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南怀瑾

节选

[

*行居坐卧禅无住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本就是人生之大事,一日不可或缺.又有人言,”参禅不如吃粥饭”,可见一粥一饭中也有禅机.父亲被许多人奉为禅宗大德和文化大师,访客自是络绎不绝,父亲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父亲待客有个特点,那就是常常要与访客一起吃饭.因此,日常饮食变成了交流的一个重要场合.在他的会客餐桌上,每天的晚餐几乎必定会出现两小碗粥,这是他饮食的一个习惯.盛粥的碗很小,并且每一碗都是八分满,三四口就能喝完.他有时喝两碗,有时只喝一碗,剩下的一碗则送给身边的人”代劳”.这粥不是什么燕窝鱼翅粥,也不是什么海参鲍鱼粥,而是清清淡淡的小米粥,有时候放些红薯,味道才丰富一些.在香港的时候,有一次封小平先生从外地回来,带来几个大南瓜,父亲连续吃了好几天南瓜粥.一天晚上,他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赞叹道:”这个红薯粥不错.”大家听了全都笑了起来.父亲一脸诧异,大家这才说:”这是南瓜粥,不是红薯粥,您都吃了好几天了.”父亲一听,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怎么现在还觉得就像红薯粥呢?”父亲的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相反,他特别注意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人体的特征来选择吃什么,吃多少.通常情况下,他晚餐会吃小米粥或者是红薯粥,但是当天气转凉的时候,他就吃薏米粥了.薏米又叫薏苡仁,《本草纲目》称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堪称食疗佳品.对此,父亲也并未多食,每餐依然是那八分满的两小碗.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想给他换换口味,就拿来了一坛子云南酸菜.这种云南酸菜很有地方特色,它是用昆明郊区盛产的两尺多高的苦菜腌制而成的,又酸又辣.那个朋友把酸菜切成小碎丁,做了一盆热气腾腾、鲜香酸辣的酸菜汤,端上桌.父亲身边的马有慧女士给父亲盛了一小碗.他尝了两口,连声赞道:”这个好,这个好.”这餐饭,父亲吃得十分舒畅,由于汤很是酸辣,所以父亲鼻尖上都沁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当晚,父亲破例没喝稀饭,而是连吃了两碗酸菜汤泡饭.

父亲被人称为当代禅宗大德,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和出家人一样,不食荤腥.实际上,父亲一辈子都不是出家人.对于那些属于佛家”五净肉”范围内的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残食”的肉类制品,他并不拒绝,但他每次并不多食,只是稍微品尝一下,适可而止.

南方多雨,气候潮湿,患关节炎和风湿病的人很多.父亲的食谱里有一道牛肉汤,专门祛湿,他很钟爱,而且自己还会做.一天,窗外正下着绵绵细雨,马有慧女士笑呵呵地邀请大家快去品尝一下父亲的手艺.等他们赶到厨房一探究竟的时候,发现父亲正在亲自下厨,炖牛肉汤.他做的牛肉汤香味四溢,牛肉炖得很烂,汤很鲜美,而且清而不浑,大家都说味道好极了.喝完牛肉汤,大家身上暖烘烘的,浑身舒畅,纷纷赞叹:”老师不仅厨艺高,而且寄养生于食疗,妙处多多.”父亲会客的餐桌上菜品都比较丰富,而且荤素搭配适宜,但他自己主要还是吃一些素菜.菜品不论荤素,都是父亲熟悉的,偶尔也会加入一两个新菜.一次晚餐,餐桌上多了一道冷盘——五香酱猪肘,薄薄的肉片码放得整整齐齐,酱红色的肉皮泛着油光,看得大家嘴馋.父亲自然也看到了这个菜.他微笑着打量在座的每一个人,*后把目光停在刘雨虹女士身上.刘雨虹女士呵呵一笑,说:”这是台北正宗京味五香酱猪肘,早晨买时还是热的.这家字号是北京人开的,每天都要排长队等候才能买到,去晚了就卖没了.几十年了,天天如此.”果然如父亲所料,这道菜就是刘雨虹女士专门从台北带来的.听她如此一说,在座宾客更是食欲大增,纷纷举箸品尝.父亲也夹了一片,慢慢吃着,夸奖道:”不错,不错.”大家尝了后也觉得这酱肘确是名不虚传,滋味鲜美,肥而不腻,且酱香浓郁,刀工、火候都非常地道.

