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节选

[

  《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1978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的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组”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奖。作为其中一员,时年48岁的屠呦呦代表“523组”领取了奖状。  37年后的2015年,已到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身着一袭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领取当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章。这是中国**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这个奖项也是中国中医药成果获得的*高奖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加速迈进。屠呦呦多次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将中国的青蒿素推向世界,给全球疟疾患者带去了福音。屠呦呦这个名字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声名鹊起。在掌声与尊重背后,从疟疾防治项目启动到问鼎诺贝尔奖,是一段长达四十余年的坚守故事。  在190次失败后的成功  2015年11月5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越南《人民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  19世纪20年代,西方科学家从金鸡纳的树皮中发现了抗虐有效药物奎宁,但到了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抗疟特效药产生抗药性,疟疾的防治成为全世界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1967年5月23日,中国60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代号“523’’的任务,研究防治疟疾新药,支援越南。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也参与进来,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屠呦呦从系统收集历代医学古籍、本草、民间方药和老中医经验入手,短短三个月,她收集整理了2000多种方药,并通过筛选,整理出了640多种抗疟药方集。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的一句话。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终于在1971年,经过了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整个实验室响起了发自内心的*激动的欢呼声。  为了让191号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屠呦呦毅然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个试药。”获得领导同意后,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另外两位同事一同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实验,冒着生命危险,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换来*准确的一手资料。1972年,屠呦呦和同事们带着紧急赶制出的药品,来到疟疾泛滥的海南昌江疫区,正式开展临床试验。8月到10月,屠呦呦在海南进行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实验,全部获得成功。  疟疾初愈的农民,陪女儿玩耍,女儿挂在爸爸强壮的胳膊上,像一只小猴子一样荡着“秋千”,旁边的妻子含笑提醒女儿小心。看着一家和乐的场景,屠呦呦想起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两个女儿。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不得不把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的户口更是多年在宁波未迁至北京。”李廷钊说。对于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屠呦呦:情系青蒿一生追寻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在当年11月召开的全国性青蒿素鉴定会上,中华青蒿素正式确定为一种抗疟良药。八年后,青蒿素通过新药审批。从此以后,青蒿素成了全国各地医院、卫生所,甚至是老百姓家里的**药,在海南、云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广西等地,青蒿素疗效几乎达到100%。  ……

]

内容简介

[

  《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主人公是40位个性鲜明的中外人士。他们当中有锐意革新的政府官员,也有新兴行业的先行者;有事业有成的商界精英,也有追逐梦想的打工者;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也有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无一例外,他们都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懈奋斗,推动社会发展,书写多彩人生。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群一起,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画卷。《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正是通过他们个性化的人生故事,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推动的.中国民众是如何探索奋斗的,世界各国是如何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红利的,中国老百姓是怎样过上美好生活的……这幅大型画卷,在不同的人生故事中,徐徐展开。

]

作者简介

[

  严冰,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作品曾获“关注森林奖”等新闻奖项,率领的团队曾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命名。  出版的主要著作:《我当上了列车员》(作者、中国铁道出版社)、《你好,一带一路》(主编、人民出版社)、《学习关键词》(策划、人民出版社)、《犀利的中国》(策划、人民日报出版社)。主要新闻报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大西北再架钢铁道》《大漠风尘别有情》;《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关山万里走京九》《千秋功业千秋事》《硝烟渐尽思悠远》;《人民日报·海外版》12个整版“微观中国”长篇系列报道。

]

目录

屠呦呦:情系青蒿一生追寻刘先林:把地球搬回家赵启正:浦东交响曲的一名演奏员冯骥才:醉心文保坚守文脉严金昌:小岗村的带头人龙永图:中国“入世”叩关人赵德润:新闻人永远年轻温元凯:40年为改革开放趟路安乐哲:讲了40年中国哲学课的“洋教授”徐宣发:驾驶过四种火车机车叶小文:与时间并排走的人杜少中:不走寻常路的“微博官员”单霁翔:重启宫门的故宫守门人莫言:从高梁地里走来樊希安:24小时书店创办人孟宪明:立志为孩子写书杜越:与中国一同走向世界潘维廉:“厦门**老外”的中国情缘孔晓宁:难忘极地情缘张永平:打造“中国涉外**市”的人吴为山:在为时代雕刻中,走到新时代孟家花农:一生只爱一朵花马云:一个中国企业家商人,对世界喊出“芝麻开门”朱征夫:律师的使命和担当雷在荣:“破烂王”的传奇人生韩毓海:为改革年代研究“大问题”罗红:一个中国企业家的“三面”人生李万君:用焊枪为“中国梦”提速李亚:新媒体人的创业路潘建伟:“量子之父”的家国情怀李建华:三代国门,见证改革开放机场变迁王昕:做安全健康的食品董卿:一张“中国面孔”的中国故事张俊成:“一塔湖图”绘就人生风景程维:中西文化的“摆渡人”海清:一位女演员的慈善之路张大明:“跟着时代的节奏走,一定不会错刘炜:首个年收入百万元的网络作家姚明:一个中国球员的三次蜕变秦玥飞:“耶鲁村官”

封面

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书名:见证中国改革年代:40人的故事

作者:严冰主编

页数:295页

定价:¥58.0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01

ISBN:9787119116242

PDF电子书大小:11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