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内容简介

[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就是说它们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儒、道、佛美学思想,学界早已有人研究,而儒道互补、庄禅融通的见解,亦有人论及,但系统地把儒、道、佛美学作比较研究,并阐述三家融汇的综合影响的专著却还少见。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系统地论述了儒、道、佛美学思想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容详细,见解精辟,分析入理,论述严谨,便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美学作参考。

]

目录

自序
原序
引言
**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节 中华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 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 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 地域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中华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
一 三代文化思想的形成
二 诸子百家文化学说思想的大发展
三 由“大一统”到多极发展的汉魏六朝文化思想
四 唐宋以来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第三节 中华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一 人文意识的渗透
二 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扬
三 主体意识的强化
四 超越意识的升华
第二章 儒家美学思想
**节 以“政教”为中心的先秦儒家美学思想
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政教为中心的功利主义美学
二 “尽美”与“尽善”——以“善”为主的审美判断
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德行”为先的审美标准
第二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 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 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 关于“道统”与“文统”
第三节 孟子和荀子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 审美主体人格的修养
二 审美感情的社会属性
三 审美判断的主客观标准
第四节 《乐记》论“中和之美”
一 中和之美的提出
二 中和之美的特色
三 中和之美的政治作用
第三章 道家美学思想
**节 老庄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 “虚无”与“虚静”——审美境界
二 “忽恍”与“意致”——审美心理
三 “原天地之美”——审美趣味
第二节 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有”和“无”的辩证法
一 “有无相生”——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二 “课虚无以责有”——从无形到有形的创作过程
三 “无声胜有声”——从有形到无形的审美过程
第三节 《淮南鸿烈》中的几个美学理论命题
一 “有无”和“虚静”
二 “神形”与“质文”
三 “自然”与“和谐”
第四章 佛家美学思想
**节 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
一 “神思”和“妙悟”
二 “意境”和“境界”
三 “现量”和“比量”
第二节 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
一 佛学中的“境界”和王国维的“境界”说
二 从“六根”“六境”说看“境界”的主客观条件
三 从“六根互用”看“境界”的审美心理功能
第三节 从《华严金师子章》看佛教哲学的美学意义
一 缘起说——形相的本体
二 六相说——形象的构成
三 无碍说——形象的直觉
第五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融合
**节 儒道佛美学思想之比较
一 审美观念
二 美感经验
三 审美趣味
第二节 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 心物感应的审美基础
二 情志合一的审美判断
三 兴到神会的审美活动
第三节 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
一 文学艺术中的时间意识
二 文学艺术中的空间意识
三 时空意识与“力量”的显示
第四节 意境理论是儒道佛美学思想融合的产物
一 意境理论的形成
二 意境的主客观因素
三 意境的多层次结构
四 意境的审美形态
第六章 儒道佛美学思想的综合影响
**节 儒道佛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一 儒学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 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三 佛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四 刘勰的美学理论建树
第二节 释子皎然及其诗论
一 皎然其人及其诗论著作
二 皎然的诗论
三 皎然诗中的禅理禅趣
第三节 胡应麟的神韵说
一 神韵的构成要素
二 神韵的审美形态
三 胡应麟神韵说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 从儒道互补看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一 儒道互补
二 宋江之伪
三 任性天真
第五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文化渊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 意境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三 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
后记

封面

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书名: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

作者:张文勋

页数:425

定价:¥29.0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01

ISBN:9787222042438

PDF电子书大小:13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