父亲这一尝,就和上了瘾了一样,连续两个晚上,他都让厨房做刘雨虹女士从台北带来的酱猪肘.不过,同样是酱肉,我的一个表弟从上海带来的酱蹄膀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表弟来看望父亲时,特地从上海带来一盒酱蹄膀给父亲尝尝.他带的这酱蹄膀,虽外观齐整,酱色美观,但是感觉像是火候不到,内外都偏生,而且肉丝老而粗硬,嚼不动不说,口味也很一般.晚餐的时候,父亲尝了一口,但是肉实在太硬,咬不动,只好悄悄地搁置一旁.同桌有人点评这道菜不好吃,父亲一听,赶紧把话题转移开.父亲心里十分清楚,表弟的本意是想带美味回来让他尝尝,却没有想到一番心意竟然弄巧成拙,心里一定羞愧万分.父亲就是这样爱护别人,从不让人因无心之失而引起他人的指责.

父亲门下的弟子自然是尊师重教的,他们遵守长幼有序的师道伦理,比如说,一起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让父亲先吃,然后自己才动筷子.不过,有时候人一多,难免出现一些”事故”.有一次,刘雨虹女士来看望父亲.在她的建议下,她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做了一顿红焖羊肉.当时正值秋冬之交,羊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中医学上讲”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红焖羊肉既补益,又美味,此时做可谓正合时宜.晚餐时,一小锅又香又嫩的红焖羊肉端上了餐桌,父亲边吃边夸赞:”这个羊肉做得好.”大家见父亲喜欢,也纷纷伸筷子,一番下来,等到父亲站起身准备再夹片羊肉时,发现锅里已空空如也,只好坐回椅子上.大家这才发现老师意犹未尽,便觉得十分愧疚,停住了筷子.父亲见此情状,赶紧笑着说:”没事没事,下次多做点.”父亲小时候在温州老家长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却喜欢吃北方的水饺.有一次晚餐,赵海英博士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顿水饺,父亲一口小米粥都没有喝,却连着吃了十多个水饺.父亲可是极少一次吃那么多的.见父亲如此喜爱,大家大受鼓舞,又做了几次,有一次包的白菜馅儿,由于白菜水分太多,等到饺子下锅时,大部分的水饺皮都破了,煮成了一锅饺子馅汤.父亲端起一碗来,边吃边不停说:”吃着香,吃着香.”包饺子的几个人本来心里惴惴不安,一听父亲这样说,也就稍微放心一些了.

父亲也喜欢吃馒头、花卷和烙饼等面食,但他在晚餐中吃得*多的还是那两小碗小米粥,只是佐餐小菜时有变换,或韩国辣白菜,或广东豆腐乳,或温州黄泥螺,或半个咸鸭蛋,也有宁波的糟鱼,云南的酸菜.这些小菜父亲都爱吃,不过每餐都只吃一点点.

有一次,餐桌上摆了一盘看起来像是泥鳅的菜,父亲自己吃得津津有味,其他人迟迟不敢下筷,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父亲见状,笑眯眯地说:”这是浙江海泥鳅,腌制的,这种东西在台南的高雄海域里也有,台湾当地人叫‘活跳’.你们尝尝,好吃.”实际上,这道菜偏咸,还有相当重的土腥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父亲吃得那么有味,多少可能因为它是家乡的特产,有着家乡的记忆和味道.父亲不时会在餐桌上说:”当年妈妈烧的菜*好吃.”这话从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真是别具一番滋味,听者无不动容.

父亲虽然九十多岁了,但是从来不喜欢麻烦别人,吃东西也基本都是自理.偶尔有学生为他夹菜或者剥虾壳、剔鱼刺,父亲每次都会客气地道谢.但是我知道,他更喜欢自己动手.父亲一生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对各地的饮食都了如指掌,对于面前的菜肴只需一品尝,高下立判.但是,我听王国平讲过父亲对厨师只会赞不绝口:”这个鱼味道不错!””这个茄子烧得很好!””羊羔肉做得很嫩!”即使菜品的风味不佳,也从没见他责怪过.

