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重排本)

节选

[

br />
孙玉石
    1949年9月,王瑶先生由专治“中古文学史”转而从事“中国现代文学
史”的教学和研究,在清华大学**次系统开设这门课程,并着手编写《中国
新文学史稿》一书。1951年9月,即出版上册,1953年8月,下册亦出版。
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年仅39岁的王瑶先生,就以他厚重而扎实的《中
国新文学史稿》这一专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山人。
    《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刚出版,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实藤惠秀等几位教
授即动手进行全书的日文翻译,很快在日本出版。以后,虽经各种政治磨
难,批判之声缕缕不绝,又有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这本《史稿》仍然葆
有它特殊的无法取代的学术生命力,终于1982年12月出版了修订本,不久
被教育部列为大学课程的必读教材。
    《中国新文学史稿》为王瑶先生带来了许多不应有的痛苦和灾难,同时
也永远地确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科学而坚实的开拓者的地
位。
    从先生的《史稿》出版以后,到匆匆离世的80年代末期,除掉十年灾难
的沉默,在仅有的25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勤于著述,笔耕不辍,除撰写了古
典文学方面的《李白》、《(陶渊明集)编注》、《中国诗歌发展讲话》(也包含了
新诗的部分)和个别单篇论文之外,主要的精力用于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发
表了许多学术论文,使他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开掘纵深,多所建树,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些论文,大多属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鲁迅的研究,一是关于
现代文学史的整体、创作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古文学史研究、鲁迅研
 究、现代文学研究,可以说代表了王瑶一生学术成就的三个高峰。收入“北
大名家名著文丛”时,《中古文学史论》一书,单出一册;这里选入的一些文
字,即是属于后两个方面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在十年灾难过去之后的80年代初期,《中古文学史论》一书得以将原来
作为三册分别出版的著作汇在一起,重新出版。为这本书写的《重版题记》
中,先生说,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朱自清和闻一多先生“亲承音旨”式
的指导;同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面,也深深受到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药及酒之关系》一文的影响。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等,都具有“典范的意义”。这是因为“它比
较完满地体现了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又是历史科学的性质和特点”。文学
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不同于以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为任务的
文学批评,也不同于以探讨文艺的一般的普遍规律为目的的文艺理论。“它
的性质应该是研究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文学特征的具体现象,从中阐明
文学发展的过程和它的规律性。”先生从鲁迅的文学史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
论:“他能从丰富复杂的文学历史中找出带普遍性的、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和
本质意义的典型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的具体分析和阐述中来体现文学的
发展规律。”这种文学史研究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思想,一直作为先生文学史
“研究工作的指针”。他这样说:“作者深信自己所遵循的思路和方法还是比
较对头的,而且仍然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在古代文学研究中,
先生坚持的这种精神和方法,也始终贯穿于他的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始终。
这种精神和方法,在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体现所具有的“典范的意义”,已经
比先生那些著作论文本身,更有悠久性,更值得我们承继和发扬。
    先生的许多论文的具体论述,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精神和方法,如在本
书中收入的关于鲁迅作品的论述,关于巴金小说的论述,关于“五四”时期散
文发展及其特点的论述,关于现代文学民族风格的论述,均能干丰富的历史
现象中,努力发现和阐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见解;他还在一些文章中,反复
申明对于文学史研究科学的方法论的认识。“四人帮”刚刚粉碎之后,在一
次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会议上,他就现代文学的研究的性质、方法的科
学化等问题,谈了很多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如针对一些新方法的引入,他
说,“我们是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的,我们相信马克
 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尊
重历史和尊重事实,具体分析所要研究的课题,以期得出符合事物真实情况
的科学的结论,这是不能动摇的。我们当然要学习和借鉴别人的长处,但绝
不能像邯郸学步那样,为了追求新奇而放弃了根本的原则”(《关于现代文学
研究的随想》)。同一篇讲话中,他又对于过去文学史研究中“以人定品”,以
一个人的政治观点代替对他的作品的分析评价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反思。
他说:“这个问题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就不存在,现代文学史由于所研究的作
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因此常常不免有超出学术范围的干扰;但科学地研究
问题必须有勇气排除这些干扰,文学史只能根据作品在客观上所反映的思
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来评价,与政治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是提出来了。
后来研究的现实状况,也有很大的转变。但这些“干扰”的排除,何止仅仅是
研究者的“勇气”所能解决得了的。它有更深层的原因。一种研究原则的实
现,不是光靠原则所能保证。他说,朱自清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纲要》
“评述文学现象和不同流派的态度,应该说是客观的严谨的”,“比较尊重客
观事实和重视社会影响,避免武断和偏爱”(《念朱自清先生》)。先生也说
过,“作者并不以客观的论述自诩,因为绝对的超然客观,在现实世界是不存
在的;只要能够贡献一些合乎实际历史情况的论断,就是作者所企求的了”
(《中古文学史论·初版自序》)。“以前清华文科似乎有一种大家默契的学
风,就是要求对古代文化现象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要在“释古”上多用
力,对历史“必须作出符合当时情况的解释”(《念闻一多先生》)。既承认没
有“绝对的超然的客观”,又要使文学发展规律与文学现象的阐释,能够做到
“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合乎实际历史情况”,力求避免“武断和偏
爱”,这中间,就体现了一种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方法的追求
在内的。
    在整体性的视角和学科生成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
及复杂的现象做深入的考察和探讨,是先生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
点。诚然如在论述闻一多时先生说的,“无论纵向或横说,他的眼光都是十
分开阔的,观察方式完全是宏观的”。这也适用于先生自己的研究。先生的
研究,从始至终特别注意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鲁迅、中国现代散文,与中国
古典文学的文学传统以及外国文学的联系,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五
    “激流三部曲”是比较“爱情三部曲”规模更其宏大的作品,它久已为读
者所熟悉,特别是其中的《家》,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青年人的欢迎,成了鼓
舞他们追求光明的力量;它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可以说事实
上是作者的代表作品。这是有许多原因的,除过前面所说的作者的“控诉,,
式的吐露“积愤”的鲜明的爱憎态度以外,作者对他所写的生活是充分熟悉
的,他对于作品中的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是感
受极深的;而且因为要具体通过一个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出封建宗法制
度的崩溃和革命势力的激荡,因此他花了很大力量来描写这个大家庭内部
