目中突出的
典型经验汇编成册,通过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水稻和小麦项目的成效分析,
总结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在强化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加强农业生产性试验与示
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实现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方面的经
验,探讨出一条农业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以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推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书由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编写,并得到了农业部财务司、财政部农业司
和安徽、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福建、江苏、江西、辽宁、内
蒙古、山东、陕西、四川、新疆、云南等省市相关机构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
的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  者
    2007年12月

,

东北平原优势区
  北方优质粳稻沈农604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陈温福
    一、项目实施区的科技需求
    东北地区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粳稻生产,东北水稻历来以高产优质著称于世。东北稻区
水稻种植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产量潜力高、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近年
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稻米市场对东北大米的
需求日益增长,致使东北大米的市场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千方百计地发
展东北水稻生产,提高东北粳稻的总产量,对于确保我国人民“口粮”安全具有重要的
意义。
    目前,限制东北水稻生产发展和总产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低温冷害
频繁,稻瘟病危害严重,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通过选育优质、广适、高抗的品种,组装
集成与之相适应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是实现东北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二、项目的针对性和重要性
    本项目直接针对限制北方水稻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科技需求,开展育种成果与配套
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项目的核心技术是沈阳农业大学“十五”期间育成的高产优
质粳稻新品种沈农604。该品种于2004年通过辽宁省审定,并申报了国家农作物新品种。
配套技术为近年在北方稻区广泛应用的无纺布覆盖钵盘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浅湿干间
歇节水灌溉技术、三段五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项目拟通过对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的组
装集成,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品种高产优质潜力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并在辽宁稻作区大面
积示范推广。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初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成果与生产技术相脱节
的问题,加速育种成果的进一步熟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新品种推广的跨越式发展。
    三、项目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项目以优质粳稻新品种沈农604为核心,组装集成与之相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并
在辽宁稻作区示范推广。经过两年的努力,初步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组装集成了以无纺布覆盖钵盘旱育稀植、浅湿干间歇节水灌溉、三段五次测土
配方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高产优质模式化生产技术体系,并在辽宁稻作区大面积示范
推广。
    (2)初步建立了“产一学一研”、“育一繁一推”一体化的优质水稻产业化链式开发模
式,从整体上提高了辽宁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3)项目实施期间,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达30多万亩,单产比项目
实施前三年当地平均稻谷产量增加8.5%以上,总增产优质稻谷1 600多万千克。按国家
公布的粳稻*低保护价1.5元/千克计算,新增经济效益2 400多万元。优质稻谷价格一
般比当地其他品种高O.2/千克,每亩增收120元,30万亩总增收3 600多万元。项目实
施区稻农两年合计增收节支6 000多万元。
    (4)沈农604申报国家农作物新品种,2006年正式获得批准。通过项目的实施,基
本上达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
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四、项目实施期内产生的效果
    1.项目实施前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情况
    (1)项目实施前,项目区水稻品种长期处于多、乱、杂的状态,栽培技术水平更是参
差不齐。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已基本上解决了项目区水稻品种多、乱、杂的问题,项目区
稻农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项目实施前,项目区无纺布覆盖钵盘旱育稀植、浅湿干间歇节水灌溉、三段五
次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不到30%,项目实施后的普及率达到90%
以上。
    (3)项目实施前三年项目区水稻平均产量为531千克,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水稻平均产
量580千克,平均单产比实施前增加了8.5%以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本项目所提出的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的熟化进程
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了项目区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项目区水稻生产的跨越式
发展。
    2.项目实施期内,所形成配套技术体系的示范推广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
益和社会效益
    按照合同规定,项目实施期间计划在4个实施地区布置8个百亩高产优质高效示范
片,示范面积2 200亩。实际完成了10个百亩高产优质高效示范片,示范面积3 000亩;
合同计划培训人员4 800人次,实际培训人员4 900多人次;计划发放培训教材及相关技
术资料12 000份,实际发放12 000份以上。
    2005年辐射推广面积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00千克,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9%以
上,百亩连片抽查验收*高单产达721千克。2006年推广面积2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
580千克以上,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8.5%,百亩连片抽查验收*高单产达755千克。由
于沈农604稻米品质达到了国标一级优质粳米标准,每千克稻谷价格比其他品种高出O.2
元以上,仅此一项,每亩就增收120元,加上增产增收和无纺布育苗节本增效部分,每亩
至少节本增效200元以上,总增收节支6 000多万元。
    项目初步实现了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要求节省生产成本2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
高10个百分点,稻农收入增加30%以上的目标。
    3.与企业结合,创建或提升的产品品牌,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企业产生效益
    按照“技术一产品一产业”的链式开发模式,在主管部门辽宁省农经委组织协调下,
承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将核心技术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沈农604合作开发权转让给了合作
企业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和沈阳千重浪稻业有限公司。公司以订单农业的方式进行种子
和稻米开发,目前已形成了“东亚富禾牌稻种”、“千重浪牌稻种”、“富友牌水晶米”和
“千重浪牌水晶米”等名牌产品,初步实现了“创立一个知名品牌,致富一方农民”的
目标。项目实施两年来,共开发沈农604一级良种250多万千克,优质稻米120余万千
克。企业创直接经济效益600余万元,实现了科研单位、企业、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利双赢。
    4.项目实施在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满足科技需求方面实际发挥的作用和效果
    (1)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组装集成了以无纺布覆盖钵盘旱育稀植、浅湿干间歇节水
灌溉、三段五次测土配方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高产优质模式化生产技术体系,并在辽宁稻
作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2)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初步建立了“产一学一研”、“育一繁一推”一体化的优质水
稻产业化链式开发模式,从整体上提高了辽宁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本项目的实施在解决项目区水稻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满足稻农的科技需求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两年来,项目实施区的水稻单产提高
了8.5%以上,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项目提出的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大
大减少了肥料用量,节约了水资源,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五、项目实施结束后的技术扩散和预期效果
    1.项目验收结束后,对项目形成的配套技术体系进行扩大示范推广所开展的工作。
推广规模。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情况
    按合同规定,本项目计划结束期为2007年8月。项目结束后,拟配合“国家农业科
技入户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进一步加大
项目所提出的优质稻新品种与优质粳稻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力争在未来三
年内,新品种在辽宁中部稻作区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优质粳稻综合配套生产技术
普及率达到85%以上,节本增效20%以上。

]

封面

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以科技促进稻麦产业跨越发展

书名: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以科技促进稻麦产业跨越发展

作者:张凤桐

页数:206

定价:¥30.0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09124806

PDF电子书大小:14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