饭桌上,多数人都是怀着恭敬之心来拜会父亲的,所以大多比较拘谨,说话不多,基本都是父亲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话.因为这些人之所以千里迢迢来看他,就是想听他说说话,为自己答疑解惑,所以他不说话不行啊.父亲常常无奈地自嘲是”陪吃饭,陪聊天,陪笑脸”的”三陪老人”,但他总是以佛家的慈悲语、和善语、柔软语对待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使其生喜乐之心.

因此,刘雨虹女士曾说:”其实,这些年来,南老师没有吃过一顿合胃口舒服的饭,因为十天之中九天有客人,有时生张熟李,前来的各方豪杰志士们同桌进餐,老师酬酢应对,哪有工夫吃啊!因为客人都是来拜望老师的,老师晚上九点多甚至十点才回到自己的地方,发现有些饿了,吃什么呢?也只能胡乱将就吃一些作罢.”有一天晚饭时,刘女士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父亲吃消夜的趣事:”说到南师吃东西的事,有一次真是太有趣了.老师是每天夜里工作的,有一天到清晨三四点钟,有点饿了,在冰箱中找到一包生水饺,他那个智慧的头脑,突然感觉水煮没有蒸得快,就在电锅中蒸.结果蒸了一个小时仍是硬的……怪不得爱迪生有两只猫,他就在墙上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所以头脑极不平凡的人,做法就是特别.”

]

本书特色

[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大师之后再无传奇有关南怀瑾的论述大多由亲近的朋友及追随者写就,记录南先生生活、学述片段,读者难以看到概貌.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师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本书作者是跟随南怀瑾时间极长的三子南一鹏,亲述父亲一生言传行事南一鹏是南怀瑾先生在台长子,也是子女中伴随南老时间*长的.他自幼坐拥书城,曾长期亲炙南师教导,深得南师精髓.

☆正本清源,披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南怀瑾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南先生身前身后遭受的毁誉,非常人可以想象,也非常人可以忍受.而辞世三年以来,有关其地位和成就的争议逐渐扩展开来.

本书正本清源,首次披露大量细节,作为南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呈现给大家.

]

前言

[

自 序

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报到后,都需要学习理顺自己一生的人际关系,而父母是所有关系发展的源头.想要了解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父母,无论有无,接受自己与父母的缘分,然后才能从根源上奋起.近百年来,西方心理治疗的根本理论,也是从这个源头开始,去理顺所有人生关系的.

父子的情分不是子女出生就完成了的,是需要经过传授与承接才能够体会的.传授须有心,承接必有能,否则看似有缘,却是无分;名为父子,实同陌路;许多家庭中父子的关系仿佛若是.子若不教,就是授者无心,自然父子情薄;学而不解,就是受者无能,纵有门第书香亦枉然.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成就就在于如何分配时间.如果把时间精力分与公众,那么多半会伤及私情.曾国藩的家信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都是因为父辈常年不在家,只好用书信教育子女.名人背后,多半是没有长久的父子生活的.所谓功业需要专注,专注必有所择,舍家而报国,大丈夫是矣.然而家道所以不衰,是必须继起有人.曾文正有次子纪泽,成其家教之善;窦禹钧以五子登科,永铸燕山之名.但若子女不具无惧智慧、天下胸怀,亦是不得持续先人齐家之德.凡是后继有人,方得彰显先翁,始得家道不衰,家门不辱,家风德馨.