的形形色色,它的主要成员们的虚伪、庸俗和堕落,以及对于青年人的命运
和精神的摧残;他是非常忠实于生活的。在“激流三部曲’’中,现实主义的创
作方法占有了主导的地位。作者在《激流》总序中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
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
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底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正因
为他所展示的是“生活之激流”,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要求变革的激情都在作
品中得到了积极的发挥,因此作品就特别富于激动人心的力量了。
    《家》里面*引起人们热爱的人物是觉慧,作者以很大的激情来塑造了
这一形象,使他成为新生的正义力量的代表,给读者带来一种乐观情绪和鼓
舞的力量。觉慧坚决反对觉新式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这正是“五
四”革命精神的发扬;他的信念很单纯,但他“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
并不想对那个家庭寄托什么希望,他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
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后是怀着叛逆的心情勇敢地离开那个
家庭远走了。作者说觉慧做过一些他做过的事情,而且正是“不顾忌,不害
怕,不妥协”那九个字帮助他自己得到了初步的解放,帮助觉慧“逃出那个正
在崩溃的旧家庭,去找寻自己的新天地”。①可以想见,像曹雪芹的《红楼
梦》一样,《家》虽然并不就是作者的自传,但在作者进行艺术构思时是与他
   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着的,这也正是作品之所以能有比较深厚的现实
  基础的重要原因。他说:“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逼近
  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
  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
  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
  了。” 应该说,这种创作意图不只是正当的和符合生活面貌的,而且也是在
  作品中得到了成功的实现的。以觉慧而论,他的确是“幼稚”的,他感到“这
  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
  解开的。”但这种“幼稚”也正是对于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五四”精神
  的体现;他虽然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但他知道这般人是
  “无可挽救的了”,因此他自己无所顾忌地选择了叛徒的道路,“夸大地把改
  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底肩上了。”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时,他在
  外面活动的时候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
  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激流三部曲”主要是写作者所憎恨的制度
  的,与“爱情三部曲”的主要是写作者所同情的青年性格的不同;即使像觉慧
  这样作者所歌颂的叛逆性格,也主要是由于周围的理应引起憎恨的事物所
  激成的。他亲眼看见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因了不必要的牺牲而灭
  亡,“一片湖水现在他底眼前,一具棺材横在他的面前”,这些都是他所不能
  够忘记的,因此才激发起了他的诅咒和叛逆的感情。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
  革命力量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的势力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通
  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与《秋》
  中.,更通过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写出了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这个性格的确是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空气”的,他到上海是为
  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在
  《秋》中觉新读了他在上海所写的激烈的带煽动性的文章,“证实”他已“参加
  了革命党的工作”。“激流三部曲”中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
  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正是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
 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的条件下,他是一定会找到中国人民革命
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所产生的巨大的教育意义,它是
为当时的青年人提供了值得学习和仿效的艺术形象的。《家》的时代毕竟不
是《红楼梦》的时代了,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
还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
联系,但我们也多少在这里看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看到了四川军阀
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看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罢课的斗争,以及地主派
人下乡收租情况的描述;这一切都表示了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艰苦
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的勇气和
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关于青年女性的描写在“激流三部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显示了
封建主义的残酷性和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家》中,梅的默默的牺牲,瑞
珏的惨痛的命运,鸣凤的投湖的悲剧,都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强烈的同情和对
旧制度旧礼教的憎恨,作者的那种富有感情的笔触很自然地激起了读者的
同情和悲愤。另一方面,作者也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虽
然许倩如只是一个影子,而琴还正在觉醒的过程中。但女性本来是受有更
大的压迫的,作者至少在这里歌颂了青春的生机和希望的火花。而在《春》
与《秋》中,就不只琴底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花了很大力量描写了淑
英的觉悟和成长,*后终于使她也走上了觉慧的道路。当然,这里仍然有
蕙、淑贞、倩儿等不同性格和遭遇的青年女性的牺牲的悲剧,但在淑华和芸
的身上也又滋生了觉悟的萌芽,而像翠环那样的性格也含孕着少女的正直
和美丽。作者一方面痛惜这些少女们的青春和命运受到摧残,一方面又摆
在生活的激流中去考验她们;聪明的读者是会从这些人的不同的性格、道路
和结局中吸取教训的。
    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
他所花的笔墨*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通过各种事件的
考验和残酷的折磨,这个人物的面貌是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这是一个为旧
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但心底里仍然蕴藏着是非和爱憎
的界限,因此精神上就更其痛苦。

]

作者简介

[

p>作者简介
    王瑶(1914–1989),字昭琛,山西平遥人。
194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文学部。曾任清
华大学副教授。1952年调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历
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
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至三
届会长,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第二、六、七届全
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为汉魏六朝文学及中国现代文
学。著有《中古文学史论》、《中国新文学史稿》 、
  《中国诗歌发展讲话)》、《鲁迅与中国文学》 、&

]

封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重排本)

书名: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重排本)

作者:王瑶

页数:361

定价:¥37.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1-01

ISBN:9787301036525

PDF电子书大小:8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