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与狐

节选

[

《狼与狐》遵循郭雪波小说的一贯风张,写人与自然及充满野性的大漠故事。因作者尊崇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所崇尚的大自然崇拜,书中描写的景物与作者的生命就有了天然的契合。这使得该小说既粗犷、剽悍和神秘,又不失温情、细腻和浪漫。

]

相关资料

[

一、沙狐

闻名遐迩的科尔沁草原西南部,有一片茫茫无际的不毛之地,当地人称为莽古斯芒赫——意即恶魔的沙漠。
最早,这儿还是沃野千里、绿草如浪的富饶之乡。隋唐期开始泛沙,但不严重,《清史稿》和《蒙古游牧记》上还记载,这里“水草丰美,猎物极盛”,曾作为清皇太祖努尔哈赤的狩猎场。后来,大概人们觉得在这样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不耕种庄稼,实在不合算吧,于是人们开始翻耕起草原。由此,人们为自己种下了祸根。草地下层的沙土被翻到表层来了,终于见到天日的沙土,开始松动、活跃、奔逐,招来了风。沙借风力,风助沙势,从西边蒙古大沙漠又渐渐推移过来,这里便成了沙的温床、风的摇篮,经几百年的侵吞、变迁,这里的四千万亩良田沃土就变成了今日的这种黄沙滚滚,一片死寂的荒凉世界。
莽古斯沙漠往西的纵深地区,是寸草不长的死漠,靠近东侧的凸凹连绵的坨包区,还长有些稀疏的沙蓬、苦艾、白蒿子等沙漠植物。坨包区星星点点散居着为数不多的自然屯落,在风沙的吞噬中仍然以翻沙坨广种薄收为生计。五十年代末的红火岁月,忽喇喇开进了一批劳动大军,大旗上写着:向沙漠要粮!他们深翻沙坨,挖地三尺。这对植被退化的沙坨是毁灭性的。没几天,一场空前的沙暴掩埋了他们的帐篷,他们仓惶而逃。但这也没有使人们的盲目而狂热的血有所冷却。
后来,坨子里的自然屯落都撤到东边四十里外的绿沙镇建了一所治沙林场。当时需要一个人留在沙坨里,看管那些幸存的沙柳条子、山榆丛、锦鸡儿。
可谁愿意留在这里呢?
一群低着头的农民——新建林场职工后边,传出一个喑哑的慢吞吞的嗓音:“让我留下吧。”
当时那位大胡子主任眼睛一亮:是啊,谁还比这个人更合适?刚从内地遣散到这儿来的“流放犯”,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一双筷子连他一起三条光棍,有啥牵挂?主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娘的,好样的!老子先给你摘帽子了,你就是这莽古斯沙漠的主人,土地佬!”
这个“土地佬”,一当就是二十年。也许前半生太奔波,这儿的安宁吸引了他吧,他居然很喜欢这里。他常常面对那茫茫黄沙低语:“你真是一头妖怪呵!谁把你从瓶子里放出来的?这回可咋收回去?这是上天的惩罚哟!”他天天这样唠唠叨叨,同时在住屋附近的沙洼地里插柳条、种沙打旺,坨坡上撒骆驼草籽、沙蒿粒,干起治沙封沙的勾当。大胡子有时来光顾,劝他:“算了,别折腾了,这片坨子没救了,早晚你也得撤走!”他听后心里嘀咕:撤走,撤到哪儿去?撤出地球

]

本书特色

[

郭雪波继《狼孩》、《银狐》之后又一*新力作。
读过了《狼图腾》、《藏獒》,应再看看《狼与狐》。本书从全新的视角关注动物与人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本书作者曾获中国台湾《联合报》第18届联合文学奖首奖。
莽莽大漠中,看狼与狐如何与人共生共存;原始自然里,动物与人之间如何理解沟通!
需要郭雪波和他的说,越是现代化越是需要郭雪波,需要他把我们带进另一个世界里,更纯朴,更粗犷,更困惑,更浪漫,更有想象力,也更温柔。
——王蒙

]

内容简介

[

本书遵循郭雪波小说的一贯风张,写人与自然及充满野性的大漠故事。因作者尊崇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所崇尚的大自然崇拜,书中描写的景物与作者的生命就有了天然的契合。这使得该小说既粗犷、剽悍和神秘,又不失温情、细腻和浪漫。

]

作者简介

[

郭雪波,生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库伦旗。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市作协签约作家。从小受喇嘛教、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熏陶,尊崇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所崇尚的大自然崇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银狐》、《狐啸》,中短篇小说《沙狼》、《沙狐》等十余部。《沙狐》和《沙漠传奇》分别译成英、法、日文出版。《大漠魂》、《继父》分别获台湾《联合报》等报刊第十八届联合文学奖首和宗教文学奖。其著作《银狐》及《狼孩》已在台湾由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繁体中文版。

]

目录

一、沙狐二、沙狼三、苍鹰四、沙葬五、天海子六、公狼七、母狼八、狼子

封面

狼与狐

书名:狼与狐

作者:郭雪波 著

页数:256

定价:¥25.0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00686200

PDF电子书大小:15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