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预救济与再救济

节选

[

《司法预救济与再救济》的读者对象为法律专业人士,亦可供社会一般读者阅读参考。公正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一直被人类不懈追求。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行司法救济体制的程序性、后发性、被动性、合法性以及成本性这几个特征,带来了被侵害人无法顺利启动司法救济程序,司法救济效率不能满足当事人的迫切需求,刑事被害人游离于司法救济的程序之外以及“执行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司法救济体制的效能以及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实现。作者从司法的性质、目的、价值、理念阐述了司法预救济制度得以构建的理论根基以及建立司法预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在现有司法救济制度的基础上,补充建立司法预救济制度和司法再救济制度,以此来弥补现有司法救济体制的某些不足,*大限度地保证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

相关资料

[

插图:预先应急垫付这一司法预救济措施从时间阶段上来看,适用于整个司法预救济制度可能介入的阶段。从内容空间上看,既适用于民事司法程序,也适用于行政司法程序和刑事司法程序。在民事案件中,侵权人拒不履行垫付义务和先予执行的决定完全有可能会造成被侵权人生活上的极度困苦,以至于缺乏生活所需的必要经济条件。如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的案件,以及拖欠农民工薪水的案件。被侵权人本身的生活条件就比较贫困或者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需要依靠侵权人的经济给付维持生活,此时侵权人拒不履行给付义务,就必然会使被侵权人的境遇“雪上加霜”。被侵权人此时根本无法承受漫长的司法救济程序结束,等待司法裁判生效后侵权人履行给付义务。在行政案件中,侵权一方是具有强势地位的国家机关,被侵权一方是行政相对人。二者本身在地位上就不具有平等性,侵权的国家机关通过不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严重侵害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财产权利的情形并不少见。例如,不合法的行政征收、不合法的行政处罚。这两种具体行政行为如果违法作出,都容易极度严重侵犯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被侵权的行政相对人此时就需要通过申请获得司法预救济中的预先应急垫付给予的救济,及时弥补自身受到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权利。在刑事案件中更为明显,在涉及暴力犯罪的刑事案件中,刑事被害人往往因犯罪行为而致使自身的人身法益和财产法益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失去了最基本的行为能力和生活能力。更有甚者,刑事被害人因为犯罪行为而丧失了生命权,无法再履行生前承担的抚养、赡养义务,致使其整个家庭丧失了基本的维持生活能力。此种情形下,通过司法预救济制度由法定机关预先代侵权人垫付一定数额的赔偿款,可以及时保护刑事被害人或者他的家庭的基本生活,这也保证了刑事被害人或者他的家庭受到的侵害不会在司法救济程序中恶化和加剧。所以,无论是在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中,预先应急垫付这种司法预救济的措施都有其“生存”的可能和必要。只要当事人的申请符合条件,司法预救济的具体实施机关就应该预先代替侵权方垫付给申请人一定数额的经济赔偿。

]

本书特色

[

《司法预救济与再救济》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作者简介

[

郭孝实,法学博士,高级职业指导师。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党委副书记、副团长。著有融入社会丛书《塑造自我》、《善待他人》、《适应社会》、《追求辉煌》和诗集《心夜相约》等。

]

