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区空间形态与规划策略

本书特色

[

本书立足于河南省境内京广高铁石武段和郑西段典型站点地区的空间开发,走访各个站区获取*手资料。首先从区域、城市和站点地区三个层面空间变化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不同层级背景的空间变化进行推断,重点分析了高铁站布局对设站城市空间的影响以及和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其次对研究案例的站点周边空间变化特征以及站城空间关系变化进行比较、归纳和分类,总结站区空间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对站点地区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其次论述了高铁对于低碳城市的发展作用以及合理的站区空间形态的探讨;*终针对我国现阶段高铁开发建设实践中存在和潜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铁站点地区空间规划的思路和优化策略。

]

目录

序 导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选取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开展高铁站点地区空间系统研究的紧迫性 1.3.2 拓展对站区和既有城市空间关系的整体性认识 1.3.3 为指导高铁站点地区规划编制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铁客运站区与城市空问的互动关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高铁站区的空间发展趋势 2.2.1 建设规模大型化 2.2.2 开发目标雷同化 2.2.3 空间总体布局标准化 2.3 高铁影响的城市空间变化特征 2.3.1 高铁站区对城市空间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分析 2.3.2 城市空间变化分析 2.4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2.4.1 强化既有城市中心 2.4.2 形成新的发展源、新的城市中心 2.4.3 郊区化城市入口或专业节点 2.5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 2.5.1 高铁客运站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 2.5.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土地利用特征 2.5.3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特征描述:研究实例空间体系分析 3.1 高铁站区的研究范围界定 3.2 研究数据采集 3.3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3.1 总体空间开发进度 3.3.2 站区历年空间开发特征 3.3.3 空间增长方向 3.3.4 空间增长集中区位 3.4 站区空间形态变化类型划分 3.5 站城空间形态关系视角下的高铁站区空间分析 3.6 不同形态关系类型之间相互转化规律 3.7 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空间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7.1 设站城市 3.7.2 站城空间关系 3.7.3 站区自身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铁站区合理空间形态探讨 4.1 低碳城市产生的背景 4.2 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 4.2.1 低碳城市的特征 4.2.2 绿色交通体系对低碳城市的影响 4.3 发展高速铁路对低碳城市形成的必要性 4.3.1 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系统 4.3.2 对城市结构的优化作用 4.3.3 促进城市区域更新 4.4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对发展低碳城市的促进 4.4.1 趋向高速铁路车站的向心性 4.4.2 形成多中心网络性发展 4.4.3 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型利用 4.5 高铁客运站区合理空间形态探讨 4.5.1 站区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4.5.2 站区空间形态的弹性成长 4.5.3 站区空间形态的生态性 4.5.4 站区空间形态的经济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阶段我国高铁站点地区空间优化的规划思路和规划策略探讨 5.1 高铁站区空间优化规划思路 5.1.1 加强城市规划与铁路规划之间的关系协调 5.1.2 评估设站城市在区域层级中的定位和分工 5.1.3 多元化、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思路 5.1.4 协调站区与既有城市空间关系 5.1.5 提升站点周边地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5.1.6 站点周边土地的混合利用 5.2 站城关系视角下的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应对策略 5.2.1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预留 5.2.2 “弹性”的站区空间规划 5.2.3 协调站区与既有城市中心的关系 5.3 不同形态关系类型站区的空间发展思路 5.3.1 融合型站区 5.3.2 嵌入型站区 5.3.3 分离型站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封面

高铁站区空间形态与规划策略

书名:高铁站区空间形态与规划策略

作者:曹阳 李松涛

页数:0

定价:¥38.0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7112224913

PDF电子书大小:12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