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秧歌志

节选

[

  《山西晋中秧歌志》:  二、太谷秧歌简述  (一)太谷秧歌的发源  秧歌,顾名思义,即田间插秧人所唱的小曲、号子等。产生初期的基本状态仅是放开嗓子任意发音,唱词随意添加,音调千变万化,俗称之为“饿吼”。听者则激动地为其拍手或者敲打物件,给以伴奏,使“饿吼”达到高峰。而农人中的有才之士则为了抒发思想感情,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地方小曲在田间地头歌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到城乡集市和庙会期间演唱。一些爱好者有的两手相击,拍着节奏助兴,有的即兴帮腔,因而学唱者众多。之后,又发展到在歌唱时配上了动作,围观者也跟着扭动身体,合着小曲的节拍,聚集起一条长龙,演变为歌伴舞,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活动,而且渲染力极大。  唐、宋年间,民间艺人结合本土风情,创作出抬官轿、骑驴、二鬼摔跤、旱船、扭秧歌、背棍、铁棍、高跷、舞龙、耍狮、大头娃娃和太谷田家后独创的绞活龙等丰富多彩的表演项目,为群众喜闻乐见。形成一定程式和规模后,自然地成为逢年过节、庙会、赶集时的群众性活动,尤以过大年后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二月二龙抬头*为兴盛,遍布城乡。这就是街头社火,又称闹红火。  逐渐由闹社火又演变为过街秧歌也叫踩街秧歌。民间艺人将流传的太谷秧歌曲调配上词句进行演唱,用极其简单的小锣、小鼓、小镲配乐,在大街上边行走,边说边唱边表演,由于加进了物事情节,观赏者甚多,参加表演的人也很多,在一年四季频繁的活动中,经过观众的评价,优胜劣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强手,使过街秧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娱乐活动。过街秧歌没有特定的场合,城镇乡村的大街小巷都可进行。唱白念做没有固定程式,大小招式都很自由。歌词不固定,常有见景生情即兴产生唱词。表演者常是俊扮或丑扮两个公子和一个女角,用对唱渲染气氛,女角都是男扮;表演随意,没有特别要求,表演时间也没有任何规定和限制,完全是一种轻松活跃的大众化娱乐活动。  元代,在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着宋词、民谣、民歌,逐步产生了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情节、有具体人物、以叙事为载体的、配以北方曲调的表演形式,即著名的元杂剧。元杂剧的产生,带动了中华民族多种地方戏曲的萌芽与发展,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等大批优秀作品。推动了太谷秧歌的成形。  明英宗朝正统年间,北京传唱秧歌《妻上夫坟》曲。据《顾曲杂言》中记载,明世宗朝和明穆宗朝,北京民间乃兴秧歌小戏《闹五更》《哭皇天》《粉红莲》等,草本与太谷秧歌几近相同。明神宗朝万历年间,刊本《玉谷调簧》中表述私情的《娘问女》《挑水》与太谷秧歌小戏基本相似。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戏曲作家孑L尚任(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世孙,名戏《桃花扇》作者)所创作的《平阳竹枝词》中,“踏歌词”词句“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今临汾)胜故乡……”就是由安徽凤阳传到山西临汾的小曲,后被太谷秧歌的艺人移植改编为《打花鼓》(见明传奇《红梅记》)。清乾隆年间秧歌登上舞台。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本《霓裳续谱》中有“凤阳鼓,凤阳锣,凤阳妞儿们唱秧歌”,也约略反映出唱凤阳花鼓的艺人到了晋中,也人乡随俗唱太谷秧歌了。清嘉庆年间,太、祁、平的商业蓬勃兴起,太谷商人在外地广布,外地商人也频繁来晋中通商,太谷秧歌出现了《出西口》《倒卷帘》《放风筝》等剧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宣帝病逝。由于同治帝的忌日与来年春节不足百天,朝廷下令戏剧、秧歌不准在同治帝治丧期间演出。可见清代统治者对民间文艺活动是有限制的。  清末到民国初期,由于太谷晋商在晋商中独领风骚,太谷秧歌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进入了空前的兴旺时期。秧歌也正式以“太谷秧歌”之名行世。  新中国成立之初,秧歌再一次得到发展,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秧歌停演,改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太谷秧歌获得了新生。虽然进入21世纪后,秧歌艺术逐渐呈下滑态势,但太谷一带秧歌活动仍然较周边区域活跃。  太谷武秧歌则出现在清代中期,据传发源于太谷南山西侧坡底村,开创者无从考证。据说,发源于坡底村的武秧歌传到南张村、井神村、北沙河村、胡家庄村、贾堡村。北沙河主唱《溪黄庄》,贾堡村主唱《翠屏山》,是由该村一代秧歌艺人高宝昌引进,又由其聘请晋剧名家“二蛮旦”和“许良黑”用晋剧武功给予了艺术指导,加工充实。二代武秧歌艺人是侯吊林、李保元;三代有程保通(仁蛮)等;四代高宝承(1929年生,健在)、吴志太、贾友富、史清杰等;20世纪50年代张映深、贾克明、胡守礼、安启郅、贾克奎、杨明义等也唱过武秧歌,“文革”中停演,粉碎“四人帮”后恢复演出,1982年后因演员不全停演。武秧歌的剧目还有《吃瓜》《打擂》《杀嫂》《金丹传》《翠云楼》《塔子沟》《木兰从军》《百草山》《打店》《卖艺》《截马阵》《昊天关》《刘唐下书》等。武秧歌的兴起曾引起轰动,人称太谷武秧歌(相对文戏)“恋生花”。武秧歌采用“落西调”行腔,文秧歌《卖豆腐》等也运用“落西调”。太谷武秧歌还传人祁县,派生出温曲武秧歌。  ……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集山西晋中的秧歌的发展历史较为全面的展现了山西的地方文化特色

]

目录

**章 秧歌事记**节 明清事记第二节 中华民国事记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记第二章 综述**节 秧歌起源一、秧歌缘起二、秧歌形成:(一)文化多元历史悠久(二)南腔北调渔樵兼容第二节 秧歌传承第三节 秧歌价值一、有利于山西史地文化的研究二、有利于山西晋商文化的研究三、有利于晋中一带民俗文化的研究四、有利于太原盆地方言文化的研究五、有利于太原盆地礼教文化的研究六、有利于太原盆地山西民歌文化的研究七、有利于太原盆地地名文化的研究八、有利于中国性文化的研究第四节 现状分析一、秧歌为什么走人困境二、怎么样改革秧歌(一)走上演新剧目为主的艺术创新道路(二)走秧歌曲调民歌化的道路(三)走艺校培养艺人传承的道路(四)走秧歌普通话的道路(五)走大剧与小剧平行共进的道路第五节 区县简述一、文水秧歌简述二、太谷秧歌简述附:太谷县秧歌协会首届理事会太谷县秧歌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太谷县秧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太谷县秧歌协会**期会员花名册太谷县秧歌协会第二期会员花名册太谷县秧歌协会第三期会员花名册太谷秧歌部分艺人简表三、太原秧歌简述古交秧歌简述清徐秧歌简述四、平遥秧歌简述五、交城秧歌简述六、祁县秧歌简述七、汾阳秧歌简述八、榆次秧歌简述……第三章 秧歌班团第四章 秧歌剧目第五章 秧歌音乐第六章 秧歌文化第七章 秧歌文物第八章 秧歌艺人第九章 秧歌文录

封面

山西晋中秧歌志

书名:山西晋中秧歌志

作者:田瑞

页数:848

定价:¥248.0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203102212

PDF电子书大小:8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