目录

**章 社会公正与司法公正/1**节 社会公正/2一、社会公正释义/2二、追求社会公正的意义/4三、社会公正的责任主体/6第二节 司法公正/7一、司法公正释义/7二、司法公正的意义/9第三节 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的辩证关系/11一、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的联系/12二、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区别/13第二章 司法救济体制的中国现状/17**节 司法救济释义/17第二节 司法救济的基本特征/18一、程序性/18二、后发性/18三、被动性/18四、合法性/19五、成本性/20六、终局性/20第三节 中国现行司法救济体制的问题/21一、无法顺利启动司法救济程序/21二、司法救济的效率不能满足当事人的迫切需求/22三、刑事被害人游离于司法救济程序之外/23四、“执行难”制约司法救济结果的有效实现/24第三章 司法预救济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27**节 司法预救济的概念和特征/27·一、司法预救济的概念/27二、司法预救济的特征/28第二节 司法预救济的理论根基/29一、司法的性质/30二、司法的目的/32三、司法的价值/32四、司法的理念/33第三节 司法预救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4一、司法预救济的必要性/34二、司法预救济的可行性/36第四节 司法预救济的价值目标/40一、顺利启动司法救济程序/40二、体现社会司法公正/40三、保障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权利的实现/41四、及时救济法益受到损害的被侵权人/41第四章 司法预救济制度的现实构建/43**节 司法预救济的主体/43一、司法预救济的责任主体/43二、司法预救济的实施主体/49第二节 司法预救济的对象/56一、司法预救济对象的基本定位/56二、司法预救济对象的具体定性/57第三节 司法预救济制度的条件保障/60一、司法预救济制度的经济保障/60二、司法预救济的机构保障/62第四节 司法预救济的前提条件/63一、侵权事实清楚/64二、有明确的被侵权人/64三、被侵权人不具备司法救济的能力和条件/64四、有启动司法救济程序的需要或可能/65五、提出司法预救济的申请/65六、申请者承担*基本的举证义务/67七、司法预救济实施机关的审查/67第五节 司法预救济的具体措施/67一、实行广义的减、免、缓交诉讼费用/67二、预救济制度下的法律援助/72三、预先应急垫付/81四、先予执行/85第六节 司法预救济的程序设计/93一、司法预救济程序遵循的原则/93二、申请/93三、审查、决定/96四、复议/97五、执行/99第五章 司法预救济制度的关联比较/100**节 司法预救济与现行司法救济制度/100一、司法预救济制度与司法救济之间的区别/100二、司法预救济制度与司法救济之间的联系/101第二节 司法预救济与现行法律援助制度/102一、司法预救济与法律援助制度的共同点/102二、司法预救济与法律援助制度的区别/103三、现行法律援助制度向司法预救济制度的过渡和转变/105第三节 司法预救济与法律诊所/106一、法律诊所的价值所在/107二、法律诊所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109三、将法律诊所纳入司法预救济制度/110第四节 司法预救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112一、司法预救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共性/112二、司法预救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113第六章 司法再救济制度的法理定位/115**节 司法再救济的概念和特征/115一、司法再救济的概念/115二、司法再救济制度的特征/115第二节 建立司法再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7一、建立司法再救济制度的必要性/117二、建立司法再救济制度的可行性/119第三节 司法再救济的价值目标/120一、维护司法判决的权威性/120二、维护被害人的权利/120三、实现社会公正/121第七章 司法再救济制度的域外经验:以被害人补偿为例/122**节 德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立法规定/123一、补偿对象和补偿范围/123二、补偿种类和补偿机构/123三、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偿程序/124第二节 美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之立法规定/125一、补偿对象和补偿范围/125二、补偿金来源和补偿标准/125三、补偿程序和补偿限制/125第三节 日本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之立法规定/126一、补偿对象和补偿范围/126二、补偿金来源和补偿标准/127三、补偿程序和补偿限制/127四、国家补偿的法律后果/127第四节 新西兰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之立法规定/128一、补偿对象和补偿范围/128二、补偿条件和补偿程序/128三、补偿基金和补偿数额/129第五节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反思与展望/129一、域外经验的启发/129二、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再救济制度的必要性/130三、我国刑事被害人司法再救济制度的基本要件/131第八章 司法再救济制度的现实构建/133**节 司法再救济的主体/133一、司法再救济的责任主体/133二、司法再救济的实施主体/135第二节 司法再救济的适用范围和对象/136一、司法再救济的适用范围/136二、对象界定/137第三节 司法再救济制度的施行保障/146一、司法再救济的法律保障/146二、司法再救济的资金保障/147第四节 司法再救济的启动前提/150一、概述/150二、我国的规则/15l第五节 司法再救济的具体内容/152一、补偿的依据/152二、补偿的对象/154三、补偿的数额/155四、补偿的原则/159五、补偿后的法律效果/160第六节 司法再救济的程序设计/160一、申请/161二、审核、调查、决定/162三、复议/163四、执行/164第七节 司法再救济的意义/165一、法律意义/165二、社会意义/166第九章 统一的司法救济体系建设/168**节 建立统一司法救济体系的重要意义/168一、建立统一司法救济体系的法律意义/169二、建立统一司法救济体系的社会意义/172第二节 统一司法救济体系的价值目标/176一、公民能够平等启动司法救济程序/177二、公民能够获得充分的法律援助/178三、公民能够事先获得急需的必要补偿/178四、公民依法获得国家补偿/179第三节 统一司法救济的立法完善/181一、需要修改完善的法律/181二、需要完善的行政法规/184第四节 统一司法救济体系的*终目标/187参考文献/188后记/193

封面

司法预救济与再救济

书名:司法预救济与再救济

作者:郭孝实

页数:192页

定价:¥36.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302238492

PDF电子书大小:11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