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相关资料

[

“正确的方针,应当是在稳住大局、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全力以赴,推进改革,以便提高供给质量,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五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把它归结为一句话,叫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供给侧发力正在成为当前全国上下关注的重点。经济下行的压力虽然仍继续存在,但总的看来,形势正在好转,对此我们应当有信心。”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供给侧改革正是要从供给侧入手,抓住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王一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摸清情况是前提,明确目的是基础,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实际上是强调改革方案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明明白白写清楚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做什么,如果没做到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改革措施有力、有效、有持续性。”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

本书特色

[

本书重点探讨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思路和对策。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并非单项改革,而是一个改革体系。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将理论、实践和政策相结合。本书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将供给侧改革与全面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明确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改革中的“精准改革”。供给侧改革涉及供给主体、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及其影响因素、存量调整和培育增量等,明确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发挥企业的作用、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

 

]

内容简介

[

从供给侧推进改革,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化,即从政府政策主导经济增长转为市场制度主导经济发展;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调整,即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意味着增长动力的转换,即从投资拉动转为创新驱动。本书阐述了对供给侧改革的深入理解,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提供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方法,描绘了从制度、管理和政策层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手段。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读物。

 
 

]

作者简介

[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人本发展理论创立者,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同时兼任多个学术团体职务,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博士研究生期间师从我国权威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期间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

 

]

目录

前 言**章 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一、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几个要点(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二)供给侧改革的实质 / (三)供给侧改革的特点 / (四)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 (五)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 二、避免对供给侧改革的误解 / 三、供给侧改革包含结构性改革 / 四、供给侧改革要利用供给侧力量 / (一)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企业的活力 / (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三)资本积累和资本运用效率 / (四)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 / (五)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 (六)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 / 五、供给侧改革有经济学方法论基础 / 六、供给侧分析框架与需求侧分析框架形成鲜明对比 / (一)需求侧分析框架 / (二)供给侧分析框架 / 小结 / 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 一、供给侧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 (一)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 / (二)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 二、供给侧改革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本手段 / (一)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 / (二)结构调整不可避免的阵痛表现 / (三)推进结构调整、应对结构调整阵痛要靠供给侧改革 / 三、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题中之义 /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 (二)解决各种问题的出路唯有改革 / (三)正视推进全面改革的新挑战 / 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二)提高各主体的供给能力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前提 / (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 / 五、供给侧改革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 (一)供给理论与经济学历史一样久远 / (二)供给学派因使用了供给这个词而成为*鲜明的供给侧经济学理论 / 六、供给侧改革有丰富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 (一)美国、英国的供给侧改革和供给管理实践经验 /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数改革都是从供给侧进行的 / (三)中国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特殊背景 / 小结 / 第三章 反思需求管理政策 / 一、“三驾马车”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一)“三驾马车”是什么 / (二)“三驾马车”不是什么 / (三)过分依赖“三驾马车”有许多副作用和后遗症 / 二、“三驾马车”需求管理理论的缺陷 / (一)“三驾马车”需求管理理论的问题 / (二)用“五个相结合”弥补需求管理理论的缺陷 / (三)需求管理理论和政策被过度重用的原因 / 三、需求管理政策带来了“投资依赖症” / (一)过分倚重投资拉动经济会带来“投资依赖症” / (二)中国已出现明显的“投资依赖症” / (三)从根源入手摆脱“投资依赖症” / 四、需求管理政策带来了“低效增长症” / (一)不可忽视的“低效增长症” / (二)“低效增长症”的主要表现 / (三)痛下决心加快治理“低效增长症” / 五、需求管理政策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 / (一)资源环境形势日趋严峻 / (二)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 (三)资源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 / 六、需求管理政策带来了经济泡沫 / (一)投资拉动带来了经济泡沫的累积 / (二)正视经济泡沫累积带来的风险 / 小结 / 第四章 从供给侧寻找新动力 / 一、经济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 / (一)一般性动力 / (二)特殊性动力 / 二、供给侧“三大发动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一)用“三大发动机”取代“三驾马车” / (二)“三大发动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三)制度变革是根源性发动机 / (四)从两个层面实现增长动力转型 / (五)转型要依靠“三大发动机” / 三、制度变革释放改革红利 / (一)改革是*重要的动力 / (二)改革释放红利的机制 / (三)改革通过多种途径释放红利 / 四、结构优化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 (一)“结构优化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结构优化释放生产力的机制 / (三)中国还有巨大的“结构优化生产力” / 五、要素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 (一)要素升级不同于要素投入 / (二)要素升级既重要又紧迫 / (三)要素升级面临的障碍 / (四)推进要素升级要采取综合对策 / 六、通过创新驱动寻找新动力 / (一)创新驱动刻不容缓 / (二)创新驱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 (三)创新驱动要靠改革 / (四)创新驱动关键靠人 / (五)创新驱动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 七、解放思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 (一)思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源性因素 / (二)思想通过各主体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 / (三)开启“第三次思想解放” / 小结 / 第五章 推进供给侧改革 / 一、供给侧改革三十六策 / (一)六大主体对策 / (二)六大要素投入对策 / (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一——四大制度变革对策 / (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二——四大结构优化对策 / (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策之三——四大要素升级对策 / (六)六大存量调整对策 / (七)六大增量培育对策 / 二、在全面改革基础上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 (一)推进全面改革 /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正确方向 / (三)2016年的重点改革领域 / 三、推进改革本身的创新 / (一)改革要有新观念 / (二)改革要有新理论 / (三)改革要有新策略 / (四)改革要有新突破口 / (五)改革要有新招数 / 四、推进全面创新 / (一)为何要推进全面创新 / (二)如何推进全面创新 / 小结 / 第六章 做好供给管理 / 一、调整存量:“去产能”是重中之重 / (一)中央经济工作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 / (二)“三去”是一场存量革命 / (三)“三去一降一补”可扩展为“六去” / (四)去产能是重中之重 / (五)“去超建”同样刻不容缓 / 二、培育增量:重点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 (一)培育增量的重点内容 / (二)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管理的重点 / (三)从“供给侧”寻找发展动力:以汽车业为例 / (四)做好煤炭主产区的转型升级工作 / (五)推进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 三、降成本:应对“高成本时代”带来的挑战 / (一)“高成本时代”悄然来临 /(二)企业“高成本”之困 / (三)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 / 四、补短板:重点补好生态和农村贫困短板 / (一)补好生态短板 / (二)补好农村贫困短板 / 五、配套政策:十方面工作重点转变和五大政策支柱 / (一)十方面工作重点转变 / (二)五大政策支柱 / 六、地方对策:地方政府如何做好供给管理 / 小结/ 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书名: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作者:李佐军

页数:210

定价:¥49.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1534532

PDF电子书大小:5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