家父往生三周年间,旧交新友发表过许多的怀师记述,也体现父亲的一生行果,颇为感人.父亲老友周瑞金先生,以”认识南怀瑾,弘扬南怀瑾”的公开讲述,立一代宗师之名,讲稿化为文字,更是遍覆网络,增其教化.然而,怀念父亲的读书人非常多,只是半为耳闻,半为崇敬.熟读其书者多,能修其德者少;崇敬其行者多,愿行其道者鲜.固然,坊间也有发心修整其言其行者,许多未曾亲炙其教者,亦写作出书,转述父亲的故事.然而综观市面,依旧未见可传述家父生平全貌的书籍.或有早期报道,多出于媒体人士之手,对其学术唯能赞叹,却又不能信服;对其为人,当作时尚分析,却无解语之智,偏差远矣,只能视为发扬其名的新闻记录.感念于此,得徐茹女士的发心鼓励,集父亲友朋学子和众人的过往回忆,加诸自己的种子因缘经历,以父亲心愿行修为纬,世间功业为经,成此黄卷记载,以供后学览阅,也是敢竭鄙诚,戮力为之.

文章可成,端赖文字,我等为文,皆抄袭仓颉之智,本无新意可言.此书内容亦如是,谈及父亲的行述,多有借鉴诸生怀师文章,冀望诸生释怀,东风可借.历史往事,虽未亲侍其侧,可谓神临其境,若有小瑕,必当往后修正补足.论及父亲的言教,则以甲子岁月缘分,同心阐述,除非文义错植,所诉可以当作大众了解父亲的参考.

自甲午年初,时常往来沪杭两地,缅怀父亲行脚,概述父亲教化.对其青年时期在杭州的追风情怀,也有无限遐思.有幸驻足杭州数宿,适逢居住的旅店伏于西湖北山之阴,推窗揽景,即可闻山雀花香,漫步院中,便可抚参天古木;步道幽静,芳草铺地,池鱼添色,楼阁清爽,虽非洞天,已是福地.更甚者,此山即父亲年少时逐仙之处,问道之所,又是我日日健行之地,得以接近父亲弱冠行止,岂非天意.

乙未年,春夏之交,杭城多雨,我依旧卯时入山,徜徉诸岭.时而细雨吹面,思亲思绪如山径盘桓回旋,随情境神隐活现.待出得抱朴葛岭路,随步即可至秋水山庄,此时西子湖岸荷花初发,在雨雾中摇曳.念及父亲曾于闲地庵读书,或许也曾见此美景,不禁有感,叹曰:”微雨北山伤情路,新荷秋水念斯人.”当下依稀可见,仍是百年前的青山秀水,有着少年风发湖畔挥剑的父亲蜃影.

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追求不凡似乎是社会教育的普遍目标,以父亲怀瑾先生所做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贡献,绝对是继往开来的不凡事迹;但是父亲总结他的人生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并没有把世间的成就看在眼里,这是何等胸襟.尤其在即将往生时,告诫诸子,训以”平凡”二字,正是回归中华文化的精微奥妙之处.让事务以简单的方式呈现,需要非常复杂的思考策划;让人生在平凡中完成,没有抱怨苦痛,这才是真实的不凡.

书稿粗成,付梓在即,忆昔鹄鸣山背剑寻仙的少年,灵岩寺练剑访师的青年,峨眉山舍剑闭关的发僧,阳明山执香板如剑的禅德,南普陀持慧剑扫浊世的智者,以三万六千顷太湖之水洗剑的南师,我言父亲一生遂其心愿,已经是,掌中剑气映如虹,修得光寒四十州.如今父亲挂剑西行,其慧如如,愿所施种子萌发茹茹,为我民族之再兴而筑基,敢将思念成一短引,以承父志:

“北山郁郁南水芊,初阳昀昀抱朴间.思亲定里龙华会,葛岭传灯又寻仙.”南一鹏

九月三日写于洛杉矶

]

内容简介

[

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

这书是南一鹏先生对父亲一生经历和发心的了解.

*********************************************************

《父亲南怀瑾》是迄今为止,首部*完整详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南怀瑾先生教导.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怀瑾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

作者简介

[

南一鹏,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随父亲时间最长的一位,祖籍浙江温州。他自幼坐拥书城,饱读史书,学贯中西,深得南师精髓,近年在国内开展“家教、身教和言教”、“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国学与商道”、“心性管理”等系列主题讲座。

]

封面

父亲南怀瑾

书名:父亲南怀瑾

作者:南一鹏

页数:600

定价:¥78.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213068850

PDF电子书大小:8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